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三·心臟部一 (11)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11)

1. 煩熱

五心熱甚,煩躁不安,手足時欲露出,小便赤澀,謂之煩熱。八珍飲子、七寶散皆可服之,若唇深紅,飲水不止,以竹葉石膏湯、加朱甘露散治之。

白話文:

五個部位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感覺異常熱,煩躁不安,手腳有時想要露出來,小便又紅又澀,稱為煩熱。可以服用八珍飲子或七寶散來治療,如果嘴脣深紅色,飲水不止,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加入朱甘露散來治療。

一粒金,治小兒五臟蘊熱,胸膈煩悶,五心煩熱。

人參犀角玳瑁琥珀防風(各一錢),茯苓寒水石(煅),甘草(各二錢),龍腦,硃砂(水飛。各半錢)

白話文:

  • 人參:一錢

  • 犀角:一錢

  • 玳瑁:一錢

  • 琥珀:一錢

  • 防風:一錢

  • 茯苓:二錢

  • 寒水石(煅):二錢

  • 甘草:二錢

  • 龍腦:半錢

  • 硃砂(水飛):半錢

上為細末,入麝半錢,用陳米糊丸,芡實大,金箔二十五片為衣。麥門冬去心煎湯、下。

白話文:

將藥研磨成細末,加入半錢的麝香,用陳米粉糊成丸藥,大小如芡實,再用25片金箔做外衣。用去中心麥門冬熬煮的湯藥送服。

絳雪丹,治小兒煩熱。

芒硝(一兩),硃砂(一兩)

上為末,飯丸,芡實大。三歲一丸,沙糖水化下。

地黃煎丸,治小兒風壅,上膈熱煩,鼻衄口瘡,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或血熱五心常熱,多渴飲水。

白話文:

地黃煎丸,用來治療小兒因風邪閉阻而引起的上焦鬱熱,症狀包括發燒煩躁、鼻出血、口腔潰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或是因血熱導致的五心煩熱(手心、足心、胸口),以及經常口渴想喝水。

生地黃熟地黃(各一兩),薄荷葉(一兩一錢),甘草(微炙),山梔仁,玄參(各七錢半),片腦(半錢)

白話文:

  • 生地黃:一兩

  • 熟地黃:一兩

  • 薄荷葉:一兩一錢

  • 甘草(微炙):七錢半

  • 山梔仁:七錢半

  • 玄參:七錢半

  • 片腦:半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磨化,乳後服。

竹葉石膏湯,治小兒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四體煩熱。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兒童體虛體弱、氣息微弱,氣逆想吐,四肢煩熱的疾病。

石膏(三兩),半夏(洗),人參(各七錢半),麥門冬(去心,一兩),甘草(炙,七錢半),竹葉(半把),

白話文:

石膏(三兩)、半夏(洗淨)、人參(各七錢半)、麥門冬(去除中心部位,一兩)、甘草(炙烤後,七錢半)、竹葉(半把)

上銼碎。每服二錢,用水六分,粳米三四十粒,生薑二片,煎至三分,去滓,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研磨成碎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六分水,加入三四十粒粳米和兩片生薑,煎煮至三分之一,過濾掉藥渣,不限服用時間。

加朱甘露散(見驚熱)

2. 潮熱

熱有作止、每日應時而發,謂之潮熱,如潮信之不失其期也。錢氏云:假如潮熱,是一臟實一臟虛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且如日中發潮熱者,是心虛也,肝為心之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以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朴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竭,縱取一時之瘥,鮮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白話文:

潮熱會發作和停止,每天都會在預先時間發作,稱之為潮熱,如同潮水準時漲落。錢氏說:潮熱的原因是,一個臟腑實,另一個臟腑虛,因此內部發虛熱;治療方法應該滋補臟腑之母,瀉泄虛熱的臟腑就能痊癒,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潮熱發作在中午,是因為心臟虛,肝臟是心臟之母,所以應該先滋補肝臟,等肝臟實了再瀉泄心臟,心臟得到之母之氣,內部就會平和,潮熱就能痊癒。醫生看到潮熱病症,誤認為是實熱,就用大黃、朴硝之類的寒涼藥物瀉實,瀉太多後,無法控制節制,津液內乾枯,即使暫時治癒,也很有可能因此變成疳病而消瘦。

〔薛〕潮熱有風寒、疳積、食癖、之分,陰陽、虛實、五臟、之異,如汗出身熱,呵欠面赤者,風熱也。傷寒時疫,陰陽相勝,外感熱也。肌瘦口乾,骨蒸盜汗,疳熱也。大小便秘澀,汗下不解,積熱也。腹背先熱,夜發旦止,食熱也。涎嗽飲水,乳食不消,癖熱也。又有煩熱者,氣粗喘促,心躁不安,頰赤口瘡,兼發癇證。

白話文:

薛立齋:[潮熱]可分為風寒、疳積、食癖,以及陰陽、虛實、五臟的差異。例如,如果出汗發熱,呵欠面紅,就是風熱。傷寒時疫,陰陽相爭,是外感熱。肌肉瘦弱,口乾,骨頭發熱盜汗,是疳熱。大小便不通暢,出汗也不見好,是積熱。腹背先發熱,晚上發作,天亮就停止,這是食熱。流口水、咳嗽、喝水、吃奶食都不消化,是癖熱。還有人煩熱,呼吸急促,心煩不安,兩頰發紅,口腔潰瘍,兼發癇證。

瘡疹熱者,耳鼻尖冷。血熱者,巳午間發,至夜則涼。虛熱者,困倦少力,發於病後。陽邪干心,則來去不定。陰陽相勝,則寒熱如瘧。前證在小兒,有因乳母或妊娠七情厚味遺熱,或飲食停積,衣衾過暖,及頻浴熱湯而為患,若寅卯辰時熱而力盛飲水者,肝經實熱也,用柴胡清肝散。熱而力怯飲湯者,肝經虛熱也,用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瘡疹發熱的患者,耳朵和鼻子尖端是冷。血熱的人,在巳時、午時發作,到了晚上就涼快了。虛熱的人,感到疲倦乏力,在生病後發作。陽邪侵襲心臟,則反覆發作,沒有規律。陰陽互相交爭,則寒熱像瘧疾一樣。幼兒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乳母或孕婦的情緒波動和飲食過於濃重而遺留下來的熱邪,也可能是因為飲食積滯、衣被過暖以及頻繁洗澡而導致。如果在寅時、卯時、辰時發熱,而且精力旺盛、大量飲水,這是肝經實熱;如果發熱,但精力不足、喝了湯水後好轉,這是肝經虛熱。

巳午時熱,心經也,實,用導赤散;虛,用秘旨安神丸。申酉戌時熱,肺經也,實,用瀉白散;虛,用秘旨保脾湯。亥子丑時熱,腎經也,用地黃丸。大凡壯熱飲水,大便秘結,屬實熱,用二黃犀角散下之。熱渴飲湯,大便如常,屬血虛,用四物湯補之。若下後陰虛,陽無所附而仍熱,用四物參耆。

白話文:

巳、午時(9~15點)發熱,是心經熱症,實熱,用導赤散;虛熱,用祕旨安神丸。申、酉、戌時(15~21點)發熱,是肺經熱症,實熱,用瀉白散;虛熱,用祕旨保脾湯。亥、子、醜時(21~3點)發熱,是腎經熱症,用地黃丸。總體來說,壯熱時飲水,大便祕結,屬於實熱,用二黃犀角散瀉下。熱渴時飲湯,大便正常,屬於血虛,用四物湯補養。如果瀉下後陰虛,陽氣無所附著而仍然發熱,用四物參耆湯。

汗後陽虛,陰無所生而仍熱,用四君芎歸。若汗下後煩渴面赤,血虛發躁也,當歸補血湯;若見驚搐等證,肝血虛而內生風也,用四物、天麻、釣藤鉤。頰赤口乾,小便赤澀,大便焦黃,表裡俱實熱也,用清涼飲子。如大便已利或熱未止,表邪未解也,惺惺散,未應,加麻黃微汗之;既汗而仍熱,此表裡俱虛,氣不歸源,陽浮於外而虛熱也,六神散加粳米。陽氣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用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1. 汗後陽氣虛弱,陰氣無法產生但仍有熱,使用四君湯加川芎、當歸。

  2. 若汗下後煩渴、面赤,是血虛引起的煩躁,使用當歸補血湯。

  3. 若出現驚搐等症狀,是肝血虛而內生風,使用四物湯、天麻、釣藤鉤。

  4. 臉頰赤紅、口乾舌燥、小便赤澀、大便焦黃,是表裡俱有實熱,使用清涼飲子。

  5. 如果大便已經通暢或熱度仍未停止,表示表邪未解,使用惺惺散,效果不佳時,加入麻黃微汗之。

  6. 汗出後仍有發熱,是表裡俱虛、氣不歸源,陽氣浮於外而引起的虛熱,使用六神散加上粳米。

  7. 陽氣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使用補中益氣湯。

若乳下嬰兒,當兼治其母。曾氏,先用百解散發表,次以當歸散三解散治之,脈實者以大柴胡湯下之,虛浮數者百解散微汗之,若發熱而嘔者小柴胡湯和解之。

白話文:

對於正在哺乳的嬰兒,同時也要治療其母親的疾病。曾氏,先使用百解散來發散風熱,然後使用當歸散和三解散來治療,脈搏實大者,使用大柴胡湯來下氣,脈搏虛弱浮數者,使用百解散微汗治療,如果發熱而嘔吐者,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解表。

〔錢〕,地骨皮散,治虛熱潮作,亦治傷寒壯熱及餘熱。

知母甘草(炙),半夏(洗七次),銀柴胡(去蘆),人參地骨皮赤茯苓(各等分)

白話文:

知母、甘草(炙烤過的)、半夏(清洗七次)、銀柴胡(去除蘆葦)、人參、地骨皮、赤茯苓(以上藥材等量)。

如有驚熱,加蟬蛻、天麻、黃芩。若加秦艽,名秦艽飲子

白話文:

如果有高燒的情況,加上蟬蛻、天麻、黃芩。如果再加入秦艽,則叫作秦艽飲子。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溫服。量大小加減。(海藏云:地骨皮散、即小柴胡湯加減法,自汗者、地骨皮散,無汗者柴胡湯、三黃湯,仲景所用,錢氏改諸丸散,加減並出古法。)

白話文:

磨成粉末。每次服二錢,加三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服用,趁溫熱時服用。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海藏曰:地骨皮散,是《傷寒論》中柴胡湯加減法,出汗的用地骨皮散,不出汗的用柴胡湯、三黃湯,這是仲景的方法,錢氏將這些湯劑改成丸藥和散劑,加減的用法都出自古方。)

生犀散(見心部)

〔田〕犀角,治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晚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四肢困倦,飲食雖多,不生肌肉。

白話文:

〔田〕犀角散,用於治療小兒骨蒸肌瘦、兩頰通紅、口乾、晚上潮熱、夜裡盜汗、五心煩躁、四肢睏倦,即使飲食很多,也不長肌肉的症狀。

犀角末,地骨皮,麥門冬枳殼(麩炒),大黃(蒸),柴胡,茯苓赤芍藥,黃耆桑白皮,人參,鱉甲(醋塗炙。各等分)

白話文:

  • 犀角末:水牛角磨成的粉末。

  • 地骨皮:玄參的根皮。

  • 麥門冬:百合科植物麥門冬的根。

  • 枳殼(麩炒):枳實的果皮,經過麩炒。

  • 大黃(蒸):大黃的根莖,經過蒸製。

  • 柴胡:菊科植物柴胡的根。

  • 茯苓: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

  • 赤芍藥:芍藥科植物芍藥的根。

  • 黃耆:豆科植物黃耆的根。

  • 桑白皮:桑科植物桑樹的樹皮。

  • 人參: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

  • 鱉甲(醋塗炙):鱉科動物鱉的甲殼,經過醋塗炙。

上為粗末。每二錢,入青蒿少許,水煎。量兒大小加減。一鍾煎八分,食後,溫服。

白話文:

先把藥材簡單處理,每次使用二錢,再放入少許青蒿,然後加水煎煮。依照孩子的大小做劑量調整。一大碗的藥煎到八分滿,在飯後溫熱服用。

〔丹〕小兒潮熱盜汗。胡黃連、柴胡等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每二丸,酒化開,入少水,煎小沸、服。

白話文:

(丹方)小兒發燒盜汗。將胡黃連、柴胡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糊成芡實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兩粒,用酒化開,加入少量水,煮沸後服用。

〔錢〕,秦艽散,治潮熱,減食,蒸瘦。

秦艽(去頭,切焙),甘草(炙。各一兩),薄荷葉(切、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煎八分,食後,溫服。

〔潔〕潮熱有時,胸滿短氣者,桃枝丸。(見積熱。)

人參芎歸散,治小兒虛勞,內熱潮熱,或遍身瘡。

北參,當歸遠志(浸,取肉薑製,焙),北前胡,柴胡,地骨皮,防風,北桔梗,枳殼(制),半夏曲(各一錢半),川芎,赤芍藥,茯苓,麥門冬(去心。各二錢),甘草(三錢,焙)

白話文:

  • 北參:一種生長在寒冷地區的人參,具有滋補強壯的功效。

  • 當歸:一種補血活血的中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遠志:一種益智健腦的中藥,具有益智健腦、安神定志的功效。

  • 北前胡:一種清肺止咳的中藥,具有清肺止咳、祛痰平喘的功效。

  • 柴胡:一種疏肝解鬱的中藥,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痛的功效。

  • 地骨皮:一種清熱涼血的中藥,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瀉的功效。

  • 防風:一種祛風止痛的中藥,具有祛風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 北桔梗:一種宣肺止咳的中藥,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的功效。

  • 枳殼:一種理氣化痰的中藥,具有理氣化痰、消食導滯的功效。

  • 半夏曲:一種化痰止咳的中藥,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

  • 川芎:一種活血化瘀的中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 赤芍藥:一種活血化瘀的中藥,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

  • 茯苓:一種利濕健脾的中藥,具有利濕健脾、寧心安神的功效。

  • 麥門冬:一種養陰清肺的中藥,具有養陰清肺、益氣生津的功效。

  • 甘草:一種補中益氣的中藥,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

上銼細。每服二錢,水小盞,姜三片,紫蘇葉三四葉。發瘡者、兼服豬肚黃連丸,方見疳門,別作小丸,不惟治瘡治渴,其發熱而脹者,可與服二十丸。

白話文:

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 2 錢左右,用小茶杯裝小半杯水,放入三片生薑和三四片紫蘇葉,當作藥引服用。對於有皮膚瘡瘍的人,可配合服用豬肚黃連丸,才能見效。將藥材做成小藥丸,不僅可以治療皮膚瘡瘍和口渴,還能治療發熱脹痛的症狀,可以服用二十丸。

十味人參散,治潮熱身體倦怠。

柴胡,甘草,人參,茯苓,半夏,白朮,黃芩,當歸,芍藥,葛根

白話文:

  • 柴胡: 一種中藥,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痛的功效。

  • 甘草: 一種中藥,具有補氣益中、緩急止痛的功效。

  • 人參: 一種中藥,具有益氣補元、健脾益肺的功效。

  • 茯苓: 一種中藥,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

  • 半夏: 一種中藥,具有化痰止嘔、平喘止咳的功效。

  • 白朮: 一種中藥,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的功效。

  • 黃芩: 一種中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當歸: 一種中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芍藥: 一種中藥,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

  • 葛根: 一種中藥,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上㕮咀。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薛方

柴胡清肝散(見肝熱),六味地黃丸(見腎),赤散(見心部),秘旨安神丸(見心部),瀉白散(見肺部),秘旨保脾湯(見脾部),二黃犀角散(見溫壯),四物湯(見失血),當歸補血湯(見虛熱),神散(見夜啼)

白話文:

  • 柴胡清肝散(見肝熱):這是一種清肝熱的中藥方劑。

  • 六味地黃丸(見腎):這是一種滋補腎陰的中藥方劑。

  • 導赤散(見心部):這是一種治療心火旺盛的中藥方劑。

  • 祕旨安神丸(見心部):這是一種安神定志的中藥方劑。

  • 瀉白散(見肺部):這是一種止咳化痰的中藥方劑。

  • 祕旨保脾湯(見脾部):這是一種健脾益氣的中藥方劑。

  • 二黃犀角散(見溫壯):這是一種溫補脾胃的中藥方劑。

  • 四物湯(見失血):這是一種補血活血的中藥方劑。

  • 當歸補血湯(見虛熱):這是一種補血養陰的中藥方劑。

  • 六神散(見夜啼):這是一種安神定志的中藥方劑。

〔曾氏方〕

百解散,主和解百病。虛慢陰證不宜。

乾葛(二兩半),升麻,赤芍藥(各二兩),黃芩(一兩),麻黃(制,七錢半),薄桂(去粗皮,二錢半),甘草(一兩半)

白話文:

乾葛(100 公克),升麻、赤芍藥(各 80 公克),黃芩(40 公克),麻黃(炮製過,30 公克),薄桂(去除粗糙皮,10 公克),甘草(60 公克)。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蔥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有風熱盛,加薄荷同煎。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每次用二錢(約 6克),加入一杯水、兩片薑片和一根蔥,煎煮至藥液剩七分之一,不拘時間溫熱服用。如果有風熱盛(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可以加入薄荷一起煎煮。

當歸散,順調氣血,和解表裡,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溫熱停積自痢,煩躁不寧。

當歸(去蘆,酒洗),赤芍藥(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大黃(半生半泡,一兩二錢),川芎,麻黃(制。各半兩),

白話文:

當歸(去除蘆頭,用酒清洗),赤芍藥(各二兩),甘草(一半生甘草,一半炙甘草,一兩),大黃(一半生大黃,一半泡製的大黃,一兩二錢),川芎,麻黃(經過加工處理,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三解散(一名寧心湯),主上焦蘊熱,傷風面紅,目赤狂躁,氣急渴水,驚啼煩悶,丹毒口瘡,痰嗽搐掣。

白話文:

「三解散」湯(又名「寧心湯」),主治上焦蘊熱,傷風面紅,眼睛充血發紅,狂躁不安,氣促口渴,驚悸煩悶,丹毒口瘡,痰咳抽搐。

人參,防風(各去蘆),天麻,茯神(去皮木根),鬱金(如無,山梔仁代),白附子,大黃(各二錢半),赤芍藥,黃芩,殭蠶(各五錢),全蠍(十五尾,去尖毒),枳殼(二錢,如前制),粉草(六錢)

白話文:

  • 人參:2.5錢,洗去蘆頭

  • 防風:2.5錢,洗去蘆頭

  • 天麻:2.5錢,洗淨

  • 茯神:2.5錢,去皮洗淨

  • 鬱金:2.5錢,如沒有,可以用山梔仁代替

  • 白附子:2.5錢,洗淨

  • 大黃:2.5錢,洗淨

  • 赤芍藥:5錢,洗淨

  • 黃芩:5錢,洗淨

  • 殭蠶:5錢,去頭、尾、毒刺

  • 全蠍:15個,去頭和毒刺

  • 枳殼:2錢,洗淨

  • 粉草:6錢,洗淨

上碎,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溫薄荷湯,無時調下。或燈心湯

白話文:

將上藥材打碎,炒焙,然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用溫熱的薄荷湯衝服,不限時間。或者可以用燈心湯送服。

大柴胡湯,解利風熱痰嗽,腹脹,及里證未解。

柴胡(去蘆四兩),黃芩,芍藥(各一兩半),大黃,半夏(如前制。各七錢半),枳實(如前制,七錢),甘草(一兩小方故加用)

白話文:

柴胡(去除蘆頭,四兩),黃芩、芍藥(各一兩半),大黃、半夏(按照前面的方法處理,各七錢半),枳實(按照前面的方法處理,七錢),甘草(一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小柴胡湯(半表半裡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