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二·肝臟部 (24)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24)

1. 補劑

斷癇丹,治癇瘥後復作,連綿不除,服之有驗。

黃耆(蜜水塗炙),釣藤鉤,細辛甘草(炙,各半兩),蛇蛻皮(二寸,酒炙),蟬蛻(去土,四個),牛黃(一錢,另研)

白話文:

  • 黃耆 (用蜂蜜水塗抹並烘烤)

  • 釣藤鉤

  • 細辛

  • 甘草 (烘烤,各半兩)

  • 蛇蛻皮 (二寸,用酒烘烤)

  • 蟬蛻 (去除土壤,四個)

  • 牛黃 (一錢,另研)

上為末,煮棗肉丸,麻子大。煎人參湯下。每服數丸,量兒加減。

白話文:

將上方藥材研磨成末,煮成棗泥肉丸,大小如麻子。用煎好的人參湯送服。每次服用數丸,根據孩子的年齡加減用量。

紫河車,即小兒胞衣,肥厚者一個,洗淨,重湯蒸,爛研,化入人參當歸末,和勻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五六丸,乳汁化下。

白話文:

紫河車,就是新生嬰兒的胎盤,取肥厚的胎盤一個,清洗乾淨,用沸水蒸熟,研成泥狀,與人參、當歸研成的粉末混合均勻,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粒,用乳汁送服。

八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附子肉桂各一兩),治稟賦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證。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蓋謂此也,或乳母命門火衰,兒飲其乳致前證者,子母並宜服之。

白話文:

八味地黃丸(也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上附子、肉桂各一兩),取於病患稟賦命門火衰弱,

無法生土,導致脾土虛寒,可能食慾降低或吃東西不消化,肚臍腹部疼痛,晚上醒來頻繁小便,這類病人的特徵是腎虛、脾弱。

經方提到:要增補命火以消散陰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如果哺乳的母親命門火衰弱,嬰兒因飲用其乳液而導致類似症狀時,

母親和嬰兒都應該服用這藥。

加減八味丸,治稟賦腎陰不足,或吐瀉久病,津液虧損,口乾作渴,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或痰氣上湧,或下足厥冷等證。(即地黃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

白話文:

「加減八味丸」用於治療先天稟賦腎陰不足或久病體虛、津液虧損導致的症狀,包括口乾口渴、口瘡、兩足發熱、痰氣上湧、下肢厥冷等。此方藥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加入了一兩肉桂和四兩五味子。

地黃丸,治小兒肝經虛熱血燥,或風客淫氣、而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抽動,痰涎上湧。又治腎疳腦熱,肢體消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脹,口臭乾渴,齒齦潰爛,爪黑麵黧,遍身或兩耳生瘡,或耳內出水,或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等證,其功不能盡述。(即六味地黃丸。方見腎臟。)

白話文:

地黃丸,用於治療兒童肝經虛熱血燥,或因風邪侵襲不潔之氣,而患瘰癧結核,或四肢抽搐,眼球轉動,痰涎逆流。還用於治療腎疳腦熱,身體消瘦,手腳冰冷,寒熱交替,滑泄腹脹,口臭乾渴,牙齦潰爛,指甲發黑,臉色黝黑,全身或耳朵上生瘡,或耳朵內流出液體,或發熱自汗盜汗,便血、各種出血,失聲等症狀,其功效無法一一列舉。(即六味地黃丸。處方請參考腎臟。)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陰火內熱,或因克伐之劑,脾胃虧損,肌肉消瘦等證。(即四君、四物二湯。方見虛勞。)

白話文:

八珍湯,適用於氣血俱虛,陰火內熱,或者由於服用克伐之劑,導致脾胃虧損,肌肉消瘦等證狀。(即四君湯和四物湯兩種湯劑合用。方見《虛勞》。)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虛弱,或稟賦不足,寒熱自汗,食減體瘦,發熱作渴,頭痛眩暈,最宜用之。(方見虛勞)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氣血虛弱,或先天體質不足,怕冷怕熱,自汗,食慾減退,身體消瘦,發熱口渴,頭痛頭暈等症狀。具體的藥方請見虛勞條目。

2. 灸法

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在鼻柱直上入髮際五分。小兒諸癇如噦吐清沫。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是穴。小兒雞癇,善驚及掣目搖頭。灸少陰二壯,取法,在掌後去腕半寸陷中是穴。小兒驚癇者,先驚叫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兒癲癇,瞪眼,頭暈。針灸神庭穴一穴,七壯。在鼻根正上方,進入髮際五分的地方。小兒各種癲癇,如嘔吐清沫。針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的凹陷處即是穴位。小兒雞癇,容易受驚,並抽搐眼睛,搖頭。針灸少陰穴二壯。取法,在手掌後側,離開手腕半寸的凹陷處即是穴位。小兒驚癇者,先驚叫然後發作。針灸頭頂旋毛中間三壯,以及耳後青筋脈絡,艾炷如小麥般大小。

小兒驚癇。灸鬼祿一穴,三壯,取法,在上唇內中央弦上是穴。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也。灸鳩尾穴上五分,三壯。小兒牛癇,目視直腹脹乃發也,灸鳩尾一穴,三壯,取法,胸蔽骨下五分陷中是穴。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折反,馬鳴也。灸僕參穴,各三壯,取法,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取之是穴。

白話文:

小兒驚癇:在嘴脣內中央弦上灸鬼祿穴,灸三壯。

小兒食癇:先有寒熱、惡寒發熱的症狀,然後發病。在鳩尾穴上五分處灸三壯。

小兒牛癇:病情發作時,眼睛直視、腹脹。灸鳩尾穴,灸三壯。穴位在胸蔽骨下五分陷中。

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體扭曲,並發出馬鳴聲。灸僕參穴,各灸三壯。穴位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取該穴。

小兒羊癇,目瞪吐舌,羊鳴也。灸第九椎下節間,三五壯。按:《靈樞經》云:暴攣,足不任身,取天柱,天柱穴,足太陽也。又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陽女陰。潔古云: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各二壯。陽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照海穴也。

白話文:

小兒羊癇症,症狀包括眼睛瞪大,舌頭吐出,發出羊叫聲。治療方法是在第九椎下節間灸三到五壯。

根據《靈樞經》的記載,暴發抽筋,四肢無法支撐身體,應取天柱穴,天柱穴屬於足太陽經。癲癇病症狀嚴重,患者不知痛苦,治療方法是在兩側腳踝下方灸兩壯,左側為陽蹺,右側是陰蹺。潔古說,白天發作灸陽蹺,晚上發作灸陰蹺穴,各灸兩壯。陽蹺穴起於腳跟中央,沿著內踝向上行至咽喉,與衝脈相交,屬於照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