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二·肝臟部 (23)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23)

1. 吐痰

碧穹丹

石綠(研九度,飛,十兩),附子尖,烏頭尖,蠍稍(各五十個)

白話文:

石綠(研磨成九層,飛揚粉末,十兩),附子尖端,烏頭尖端,蠍子尾端(各五十個)。

上為末,入石綠令勻,麵糊丸,如雞頭。每服,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以酒半合溫服之,須臾,吐先痰涎,然後隨證治之。

白話文:

將藥末研磨成粉末,加入石綠混勻,用麵糊做成丸劑,大小如同雞蛋。每次服用時,用薄荷汁半杯,將一丸藥融化,再加入半杯溫酒服用。等一下,會先吐出痰液,然後根據症狀來治療。

2. 下痰

川烏(生),半夏(各半兩),殭蠶(生薑汁浸一宿,半兩),全蠍(去尖,七個),鐵粉(三錢),甘遂(二錢半)

白話文:

川烏(生的)、半夏(各半兩)、殭蠶(用生薑汁浸泡一整夜,半兩)、全蠍(去掉尾部的尖端,七個)、鐵粉(三錢)、甘遂(二錢半)。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或薄糊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薑湯下。忌甘草

白話文:

將藥物粉碎成粉末,加入鮮榨生薑汁,或加入少量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再用硃砂作為外衣。每次服用 15 丸,用薑湯送服。服藥期間忌食甘草。

治小兒癇。用甘遂末一錢,豬心一個,取三管頭血三條,和甘遂末,將豬心批作兩片,入藥在內,以線縛定,外濕紙包裹,入文武火、煨熟,不可過度,取藥細研,入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豬心湯化下,再服另取豬心煎湯。

白話文:

治療小兒癇症的方法:

配方:甘遂末一錢、豬心一個

做法:

  1. 將豬心剖開成兩半。

  2. 將甘遂末和豬心血混和,放入豬心裡。

  3. 將豬心合起來,用線纏好,外面包上一層濕紙。

  4. 將豬心放入文武火中煨熟,但不要過度。

  5. 將豬心取出,研磨成細末。

  6. 加入辰砂末一錢,混勻。

  7. 將藥物分成四丸。

服用方法:

  1. 每次服用一丸,用豬心湯送服。

  2. 服用完畢後,再用另取的豬心煎湯送服。

此方神效。

3. 下劑

水晶丹(方見癖積),四順飲五和湯(二方並見熱),利驚丸(方見驚搐),紫霜丸(方見變蒸熱)

白話文:

  • 水晶丹(配方見《癖積》):用於治療癖積。

  • 四順飲:用於治療熱症。

  • 五和湯:用於治療熱症。

  • 利驚丸(配方見《驚搐》):用於治療驚搐。

  • 紫霜丸(配方見《變蒸熱》):用於治療變蒸熱。

當歸大黃湯,治小兒諸癇作熱,利下心中惡血。

大黃(濕紙裹,微煨),甘草(炙),當歸赤芍藥(各三錢),半夏(制),川芎(各二錢)

白話文:

大黃(用濕紙包裹,稍稍烘烤),甘草(炒過的),當歸,赤芍藥(各三錢),半夏(炮製過的),川芎(各二錢)

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水八分鐘,煎四分,無時服。

4. 表劑

百解散大青膏(並見驚搐),驅風膏(瀉青加辰砂、全蠍

白話文:

  • 百解散:治療百日咳的方劑,組成未詳。

  • 大青膏:治療驚風的方劑,組成:青黛、大黃、黃芩、黃連、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甘草。

  • 驅風膏: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組成:瀉青、辰砂、全蠍。

5. 溫劑(治陰癇宜之)

固真湯曰生湯(並見驚搐),茯神湯(方見驚悸)

白話文:

固真湯:又名生湯(詳細說明見驚厥),茯神湯(方劑見驚悸)。

《元戎》小靈寶丹

附子(炮,一兩),天麻全蠍,白殭蠶(炒),藿香葉,南星(炮),白附子(炮。各半兩)

白話文:

附子(炮製過的一兩)

天麻

全蠍

白殭蠶(炒過的)

藿香葉

南星(炮製過的)

白附子(炮製過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溫酒下一十五丸。

羅謙甫治魏敬甫之子四歲,從長老摩頂授記,眾僧唸咒,因而大恐,遂發驚搐,痰涎壅塞,目多白睛,項背強急,喉中有聲,一時許、方醒,後每見皂衣人輒發,多服朱、犀、龍、麝、鎮墜之藥,四十餘日前證猶在,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癡。予診其脈沉弦而急,《黃帝針經》云:心脈滿大,癇瘈筋攣。

白話文:

唐代名醫羅謙甫醫治魏敬甫的四歲兒子。原來這位小病人從小就受到長老摸頂授記,僧眾唸咒等,導致他受到驚嚇,因而發了驚風抽搐症,痰液壅塞,眼多白眼,項背強硬,喉中有聲音,抽搐一陣子後才醒過來。後來,只要看到穿黑衣的人,就會發病。小病人吃過許多以硃砂、犀角、龍骨、麝香等藥材製成的鎮驚安神藥物,四十多天前病情有所好轉,可是仍走路搖擺、動作僵硬,精神恍惚。我診脈時發現他的脈象沉弦而急促,《黃帝針經》上說:心臟的脈象又滿又大,容易引起癲癇、抽搐等病症。

又云,肝脈小急,癇瘈筋攣。蓋小兒血氣未定,神氣尚弱,因而驚恐,神無所依,又動於肝,肝主筋,故癇瘈筋攣。病久氣弱,小兒易為虛實,多服鎮墜寒涼之劑,復損其氣,故添動作如癡。《內經》云: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穴是也。天柱穴乃足太陽之脈所發,陽蹺附而行也。

白話文:

另外還說,肝脈細小急促,容易引起癲癇和肌肉痙攣。因為小孩子的血氣尚未安定,精神氣體還很虛弱,因此容易受到驚嚇恐慌,精神無處依託,又觸動了肝臟,肝臟主宰筋脈,所以會發生癲癇和肌肉痙攣。病情久了氣血就會虛弱,小孩子容易虛實夾雜,多服用鎮靜止痙、寒涼的藥物,反覆損害了氣血,所以會增加動作異常,如同癡呆。《內經》說:突然抽搐癲癇頭暈,雙腳無法支撐身體,取天柱穴治療是合適的。天柱穴是足太陽經脈所發出的,陽蹺經附著而經過的穴位。

又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主之,男陽女陰。潔古云:晝發治陽蹺申脈,夜發治陰蹺照海,先各灸兩蹺各二七壯,次處,沉香天麻湯,。

白話文:

又說:癲癇瘛瘲之人,不知自己的痛苦,是兩條腳後筋的主治病症,男性主治陽蹺,女性主治陰蹺。潔古說:白晝發病治陽蹺的申脈,夜晚發病治陰蹺的照海,先各灸兩條腿的腳後筋各27壯,然後用沉香、天麻湯治療。

沉香,益智,川烏(炮去皮臍。各二錢),天麻,防風半夏(湯泡),附子(炮去皮臍。各三錢),羌活(五錢),甘草(炙),當歸,姜屑(各一錢半),獨活(四錢)

白話文:

沉香、益智、川烏(用炮製方法去除外皮和肚臍,各二錢),天麻、防風、半夏(用湯水浸泡),附子(用炮製方法去除外皮和肚臍,各三錢),羌活(五錢),甘草(用炙烤方法炮製),當歸,姜屑(各一錢半),獨活(四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舉痛論》云:恐則氣下,精怯而上焦閉。又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以羌活、獨活、苦溫,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氣上行,又入太陽之經為引用,故以為君。天麻、防風、辛溫以散之,當歸、甘草、辛甘溫以補氣血之不足,又養胃氣,故以為臣。

白話文:

上㕮咀,每次服用五錢,配上生薑三片,水煎後溫熱服用。《舉痛論》說:恐懼時,氣就會往下走,精氣薄弱,上焦部位就會閉塞。又說:從下往上引導,然後去除它。用羌活、獨活,它們性味苦溫,屬於陽性中的陰性,可以引導氣向上運行,又入太陽經作為援引,所以將它們作為君藥。天麻、防風,性味辛溫,可以散風除濕,當歸、甘草,性味辛甘溫,可以補氣血不足,又可以養胃氣,所以將它們作為臣藥。

黑附子、川烏頭益智仁、大辛溫行陽退陰,又治寒客傷胃。腎主五液,入脾為涎,以生薑、半夏、燥濕化痰。《十劑》云:重可去怯,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怯安神,故以為使。氣味相合,升陽補胃,恐怯之氣,自得平矣。

白話文:

黑附子、川烏頭、益智仁,辛溫有行走陽氣、退去陰寒的效用,還可以治療寒邪客於胃部的疾病。腎主掌五液,流入脾臟則化為唾液,因此與生薑、半夏等燥濕化痰藥同用。《十劑》說:沉香具有強壯安神的作用,用它做輔佐藥,可以使氣味相合,升陽補胃,怯氣自會平定。

牛黃丸,治因驚中風,五癇,天釣,客忤,潮涎灌壅。

白花蛇(酒浸取肉),白附子,全蠍,真川烏(一枚半兩者,生),天麻,薄荷葉(各半兩,以上六味,先為細末,次入),雄黃(五兩),辰砂(三錢),腦子(另研,半兩),牛黃(三錢),麝香(一錢)

白話文:

白花蛇(用酒浸泡取肉),白附子,全蠍,真川烏(一枚半兩,生用),天麻,薄荷葉(各半兩,以上六味藥材,先研磨成細末,然後放入藥方),雄黃(五兩),辰砂(三錢),腦子(另研磨,半兩),牛黃(三錢),麝香(一錢)

上為一處和勻。麻黃去根二兩,酒一升,煎麻黃至一盞,去麻黃用酒,熬藥得所,勿至焦赤,眾手、疾丸如芡實大,密器盛之。一丸作五服,煎金銀、薄荷、湯磨化。大能發散驚邪。

白話文:

以上為一處均勻混合。麻黃去根二兩,酒一升,煎煮麻黃至一盞,取出麻黃後,用酒繼續熬煮藥物,注意不要熬焦了、要有很多手同時快速地將藥丸搓成芡實的大小,並放入密閉的容器中保存。一顆藥丸分成五次服用,用煎煮金銀花、薄荷、湯劑化開服用。此方劑有很強的發散作用,可以祛除驚邪。

治五癇得效方

露蜂房(焙),石綠(各一兩),桂心,遠志(去心),人參(各半兩),硃砂(一錢)

白話文:

露蜂房(用文火焙),石綠(各一兩),桂心,遠志(去除心),人參(各半兩),硃砂(一錢)

上為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