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23)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23)

1. 吐痰

碧穹丹

石綠(研九度,飛,十兩),附子尖,烏頭尖,蠍稍(各五十個)

上為末,入石綠令勻,麵糊丸,如雞頭。每服,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以酒半合溫服之,須臾,吐先痰涎,然後隨證治之。

白話文:

將石綠(研磨九次,使其極細,並除去雜質,取十兩),附子尖、烏頭尖、蠍子尾梢(各取五十個)

全部研磨成粉末,加入石綠粉末攪拌均勻,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用半杯薄荷汁化開一丸,再用半合溫酒送服。不久,會先吐出痰涎,然後再根據其他症狀進行治療。

2. 下痰

控涎丸

川烏(生),半夏(各半兩),殭蠶(生薑汁浸一宿,半兩),全蠍(去尖,七個),鐵粉(三錢),甘遂(二錢半)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或薄糊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薑湯下。忌甘草。

治小兒癇。用甘遂末一錢,豬心一個,取三管頭血三條,和甘遂末,將豬心批作兩片,入藥在內,以線縛定,外濕紙包裹,入文武火、煨熟,不可過度,取藥細研,入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豬心湯化下,再服另取豬心煎湯。

此方神效。

白話文:

控涎丸

將生川烏、半夏各半兩,殭蠶用生薑汁浸泡一晚後取半兩,去尖的全蠍七個,鐵粉三錢,甘遂二錢半,全部研磨成粉末。用新鮮生薑汁或稀薄的米糊將藥粉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外層包裹硃砂。每次服用十五丸,用薑湯送服。忌用甘草。

此藥方用於治療小兒癲癇。另一個方法是用甘遂粉末一錢,豬心一個,取豬心冠狀動脈的三條血,與甘遂粉混合。將豬心切開成兩片,把藥放入其中,用線綁好,外層用濕紙包裹,用文火和武火交替煨熟,但不可過度。取出藥物仔細研磨成粉末,加入一錢辰砂粉,攪拌均勻,分成四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豬心湯化開送服。之後再另取豬心煎湯服用。

這個藥方效果非常顯著。

3. 下劑

水晶丹(方見癖積),四順飲五和湯(二方並見熱),利驚丸(方見驚搐),紫霜丸(方見變蒸熱)

當歸大黃湯,治小兒諸癇作熱,利下心中惡血。

大黃(濕紙裹,微煨),甘草(炙),當歸,赤芍藥(各三錢),半夏(制),川芎(各二錢)

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水八分鐘,煎四分,無時服。

白話文:

水晶丹(藥方在治療癖積的章節),四順飲五和湯(這兩方都用在發熱的情況),利驚丸(藥方在治療驚搐的章節),紫霜丸(藥方在治療變蒸發熱的章節)。

當歸大黃湯,用來治療小兒各種癲癇發作時的發熱,並且能幫助排除心中的瘀血。

藥材包含:大黃(用濕紙包裹,稍微烤過)、甘草(炙烤過)、當歸、赤芍藥(各三錢)、半夏(炮製過)、川芎(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或二錢,用水八分來煎煮,煎至四分時即可服用,服用時間不限。

4. 表劑

百解散大青膏(並見驚搐),驅風膏(瀉青加辰砂、全蠍)

白話文:

百解散、大青膏(這兩種藥膏也可用於治療驚厥抽搐),驅風膏(配方是瀉青,並加入辰砂、全蠍)。

5. 溫劑(治陰癇宜之)

固真湯曰生湯(並見驚搐),茯神湯(方見驚悸)

《元戎》小靈寶丹

附子(炮,一兩),天麻,全蠍,白殭蠶(炒),藿香葉,南星(炮),白附子(炮。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溫酒下一十五丸。

羅謙甫治魏敬甫之子四歲,從長老摩頂授記,眾僧唸咒,因而大恐,遂發驚搐,痰涎壅塞,目多白睛,項背強急,喉中有聲,一時許、方醒,後每見皂衣人輒發,多服朱、犀、龍、麝、鎮墜之藥,四十餘日前證猶在,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癡。予診其脈沉弦而急,《黃帝針經》云:心脈滿大,癇瘈筋攣。

又云,肝脈小急,癇瘈筋攣。蓋小兒血氣未定,神氣尚弱,因而驚恐,神無所依,又動於肝,肝主筋,故癇瘈筋攣。病久氣弱,小兒易為虛實,多服鎮墜寒涼之劑,復損其氣,故添動作如癡。《內經》云: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穴是也。天柱穴乃足太陽之脈所發,陽蹺附而行也。

又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主之,男陽女陰。潔古云:晝發治陽蹺申脈,夜發治陰蹺照海,先各灸兩蹺各二七壯,次處,沉香天麻湯,。

沉香,益智,川烏(炮去皮臍。各二錢),天麻,防風,半夏(湯泡),附子(炮去皮臍。各三錢),羌活(五錢),甘草(炙),當歸,姜屑(各一錢半),獨活(四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舉痛論》云:恐則氣下,精怯而上焦閉。又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以羌活、獨活、苦溫,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氣上行,又入太陽之經為引用,故以為君。天麻、防風、辛溫以散之,當歸、甘草、辛甘溫以補氣血之不足,又養胃氣,故以為臣。

黑附子、川烏頭、益智仁、大辛溫行陽退陰,又治寒客傷胃。腎主五液,入脾為涎,以生薑、半夏、燥濕化痰。《十劑》云:重可去怯,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怯安神,故以為使。氣味相合,升陽補胃,恐怯之氣,自得平矣。

牛黃丸,治因驚中風,五癇,天釣,客忤,潮涎灌壅。

白花蛇(酒浸取肉),白附子,全蠍,真川烏(一枚半兩者,生),天麻,薄荷葉(各半兩,以上六味,先為細末,次入),雄黃(五兩),辰砂(三錢),腦子(另研,半兩),牛黃(三錢),麝香(一錢)

上為一處和勻。麻黃去根二兩,酒一升,煎麻黃至一盞,去麻黃用酒,熬藥得所,勿至焦赤,眾手、疾丸如芡實大,密器盛之。一丸作五服,煎金銀、薄荷、湯磨化。大能發散驚邪。

治五癇得效方

露蜂房(焙),石綠(各一兩),桂心,遠志(去心),人參(各半兩),硃砂(一錢)

上為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溫劑(適用於治療陰癇)

  • 固真湯曰生湯(兩者都可見於治療驚搐)、茯神湯(藥方見於治療驚悸)。

  • 《元戎》小靈寶丹

配方:炮製過的附子(一兩),天麻,全蠍,炒過的白殭蠶,藿香葉,炮製過的南星,炮製過的白附子(各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酒送服十五丸。

羅謙甫曾治療魏敬甫四歲的兒子,這個孩子因看見長老摸頭授記,眾僧唸咒而受到驚嚇,之後出現驚搐、痰涎阻塞、眼白多、頸背僵硬、喉嚨有聲音的症狀。一段時間後醒來,但之後每次看見穿黑衣服的人就會發病。服用過朱砂、犀角、龍骨、麝香等鎮靜藥物四十多天,症狀仍然存在,而且還出現了走路不穩、動作遲緩、精神恍惚等症狀。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沉弦而急。《黃帝內經》說:「心脈滿大,會出現癲癇、抽搐、筋脈攣縮。」又說:「肝脈細小而急,會出現癲癇、抽搐、筋脈攣縮。」這應該是小孩子氣血尚未穩定,神氣虛弱,因受驚嚇而神無所依,又觸動了肝,肝主筋,所以導致癲癇、抽搐、筋脈攣縮。病久了氣虛,小孩子的體質容易虛實交雜,過度服用鎮靜寒涼的藥物,反而損傷了氣,所以增加了動作遲緩、精神恍惚的症狀。《內經》說:「突然抽搐、癲癇、頭暈目眩,無法站立,應取天柱穴治療。」天柱穴是足太陽經脈所發之處,陽蹺脈附著而行。

又說:「癲癇抽搐,不知痛苦,由陰陽蹺脈主導,男性屬陽,女性屬陰。」潔古認為:「白天發作,治療陽蹺脈的申脈穴;夜間發作,治療陰蹺脈的照海穴。先各自灸兩穴,各灸十四壯,然後用沉香天麻湯治療。」

沉香、益智仁、炮製過的川烏(去皮臍,各二錢),天麻、防風、半夏(用湯浸泡),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三錢),羌活(五錢),炙甘草、當歸、薑屑(各一錢半),獨活(四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生薑三片,用水煎煮,溫服。《舉痛論》說:「恐懼則氣下沉,精氣虛弱導致上焦閉塞。」又說:「氣從下往上走,要將它引導下去。」用羌活、獨活,味道苦溫而又味薄,屬於陰中之陽,可以引導氣向上運行,又走太陽經,所以作為主藥。天麻、防風,辛溫發散;當歸、甘草,辛甘溫補氣血的不足,又能養胃氣,所以作為輔藥。

黑附子、川烏頭、益智仁,大辛大溫,可以行走陽氣、驅逐陰寒,又可以治療寒氣侵襲損傷胃部。腎主五液,進入脾臟化為涎,用生薑、半夏,可以燥濕化痰。《十劑》說:「重劑可以驅除膽怯。」沉香,辛溫,質地重而氣清,可以驅除膽怯、安神定驚,所以作為使藥。各藥氣味相合,升陽補胃,恐懼膽怯的症狀自然能平復。

  • 牛黃丸,治療因驚嚇引起的中風、五癇、天釣(癲癇的一種)、客忤(小兒驚風)、口中潮濕流涎等症狀。

配方:白花蛇(用酒浸泡,取肉),白附子,全蠍,真正的川烏(一枚半兩,生用),天麻,薄荷葉(各半兩,以上六味,先研磨成細末,再加入),雄黃(五兩),辰砂(三錢),冰片(另研磨,半兩),牛黃(三錢),麝香(一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取麻黃去根二兩,用酒一升煎煮,煎至剩下一盞,取出麻黃,用藥酒熬製藥丸,不要煎焦。大家一起快速搓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放入密封的容器中。一丸分五次服用,用金銀花、薄荷湯磨開服用,能有效發散驚邪。

  • 治療五癇的有效藥方

配方:露蜂房(焙乾),石綠(各一兩),桂心,遠志(去心),人參(各半兩),朱砂(一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