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6)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6)

1.

腹大脹急名曰疳虛。瀉痢頻併名曰疳積。五心虛煩名曰疳熱。毛焦發穗,肚大青筋,好吃異物,名曰疳極(受病傳臟已極)。熱發往來,形體枯槁,面無神采,無血色,名曰疳勞。手足細小,項長骨露,尻臀無肉,肚脹臍突,名曰丁奚。食加嘔噦,頭骨分開,作渴引飲,蟲從口出,名曰哺露。

此皆疳候。又因多食生冷,甘黏肥膩,積滯中脘不化,久亦成疳。治疳之法,量候輕重,理其臟腑,和其中脘,順其三焦,使胃氣溫而納食,益脾元壯以消化,則臟腑自然調貼,令氣脈與血脈相參,壯筋力與骨力俱健,神清氣爽,疳消蟲化,漸次安愈。

若以藥攻之五臟,疏卻腸胃,下去積毒,取出蟲子,雖曰醫療,即非治法,蓋小兒臟腑虛則生蟲,虛則積滯,虛則疳羸,虛則脹滿,何更利下,若更轉動腸胃致虛,由虛成疳,疳虛證候,乃作無辜,無辜之孩,難救矣。

〔薛〕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患,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總以調補胃氣為主。

後列諸方,其證候龐雜,不能名為何等疳者,即於通治諸疳方內檢之,若證候的與五疳等條下證候對者,即檢本疳方,分寒熱虛實,擇而用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白話文:

腹部腫大且脹痛急迫,稱為「疳虛」。經常腹瀉且伴隨痢疾,稱為「疳積」。手心、腳心、胸口感到虛熱煩躁,稱為「疳熱」。頭髮枯黃像被燒焦、分岔如穗,肚子大且青筋浮現,喜歡吃奇怪的東西,稱為「疳極」(代表病情已傳遍全身,非常嚴重)。發熱時冷時熱,身體消瘦枯槁,面色蒼白沒有精神,稱為「疳勞」。手腳細小,脖子細長且骨頭突出,屁股沒有肉,肚子脹大且肚臍突出,稱為「丁奚」。吃東西就想吐,頭骨縫隙分開,口渴想喝水,甚至有蟲從口中爬出,稱為「哺露」。

以上這些都是「疳」的症狀表現。另外,如果因為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甜膩肥厚的食物,導致食物積滯在胃部,消化不良,久而久之也會形成「疳」。治療「疳」的方法,要依照病情輕重,調理臟腑,調和胃部,疏通三焦,使胃氣溫和而能消化食物,增強脾胃功能以幫助消化,這樣臟腑自然就會協調,使氣血運行順暢,增強肌肉和骨骼的力量,精神清爽,疳病消退,蟲也化解,身體就會逐漸康復。

如果用藥物去攻擊五臟,疏通腸胃,瀉下積滯的毒素,排出蟲子,雖然說是在治療,但並不是正確的方法。因為小孩臟腑虛弱才會生蟲,虛弱才會積滯,虛弱才會消瘦,虛弱才會腹脹。如果再用藥物攻瀉,反而會使腸胃更虛弱,由虛弱而加重病情,反而使原本虛弱的疳病更加惡化,這樣無辜的孩子就難以救治了。

(薛氏認為)「疳」的意思是「乾」,是因為脾胃的津液乾涸而引起的疾病。在小孩稱為「五疳」,在大人稱為「五勞」,總之要以調理和補養胃氣為主。

後面所列的各種藥方,其病症非常複雜,無法確定是哪一種「疳」。可以先從治療各種「疳」的通用方劑中尋找適合的方子。如果病症與前面所說的五種「疳」的症狀相符合,就查找該種「疳」的專用方劑,並根據寒熱虛實來選擇使用。必須要清楚辨別這些,不要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