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5)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5)

1.

心疳,當補心,安神丸主之。脾疳,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腎疳,當補腎,地黃丸主之。筋疳,當補肝,地黃丸主之。肺疳,當補脾肺,益黃散主之。骨疳,當補腎,地黃丸主之。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熱者胡黃連丸,冷熱之疳,尤宜如聖丸(疳瀉)。

故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凡有可下,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至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當生胃中津液,白朮散主之,惟多則妙。

〔楊〕熱者涼之,冷者溫之,冷熱者溫涼之,此其要也。熱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爛,頭瘡濕癢,五心煩熱,掀衣氣粗、渴引冷水,煩躁臥地,肚熱腳冷,潮熱往來,皆熱疳也。冷疳,病多在內,利色無常,其沫青白,肢體軟弱,目腫面黧。又一證,躁渴臥地,似有熱狀,惟飲食不進,滑泄無已,亦冷疳也。

其有瀉多膿血,日加瘦弱,此則謂之冷熱疳。大抵疳之受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故錢氏又曰: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而勿誤。是果非幼幼之網領乎。上醫處此,消積和胃,滋血調氣,隨順藥餌以扶之,淡薄飲食以養之,榮衛調和,臟腑自然充實,一或過焉,君子未保其往也。

取積之法,又當權衡,積者,疳之母,由積而虛,謂之疳極,諸有積者,無不肚熱腳冷,須酌量虛實而取之,若積而虛甚,則先與扶胃,使胃氣內充,然後為之微利,若積勝乎虛,則先與利導,才得一泄,急以和胃之劑為之扶虛,然取積雖當疏利,如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朮、消積等輩,亦不可無。

脅間癖痛,亦虛中之積也,先寒後熱,飲水不食,或因飲水以致喘嗽,錢氏有癖為潮熱之說,治法解散寒熱,即與下癖。合是而觀,發作不同,療治不一,又可無權度於此哉。

〔曾〕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傳變,然脾家病,宜蘆薈丸、沉香檳榔丸(積),或水晶丹(積)、烏犀丸(積),更察虛實療之。有蟲者投使君子丸(腹痛)、化蟲飲(腹痛)。

如心腹痛,吐清水,蟲自下,多投二聖丸(腹痛)。諸疳證皆宜用《局方》五疳保童丸或萬應丸常服,化積治疳,仍各投本臟調理之劑,寧心用茯神湯(驚悸),調肝用耆歸湯,調脾用參苓白朮散(不乳食),補肺用補肺散(咳嗽),補腎用調元散,庶各得其宜,則前證不致再作。

〔演山〕積是疳之母,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又有治積不下其積,存而臟虛,成疳尤重。大抵小兒所患疳證,泄瀉無時,不作風候者何?惟疳瀉名熱瀉,其臟腑轉動有限,所以不成風候,雖瀉不風,亦轉他證,作渴虛熱,煩躁下痢,腫滿喘急,皆疳候虛證,古云疳虛用補虛,是知疳之為疾,不可更利動臟腑。發作之初名曰疳氣。

白話文:

心疳要補心,可用安神丸治療。脾疳要補脾,可用益黃散治療。腎疳要補腎,可用地黃丸治療。筋疳要補肝,也可用地黃丸治療。肺疳要補脾肺,可用益黃散治療。骨疳要補腎,可用地黃丸治療。

大致上,治療疳病要分辨是寒性、熱性、肥胖或消瘦。剛發病的通常是肥胖又熱性的疳,久病的則是消瘦又寒性的疳。寒性疳可用木香丸,熱性疳可用胡黃連丸。寒熱交錯的疳,尤其適合用如聖丸(專治疳瀉)。

小兒的臟腑很柔弱,不能用強烈的瀉藥,否則會喪失體液而變成疳病。凡是需要用瀉藥時,要根據小孩的體質、虛實程度來用藥,才不會變成疳病。剛發病、體液不足的,要生發胃中的津液,可以用白朮散來治療,而且用越多越好。

(楊氏說)熱性的就用涼藥來治療,寒性的就用溫藥來治療,寒熱交錯的就用溫涼的藥物來治療,這是治療的要點。熱性疳,病症大多在體表,像是鼻下潰爛、頭部濕疹發癢、手腳心發熱、掀開衣服後呼吸急促、口渴想喝冷水、煩躁不安躺在地上、肚子熱腳冷、忽冷忽熱等,都是熱性疳的症狀。寒性疳,病症大多在體內,像是拉肚子、大便顏色不固定、帶有青白色泡沫、四肢軟弱無力、眼睛腫脹、臉色黯淡等。還有一種情況,雖然有煩躁口渴、躺在地上等類似熱性疳的症狀,但卻是飲食不進、腹瀉不止,這也是寒性疳。

如果拉肚子拉出膿血,而且一天比一天消瘦,這就叫做寒熱交雜的疳。總的來說,疳病的發生都是因為虛弱造成的,熱性疳是虛弱而產生的熱,寒性疳是虛弱而產生的寒。治療熱性疳不能過度用涼藥來瀉火,治療寒性疳也不能過度用溫補藥。所以錢乙說:小兒的體質容易虛實變化,脾虛弱就受不了寒熱的刺激,吃寒涼的藥就會產生寒症,吃溫熱的藥就會產生熱症,要了解這個道理,才不會用錯藥。這不是照顧幼兒的重要原則嗎?高明的醫生治療這種病,會用消食、和胃、滋養氣血的方式,用藥時要順應病情,並搭配清淡飲食來調養。當身體的營養充足、衛氣調和、臟腑自然強健的時候,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太過急躁,就無法保證能治好病。

去除積食的方法也要仔細衡量。積食是疳病的根源,因為積食而導致身體虛弱,就會變成嚴重的疳病。凡是有積食的人,都會肚子熱腳冷。要根據身體的虛實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法。如果因為積食導致身體虛弱,就要先用藥扶助脾胃,使脾胃功能恢復,然後稍微用瀉藥去除積食。如果積食比虛弱更嚴重,就要先用瀉藥去除積食,等積食稍微去除後,馬上用和胃的藥來扶助正氣。雖然去除積食要用疏通的藥,像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朮等,但也不能沒有這些藥。

脅肋疼痛,也是虛弱引起的積食。一開始是寒症,後來變成熱症,不想喝水也不想吃東西,或者因為喝水而引發喘咳。錢乙認為這種情況是體內有癖積而導致潮熱。治療方法是用藥解除寒熱,同時去除癖積。綜觀這些情況,疾病的發作情況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怎能不仔細考量呢?

(曾氏說)總的來說,疳病的發生,都是因為飲食過量,造成脾胃積食,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傳到其他臟腑,形成五疳。如果脾胃的疾病去除,其他臟腑就會恢復健康。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日子久了,病情一定會發生變化。治療脾胃疾病,可以用蘆薈丸、沉香檳榔丸、水晶丹、烏犀丸等,還要根據虛實情況來用藥。如果有蟲,可以用使君子丸、化蟲飲。

如果心腹疼痛,吐出清水,蟲從肛門排出,可以用二聖丸。各種疳病都可以常服《局方》的五疳保童丸或萬應丸,化解積食、治療疳病。同時,還要針對各個臟腑來調理,像是寧心可以用茯神湯,調肝用耆歸湯,調脾用參苓白朮散,補肺用補肺散,補腎用調元散,這樣才能各得其所,病情才不會復發。

(演山說)積食是疳病的根源,所以有積食不治療,就會變成疳病。還有一種情況,就算治療積食,但沒有把積食完全去除,積食存在體內又導致臟腑虛弱,會變成更嚴重的疳病。小兒所患的疳病,常常會腹瀉不止,但卻不出現類似抽搐等風症狀,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疳病引起的腹瀉屬於熱性瀉,其臟腑的運轉活動有限,所以不會出現風症狀。雖然不會出現風症狀,但也會轉變成其他病症,像是口渴、虛熱、煩躁、腹瀉、水腫、喘急等,這些都是疳病虛弱的症狀。古人說,疳病虛弱要用補虛的方法,由此可知,疳病不可以再用瀉藥來傷害臟腑。剛開始發病時叫做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