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0)

1.

痰瘧者,胸膈先有停痰,因而成瘧,令人心下脹滿,氣逆煩嘔是也。食瘧者,是飲食傷脾,其人噫氣吞酸,胸膈不和是也。勞瘧者,久而不瘥,表裡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間,遇勞即發是也。暑瘧者,其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亦常有汗是也。鬼瘧者,進退無時是也。

瘴瘧者,感山嵐瘴氣,其狀寒熱休作有時是也。久而不愈,名曰痎瘧,痎瘧、老瘧也,老瘧不愈,結癖於兩脅之間,名曰瘧母,此先失於解散,或復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故纏綿不已也。

治法,風暑之邪從外而入,宜解散之,解表後,即宜扶持胃氣,故丹溪曰: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固正氣為主,驟發之瘧宜解表,久發之瘧宜補脾,寒瘧宜溫,溫瘧宜和,癉瘧宜清,挾痰則行痰,兼食則消食,勞瘧宜安,暑瘧宜解,鬼瘧宜祛,瘴瘧宜散,此亦其略也。更以詳言之,則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

寒多熱少者清脾飲子。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者柴胡桂枝湯。汗多渴者白虎湯。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小便赤,熱多而渴者,小柴胡湯。熱多汗出,腹滿便閟者,大柴胡湯,渴加葛根。痰瘧者,二陳湯(痰涎)加柴胡、黃芩,甚者加枳實。食瘧者,先用大安丸(宿食),次用異功散(吐瀉)。

勞瘧、痎瘧,並用補中益氣湯(虛熱)。暑瘧者,十味香薷飲。鬼瘧者,鬼哭散。瘴瘧者,四獸飲。瘧母者,鱉甲飲。凡脾胃虛而患瘧者,不拘有汗無汗,三陰六經,悉以六君子湯為主,熱多加柴胡、山梔,寒多加乾薑、肉桂,有汗加黃耆、浮麥,無汗加蒼朮、葛根,元氣下陷,及肝木乘脾,並加升麻、柴胡、為善。

若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藥,以為攻截良法,正氣益虛,邪氣益深,是多延綿不止,而為勞熱者有矣。若乳母七情六慾,飲食不調,或寒熱似瘧,肝火熾盛,致兒為患者,又當治其乳母,斯無誤矣。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慄,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先寒而後熱,或先熱而後寒,或晬時而發,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發已如常,此謂之瘧。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於冬中風寒之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後與邪氣相合而發,寒多者宜溫之與薑桂湯,熱多者宜解之與栝蔞湯,寒熱等者宜調之與鱉甲湯。

大人小兒瘧疾,若寒從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戰慄,似欲發熱而汗出,或即頭痛,嘔吐時作,其脈遲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氣寒而收聚水穀,不能克化,變而成痰,伏痰在內,陰上乘陽,陽為陰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宜服旋覆花丸、半硫丸。

白話文:

瘧疾

  • **痰瘧:**因為胸膈部位先前就積有痰液,進而引發瘧疾,會使人感到心下脹滿,氣往上衝,煩躁想吐。
  • **食瘧:**因為飲食傷害脾胃,病人會打嗝、吞酸水,胸膈不舒服。
  • **勞瘧:**瘧疾久治不好,身體內外都虛弱,外來的邪氣還沒散去,體內的真氣也沒恢復,所以即使病情時好時壞,但只要一勞累就會復發。
  • **暑瘧:**病人臉色髒污、口渴,即使發熱退了,也常常會流汗。
  • **鬼瘧:**發病的時間沒有規律。
  • **瘴瘧:**因為感受山林間的瘴氣而發病,症狀是發冷發熱,發作時間不固定。

久治不癒的瘧疾,稱為「痎瘧」,痎瘧也就是老瘧疾。老瘧疾如果沒治好,會導致腹部兩側肋骨下方結成硬塊,稱為「瘧母」。這是因為一開始沒有好好疏散邪氣,或是又感染風寒、飲食不節制,才會導致病情纏綿不癒。

治療原則:

風邪、暑邪從體表侵入,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解除體表病邪後,就要扶助脾胃的氣。所以朱丹溪說:「沒有汗的時候要設法讓它出汗,以驅散病邪為主;有汗的時候要設法止汗,以鞏固體內正氣為主。」

剛發作的瘧疾要解表,久病的瘧疾要補脾。寒性瘧疾要用溫性的藥,熱性瘧疾要用和解的藥,濕熱瘧疾要用清熱的藥。如果兼有痰就要化痰,兼有食積就要消食。勞瘧要讓身體休息,暑瘧要解暑,鬼瘧要驅邪,瘴瘧要散邪。以上只是大概的治療原則。

更詳細來說,熱多寒少的瘧疾可以用小柴胡湯;寒多熱少的瘧疾可以用清脾飲;沒有汗的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的用柴胡桂枝湯;汗多口渴的用白虎湯;口渴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小便紅,熱多又口渴的用小柴胡湯;熱多出汗,腹脹便秘的用大柴胡湯,口渴的話加葛根。痰瘧用二陳湯(痰涎)加柴胡、黃芩,嚴重的話加枳實。食瘧先用大安丸(消宿食),再用異功散(幫助吐瀉)。

勞瘧和痎瘧都用補中益氣湯(補虛熱)。暑瘧用十味香薷飲。鬼瘧用鬼哭散。瘴瘧用四獸飲。瘧母用鱉甲飲。凡是脾胃虛弱而得瘧疾的人,不論有沒有汗,都要以六君子湯為主,熱多加柴胡、山梔,寒多加乾薑、肉桂,有汗加黃耆、浮麥,無汗加蒼朮、葛根。如果元氣下陷或是肝木克脾,要加升麻、柴胡來幫助氣機升發。

如果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藥來強力攻邪,反而會讓正氣更加虛弱,邪氣更加深入,導致病情持續不斷,成為勞熱。如果哺乳的婦女因為情緒不穩、飲食不調,或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那是因為肝火旺盛,導致嬰兒也受到影響,這時應該要治療乳母,才能避免錯誤。

《全生指迷》說:寒熱的疾病,可能先冷後熱,也可能先熱後冷。如果發病時寒熱交替、戰慄,頭痛欲裂,身體僵硬,頻頻打呵欠,口渴想喝冷飲,可能先冷後熱,也可能先熱後冷,或者固定時間發作,或者隔一天發作,到了發作時間就發病,發病後就恢復正常,這就是所謂的瘧疾。

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弦數脈多為熱證,弦遲脈多為寒證。這些通常是因為冬天感受風寒之邪氣,藏在骨髓深處,到了春天陽氣發散,邪氣無法自行散出,遇到大暑,與邪氣結合而發病。寒證多的用溫藥,像薑桂湯;熱證多的用解熱藥,像栝蔞湯;寒熱相等的用調和藥,像鱉甲湯。

大人小孩的瘧疾,如果寒冷從背部開始,像手掌般大小的冰冷,沒有很嚴重的戰慄,像是要發熱又會流汗,或者會頭痛、想吐,脈象遲緩微弱,這是因為脾胃本來就虛弱,因為寒冷收縮了水穀,不能消化,變成痰飲,痰飲潛伏在體內,陰氣上來壓制陽氣,陽氣被陰氣壓制,所以會發冷,逼迫汗液排出。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旋覆花丸、半硫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