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四·心臟部二 (2)

回本書目錄

集之四·心臟部二 (2)

1. 汗下

當從其漸而已。潔古云:大凡癍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動則生變,此謂少陽通表,宜和之也。當先安里解毒,次微發之,解毒須安五臟,防風湯是也。如大便不秘者,須微發之,藥宜錢氏方中選而用之。如大便過秘,宜微利之,當歸丸、棗變百祥丸是也。初知癍疹,若使之並出,小兒難禁,是以別生他證也。

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既吐利,安可下,便宜安里。若不吐瀉者,先與安里藥三五服,如能食而大便秘結內實者,宜疏利之。若內虛而利者,宜用安里藥一二服,末後一服調以微發之藥,要之,安里之藥多,發表之藥少,秘則微疏之,令邪氣勿壅並,而能作番次出,使兒易禁也。身溫者順,身涼者逆,二者,宜多服防風湯和之。

(防風湯方見大法。)海藏云:假令五日已里,諸病與癍疹不能別辨者,不可疑作癍疹,必須發之,但各從其所傷應見治之,皆不妨癍出,若強發之,其變不可勝數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為癍未顯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癍毒已顯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證,下之則癍氣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

又言溫暖蓋覆,不令通風,以癍未出,或身表涼而惡寒,或天令寒而惡冷,溫暖蓋覆,不令通風也,癍若已出,身熱天暄,何必用蓋覆而不使之通風乎,後人執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溫燠不令通風,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盛,致使誤人多矣。大抵前人之言,隨時應變,後之人不知其變,故常執而不移也。

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終臟腑元無凝滯也,若有一切里證,及大便結者,安得不下。溫暖不使之通風,以其發在冬時,故如此也,若發在夏時,癍雖未出,亦不用此也。癍之用藥,大率以脈為主,浮中沉之診,平舉按之,候察其虛實,定其中外,則可以萬全矣。〔萬〕今之治痘者曰首尾不可汗下,聽者和之,曰痘宜溫補,汗下,不可也。

此亦喜補惡攻之遺弊。殊不知治痘之法,莫要於解毒,或攻或補,務使毒氣得解而已,如其氣血和暢,榮衛流通,表裡無邪,其出則盡,其發則透,其收則時,非但不可汗下,雖溫補亦不可用也。設使外感風寒,約束皮膚,閉密腠理,瘡出不快,此當汗之,令陰陽和,榮衛通,而瘡易出,毒得解散可也,苟不汗之,則毒無從得出,留伏於內,未免閉門留寇之禍矣。

如大熱不退,煩渴轉增,譫妄昏沉,便溺阻塞,此毒蓄於腸胃之間,與穀氣並,宜急下之,使臟腑疏通,陳莝滌去可也,苟不下之,則藏汙蓄毒,煎熬於中,寧無養虎遺患之悔乎。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白話文:

應該要循序漸進地處理。潔古說:一般來說,麻疹或癍疹的初期和末期都不宜使用瀉下藥,因為擔心會引發變化,這代表邪氣在少陽經,應該用和解的方式處理。應該先安頓好體內,解掉毒素,然後稍微發汗。解毒必須要讓五臟安穩,防風湯是個好選擇。如果大便不乾結,稍微發汗即可,用錢氏的方子選藥即可。如果大便太過乾結,則稍微通利,可以使用當歸丸或棗變百祥丸。剛開始發現癍疹時,如果讓它們一起爆發出來,小孩子很難承受,因此會產生其他併發症。

所謂初期和末期都不可瀉下,初期是指上焦(身體上半部),末期是指下焦(身體下半部),如果已經出現嘔吐或腹瀉,怎麼還可以再用瀉下藥呢?應該先安頓好體內。如果沒有嘔吐或腹瀉,先服用三到五劑安頓體內的藥,如果能吃東西但大便乾結,表示體內有積滯,應該用疏通的藥。如果體內虛弱而腹瀉,應該服用一到兩劑安頓體內的藥,最後一劑再加入少量發汗的藥。總之,安頓體內的藥要多,發汗的藥要少,如果便秘則稍微疏通,讓邪氣不要阻塞,而能分批排出,這樣小孩比較容易承受。身體發熱是順利的徵兆,身體發涼則是不好的徵兆,這兩種情況都應該多服用防風湯來調和。

(防風湯的藥方在大法中有記載。)海藏說:如果已經發病五天,各種疾病和癍疹無法分辨時,不要就懷疑是癍疹,必須要發汗來處理,但要根據所受的傷害來對症下藥,這樣並不會影響癍疹的發出。如果強行發汗,變化會難以預料。前人說初期和末期都不可瀉下,是因為癍疹還沒顯現在皮膚表面,如果用瀉下藥,邪氣就無法從體表排出,此時脈象和症狀是表證而不是裡證,所以禁止在初期使用瀉下藥。而末期不可瀉下,是因為癍疹已經顯現在外,體內沒有根本問題,大便也不實,沒有任何裡證,如果使用瀉下藥,癍疹之氣反而會逆行內陷,所以禁止在末期使用瀉下藥。

又有人說要保暖蓋被子,不要通風,這是因為癍疹還沒發出來,或者身體發涼而怕冷,或者天氣寒冷而怕冷。保暖蓋被子,不讓通風,如果是癍疹已經發出來,身體發熱,天氣溫暖,又何必保暖蓋被子而不讓它通風呢?後人執著於這兩句話,認為初期和末期都不能瀉下,要保暖不讓通風,卻不知道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和人體的狀況來調整,導致很多錯誤的治療。總的來說,前人說的話是要隨時應變的,後人不知道其中的變化,所以常常固執不變。

唉!所謂初期和末期都不可瀉下,是因為從始至終臟腑都沒有阻塞。如果出現任何裡證,或者大便乾結,怎麼能不使用瀉下藥呢?保暖不讓通風,是因為發病在冬天,所以才這樣做,如果發病在夏天,即使癍疹還沒發出來,也不需要這樣做。治療癍疹用藥,大多要以脈象為主,浮、中、沉都要診斷,平舉、按壓都要探察,觀察虛實,確定病在體內還是體表,這樣才能萬無一失。現在治療痘疹的人說初期和末期都不可發汗或瀉下,聽的人也附和,認為痘疹應該溫補,發汗或瀉下是不可以的。

這也是喜歡補藥而討厭攻邪的遺毒。殊不知治療痘疹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解毒,無論是攻邪還是補虛,都要讓毒氣得以解除。如果氣血通暢,營衛流通,體內外沒有邪氣,痘疹自然會完全發出、透徹,也會按時收斂。不僅不能發汗或瀉下,溫補也不可以用。如果外感風寒,束縛了皮膚,毛孔閉塞,痘瘡發不出來,此時應該發汗,使陰陽調和,營衛暢通,痘瘡就容易發出來,毒素也得以散解。如果不發汗,毒素就沒有辦法排出,會潛伏在體內,難免會有放虎歸山的後患。

如果出現高燒不退、煩渴加劇、胡言亂語、意識模糊、大小便阻塞,這是毒素積蓄在腸胃之間,和食物結合在一起,應該趕快使用瀉下藥,使臟腑疏通,排泄掉穢物。如果不使用瀉下藥,就會藏污納垢,在體內煎熬,難道不會有養虎為患的後悔嗎?所以最重要的是:謹守疾病的變化,各個症狀都要歸類,有這種情況就去尋求,沒有這種情況也要去尋求,盛的就用瀉法,虛的就用補法,必須要先了解五行的勝衰,疏通氣血,使其通暢,才能達到和平的狀態。這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