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6)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6)
1. 夜啼
《三因》小兒夜啼有四證,一曰寒,二曰熱,三曰重舌口瘡,四曰客忤。寒則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氣,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證也。熱則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熱,腹暖,啼時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熱也。若重舌口瘡,要吮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額皆微熱,急取燈照口,若無瘡,舌必重也。客忤者,見生人,氣忤犯而啼也,各隨證治之。
〔曾〕夜啼者,有驚熱夜啼,有心熱夜啼,有寒疝夜啼,有誤觸神只夜啼,此四者,詳具於後。驚熱者,為衣衾太厚,或抱於極暖處久坐,致生煩悶,邪熱攻心,心主神,神亂則驚,心與小腸為表裡,故啼泣而遺溺者是也。治法,退熱鎮心則自安矣,用百解散(急驚)牛蒡湯(咽喉)三解散(潮熱)主之。
心熱者,見燈愈啼,面紅多淚,無燈則稍息,蓋火者陽物也,心熱遇火,兩陽相搏,才有燈而啼甚,故經曰:火疾風生乃能雨,此其義也,宜涼心安神,用百解散或五苓散(俱驚)加黃芩、甘草,水煎服,次牛蒡湯(咽喉)、三解散(潮熱)及琥珀抱龍丸(驚)為治。有遇黃昏後至更盡時,哭多睡少,有啼聲不已,直到天明,乃胎中受寒,遇夜則陰勝而陽微,故腰曲額汗,眼中無淚,面瑩白而夾青,伏臥而啼,入盤腸內吊之證,名為寒疝。
治法,去宿冷,溫下焦,白芍藥湯(疝)、烏梅散(腹痛)及沖和飲(傷寒)加鹽炒茱萸、茴香,水姜煎服,及釣藤膏亦佳。誤觸神只者,面色紫黑,氣鬱如怒,呼時若有恐懼,及睡中驚惕,兩手抱母,大哭不休,此誤觸禁忌神只而得,或因惡祟所侵,蓋嬰孩目有所睹,口不能言,但驚哭無時,指紋俱隱,故《玉環集》云:忽然兩手形無見,定知唐突惡神靈。
治法,先解其表,宜百解散(驚)次驅邪鎮心,用蘇合香丸(客忤)、琥珀抱龍丸(驚)投之自效。〔演山〕王氏舉水鏡先生云:天蒼蒼,地王王,小兒夜啼疏客堂。又云:啼而不哭是煩,哭而不啼是躁。《無辜賦》云:夜多啼而似祟。凡初生兒日夜煩啼如有祟,或謂熱在心,驚藥與疏利,或謂寒停臟腑,與服溫暖,醫者察而治之,乃善也。
若兒啼哭,胸堂仰突,首反張,不喜見燈者,心經有熱,宜疏利,服三黃丸或洗心散加燈心、麥門冬子良。若兒啼哭,頭低身曲,眼閉肚緊者,臟腑留寒,宜與溫之,胃風湯加黃耆煎效。若不識證候,但以蟬蛻二七枚全者,去大腳為末,加硃砂一字,蜜調塗於吻,立效。
〔薛〕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熱也,夜屬陰,陰勝,則脾臟之寒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用釣藤散。若見燈愈啼者,心熱也,心屬火,見燈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是也,用導赤散。若面色白,黑睛少,屬腎氣不足,至夜陰虛而啼也,宜用六味丸。
若兼泄瀉不乳,脾腎虛弱也,用六神散。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用六君、炮木香。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氣虛弱也,用異功散。心血不足者,秘旨安神丸。木火相搏者,柴胡梔子散。肝血不足者,地黃丸。大抵此證或因吐瀉內亡津液,或稟賦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或乳母恚怒、肝火侮金,當用六君子湯補脾土以生肺金,地黃丸壯腎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鬱悶而致者,用加味歸脾湯。
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湯。乳母心肝熱搏,柴胡梔子散。仍宜參客忤驚啼覽之。
《心鑑》治小兒一百二十日內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去前截,用後截,為末,分四服,釣藤湯調灌之。
《普濟》,蟬花散,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用蟬蛻下半截為末、一字,薄荷湯入酒少許調下。或者不信,將上半截為末,前湯調下,即復啼也,古人立方,莫知其妙。
白話文:
小孩夜裡啼哭,大致有四種原因:第一種是受寒,第二種是發熱,第三種是重舌或口腔潰瘍,第四種是受到驚嚇或沖犯。受寒引起的啼哭,會因為腹痛而哭鬧,臉色青白,口中有冷氣,肚子也冰涼,會彎著腰啼哭,這就是寒證。發熱引起的啼哭,會心煩躁動而哭鬧,臉色發紅,小便赤黃,口中發熱,肚子溫熱,哭鬧時可能會有汗,會仰著身體啼哭,這就是熱證。如果是重舌或口腔潰瘍,會因為吸吮乳汁困難,嘴巴碰到乳頭就哭鬧,身體和額頭都微微發熱,要趕快用燈照看口腔,如果沒有潰瘍,那就是舌頭肥厚腫脹。受到驚嚇或沖犯引起的啼哭,是因為見到陌生人,受到氣場衝撞而哭鬧,應該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
還有一種說法,小孩夜啼的原因有四種:驚嚇發熱引起的夜啼、心熱引起的夜啼、寒疝引起的夜啼,以及因為不小心觸犯神祇引起的夜啼。驚嚇發熱引起的夜啼,是因為衣服被子太厚,或是長時間待在過於溫暖的地方,導致煩悶,邪熱侵入心臟,心臟主管精神,精神紊亂就會受到驚嚇,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所以會啼哭並且尿床。治療方法應該退熱鎮靜心神,自然就會安穩,可以使用百解散(治療急驚風)、牛蒡湯(治療咽喉疾病)和三解散(治療潮熱)。
心熱引起的夜啼,是看到燈光就會哭得更厲害,臉色發紅,眼淚很多,沒有燈光就會稍微安靜一些,因為火屬於陽,心熱遇到火,兩陽相搏,所以有燈光就哭得更厲害,就像俗話說的「火疾風生乃能雨」。應該用清涼心神、安定心神的藥物來治療,可以使用百解散或五苓散(都有治療驚嚇的作用),加上黃芩、甘草,用水煎服,接著使用牛蒡湯(治療咽喉疾病)、三解散(治療潮熱)以及琥珀抱龍丸(治療驚嚇)。還有一種情況是黃昏後到深夜哭鬧不停,哭得多睡得少,甚至哭到天亮,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就受了寒氣,到了夜晚陰氣旺盛陽氣衰弱,所以會彎著腰,額頭冒汗,眼中沒有眼淚,臉色蒼白帶青,趴著啼哭,這屬於盤腸內吊的症狀,稱作寒疝。
治療方法應該去除體內的寒氣,溫暖下腹部,可以使用白芍藥湯(治療疝氣)、烏梅散(治療腹痛)以及沖和飲(治療傷寒),再加上鹽炒過的茱萸、茴香,用水和薑一起煎服,也可以用釣藤膏。因為不小心觸犯神祇引起的夜啼,會面色發紫發黑,氣鬱像在生氣,哭喊時好像很害怕,睡覺時也會驚醒,雙手抱著母親,大哭不止,這是因為不小心觸犯了禁忌的神祇,或是被邪祟侵擾,因為嬰兒雖然眼睛能看見,但嘴巴無法說話,只能無緣無故地驚哭,指紋都看不清楚了,所以《玉環集》說:「忽然兩手形無見,定知唐突惡神靈。」
治療方法應該先解表,可以使用百解散(治療驚嚇),然後驅邪鎮靜心神,可以使用蘇合香丸(治療受到驚嚇或沖犯)和琥珀抱龍丸(治療驚嚇),就會有效。王氏引用水鏡先生的話說:「天蒼蒼,地王王,小兒夜啼疏客堂。」還說:「啼而不哭是煩,哭而不啼是躁。」《無辜賦》說:「夜多啼而似祟。」凡是剛出生的嬰兒白天夜晚都煩躁啼哭,好像有邪祟作怪,有人認為是心裡有熱,要用鎮驚的藥物和疏通的藥物,有人認為是寒氣停留在內臟,要用溫暖的藥物,醫生應該仔細診察後再治療,才是好的。
如果小孩啼哭時,胸部向上突出,頭向後仰,不喜歡看燈光,這是心經有熱,應該用疏通的藥物,服用三黃丸或洗心散,加上燈心草、麥門冬更好。如果小孩啼哭時,頭低著,身體彎曲,眼睛閉著,肚子緊繃,這是內臟有寒氣,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胃風湯加上黃耆煎服有效。如果不認識症狀,可以用完整的蟬蛻十四個(去掉大腳),磨成粉,加上一點點硃砂,用蜂蜜調勻塗在嘴唇上,立刻就會見效。
小孩夜啼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脾臟虛寒,一種是心火旺盛。夜晚屬陰,陰氣旺盛,脾臟的寒氣會更加嚴重,脾臟屬於至陰,喜歡溫暖而害怕寒冷,寒冷就會導致腹痛,所以會彎著腰啼哭,症狀是臉色青白,手腳和腹部都冰涼,不想吃奶,這也叫胎寒,可以用釣藤散治療。如果看到燈光就哭得更厲害,就是心火旺盛,心臟屬於火,看到燈光就會煩躁發熱,兩陽相搏,所以會仰著身體啼哭,症狀是臉色發紅,手腳和腹部都溫熱,口中氣熱,可以用導赤散治療。如果臉色蒼白,黑眼珠很少,是腎氣不足,到了夜晚陰氣虛弱就會啼哭,應該用六味丸。
如果還兼有腹瀉和不吃奶,就是脾腎虛弱,可以用六神散。如果還兼有嘔吐、腹瀉和食慾不振,就是脾胃虛寒,可以用六君子湯和炮製過的木香。如果大便不消化,食慾不振,腹脹,就是脾氣虛弱,可以用異功散。心血不足的,可以用秘旨安神丸。木火相搏的,可以用柴胡梔子散。肝血不足的,可以用地黃丸。總體來說,這種症狀可能是因為嘔吐腹瀉導致體內津液不足,或是先天腎陰不足,無法滋養肝木,或是乳母生氣發怒,肝火侵犯肺金,應該用六君子湯補益脾土,來生養肺金,用地黃丸強壯腎水,來滋養肝木。如果因為乳母心情鬱悶導致的,可以用加味歸脾湯。
如果乳母突然大怒,可以用加味小柴胡湯。如果乳母心肝火旺,可以用柴胡梔子散。還應該參考之前說的客忤和驚嚇引起的啼哭。
《心鑑》記載,治療一百二十天以內嬰兒的夜啼,可以用蟬蛻四十九個,去掉前段,用後段,磨成粉,分四次服用,用釣藤湯調和灌入。
《普濟方》的蟬花散,可以治療小孩夜啼不止,好像有鬼怪作祟,用蟬蛻的下半截磨成粉,用一點點,用薄荷湯加上一點酒調和服用。有人不相信,就用上半截磨成粉,用同樣的湯調服,就會再次啼哭,古人立這個方子,不知道其中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