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1)
集之二·肝臟部 (1)
1. 集之二·肝臟部
2. 肝
〔錢〕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肝病,哭叫目直視,呵欠頓悶項急。外生感風,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大黃丸微下之。余不可下。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
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肝有風,目連札,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肝有熱,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肝有風甚,身反折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定,兒不能任,故目連札也。若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
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潔古曰,肝主謀勇,熱則尋衣捻物、目連札、直視不能轉視,或極則身反強直折,皆風熱也,目者肝之竅,屬木,木性急,故如是。)肝病秋見(一作日晡,)肝強勝肺,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實故也。
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主之。肝病春見(一作早晨),肺勝肝,當補腎肝,治肺臟,肝怯者受病也。補肝腎、地黃丸,治肺、瀉白散,主之。五臟相勝輕重,肝病見秋,木旺肝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婁〕五臟相勝,病隨時令,乃錢氏擴充《內經》藏氣法時論之旨,實發前人所未發者也,假如肝病見於春及早晨,乃肝自病於本位也,今反見於秋及日晡肺之位,知肺虛極,肝往勝之,故當補脾肺瀉肝也,余仿此。
〔潔〕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急食甘以緩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實則風搐力大,瀉青丸主之。虛則風搐力小,地黃丸主之。心乘肝,實邪,壯熱而搐,利驚丸、涼驚丸主之。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前伸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本臟,補肝,地黃丸主之;瀉肺,瀉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而搐,先當定搐,瀉青丸主之,搐止,再見後證,則別立法治之。
腎乘肝,虛邪,增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劉〕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腎兩臟,根其病之所起,然後審其肝家本臟之虛實,方可治療,然腎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賊,今肝之得病,若非腎水之不能相生,必是肺金之鬼來相攻擊,不得不詳審而求之,故其來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先補其腎,滋其根也。
然後審其肝家本臟之虛實而寒溫之。〔薛〕若肝經實熱而外生風者,宜用大青膏散之。若既服而前證仍作,或益甚者,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損也,宜用異功散加芎、歸補之。若肝經虛熱,或因克伐而內生風者,宜用異功散、地黃丸補之。若風邪入臟,能食飲冷、大便秘結者,此邪氣內實也,宜用大黃丸下之。
白話文:
[肝]
錢氏認為,肝臟主管風的運行。當肝臟功能過度活躍,人會出現瞪眼大叫,頻繁打哈欠,頸部僵硬,感到悶痛的情況。反之,肝臟虛弱,則會咬牙切齒,頻繁打哈欠。肝氣過熱,身體外在表現會顯著,肝氣溫和,則身體內部會有所反應。肝臟生病時,人會哭泣尖叫,眼睛直視,頻繁打哈欠,頸部感到緊繃悶痛。若是因感受風邪導致的肝病,患者會頻繁打哈欠,感到緊繃悶痛,口中有熱感,應使用大青膏來發散風邪。如果患者食慾旺盛,喝水不停,應使用大黃丸來輕微通便。除了上述情況,其他狀況不宜使用通便療法。
肝臟過熱,患者會不自主地拉扯衣物,或是亂抓東西,可用瀉青丸來治療。若是高燒且喘息困難,可用瀉白散來治療。肝臟有風邪,眼睛會不由自主地眨動,若加上心臟過熱,就會抽搐,治療肝臟可使用瀉青丸,治療心臟可使用導赤散。肝臟過熱,眼睛會直視,若加上心臟過熱,也會抽搐,同樣使用瀉青丸和導赤散來治療。若風邪過重,身體會反彎強直,不抽搐,這代表心臟尚未受到影響,此時應補腎並治療肝臟,補腎可使用地黃丸,治療肝臟可使用瀉青丸。
疾病無論新舊,都可能引發肝風。風邪會向上影響頭部和眼睛,因為眼睛屬於肝臟的一部分,風邪進入眼睛,會使眼睛各個方向都不穩定,就像被風吹一樣,因此眼睛會不由自主地眨動。若熱邪進入眼睛,牽動眼周肌肉,使兩眼都緊閉,無法轉動視線,因此眼睛會直視。
若心臟過熱導致抽搐,代表肝臟和心臟都有實熱,風火交加所致。(潔古說,肝臟主管智謀和勇氣,過熱會使人拉扯衣物,眼睛不由自主地眨動或直視,無法轉動視線,嚴重時身體會反彎強直,這些都是風熱的症狀,眼睛是肝臟的開竅處,屬木,木性急躁,因此會產生上述症狀。)秋季出現肝病,代表肝臟過強,剋制了肺臟,肺臟虛弱無法剋制肝臟,此時應補脾肺,並治療肝臟。補脾肺可以讓母臟讓子臟更加健康。
補脾可使用益黃散,治療肝臟可使用瀉青丸。春季出現肝病,肺臟剋制肝臟,應補腎肝,並治療肺臟,這是因為肝臟虛弱容易生病。補肝腎可使用地黃丸,治療肺臟可使用瀉白散。
五臟互相剋制的程度不同,秋季出現肝病,代表木氣旺盛,肝臟剋制肺臟,應補肺臟,疏肝臟,病情輕微時肝病會減輕,病情嚴重時嘴脣會變白,甚至死亡。
婁氏認為,五臟互相剋制,疾病隨季節變化,這是錢氏擴展《內經》中藏氣法時論的觀點,確實揭示了前人未曾提出的理論。例如,春季或早晨出現肝病,代表肝臟在本位生病,但若秋季或下午出現肝病,代表肺臟虛弱到極點,肝臟去剋制肺臟,因此應補脾肺,疏肝臟,其他疾病也可依此類推。
潔氏認為,肝臟主管風,自身生病會導致風邪抽搐和拘束,應食用甘味食物來緩和,輔以酸味和苦味,再用辛辣的食物來發散。肝臟實熱導致風邪抽搐力道大,可使用瀉青丸來治療。肝臟虛熱導致風邪抽搐力道小,可使用地黃丸來治療。心臟剋制肝臟,實邪,高燒且抽搐,可使用利驚丸或涼驚丸來治療。肺臟剋制肝臟,賊邪,氣喘且抽搐,應疏肺臟,先補肝臟,補肝臟可使用地黃丸,疏肺臟可使用瀉白散。脾臟剋制肝臟,微邪,嗜睡且抽搐,應先穩定抽搐,可使用瀉青丸,抽搐停止後,再根據後續症狀來治療。
腎臟剋制肝臟,虛邪,畏寒且抽搐,可使用羌活膏來治療。劉氏認為,肝臟生病時,應先檢查肺臟和腎臟,瞭解病因,再判斷肝臟本身的虛實,才能進行治療。腎臟是肝臟的母親,金是木的剋星,肝臟生病,如果不是腎水無法滋養,就是肺金來侵襲,必須詳細檢查病因。若是肺臟來源,先治療肺臟,去除病源。若是腎臟來源,先補腎臟,滋養根源。
接著再判斷肝臟本身的虛實,根據寒熱來治療。薛氏認為,肝經實熱導致風邪外現,可使用大青膏來發散。若服用後症狀仍未改善,甚至更嚴重,代表邪氣已經消失,但脾氣已經虧損,應使用異功散加芎、歸來補脾。肝經虛熱,或因受到剋制而內生風邪,可使用異功散和地黃丸來補肝。若風邪進入臟腑,能吃能喝,但大便乾結,代表邪氣在體內過盛,可使用大黃丸來通便。
若通便後食慾減少,喝水增加,或腹部脹大,代表脾氣已經虛弱,應使用白朮散來補脾。氣血一向虛弱,或生病後,或服用攻伐藥物,出現拉扯衣物,咬牙切齒,眼睛淡青色,代表肝經非常虛弱,應立即使用地黃丸來補腎肝。呼吸困難,短氣,長出氣,代表肺經非常虛弱,應立即使用異功散來補脾肺。若傍晚時分尖叫,眼睛直視,頻繁打哈欠,頸部緊繃驚恐,手腳搖晃,發熱喝水,代表風火交加剋制肺金,可使用柴胡梔子散來治療肝火,生肝血。使用異功散來補脾土,生肺金。
若嘴脣變白,代表脾臟衰竭,無法治療。
海氏認為,肝臟苦於急躁,應食用甘味食物來緩和,如廿草。肝臟想要發散,應食用辛辣食物來發散,如川芎。用辛辣的食物來補肝臟,如細辛。用酸味的食物來疏肝臟,如芍藥。肝臟虛弱,可使用生薑、陳皮等補肝臟。虛弱時應補母親臟腑,腎臟是肝臟的母親,可使用熟地、黃柏等補腎臟,如無其他症狀,可使用錢氏的地黃丸來補肝臟。補肝丸,四物湯內加入防風、羌活等份,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藥丸。
鎮肝丸,即是瀉青丸去掉梔子、大黃。治療肝臟虛弱,可使用錢氏補腎地黃丸,肝臟實熱,可使用白芍藥來疏肝臟。如無其他症狀,可使用錢氏瀉青丸來治療。實熱時應疏兒子臟腑,心臟是肝臟的兒子,可使用甘草來疏心臟。
瀉青丸(錢氏),又名瀉肝丸
當歸(去蘆,烘焙)、龍膽(烘焙)、川芎、山梔子(仁)、川大黃(濕紙包裹,煨烤)、羌活、防風(去蘆)。各等份磨成粉,用煉蜜做成藥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半丸至一丸,用竹葉湯或溫水加砂糖融化後服用。
薛氏認為,前方是足厥陰經中用來發散肌表,疏通內熱的藥物。若大便乾結,煩渴喝水,飲食正常,代表身體和疾病都很實在,可使用瀉青丸來通便。若大便正常,煩渴喝水,眼睛淡青色,代表疾病氣勢實在,但身體氣勢虛弱,可使用抑肝散來平衡。若大便不正常,口渴喝水,飲食減少,四肢疲倦,代表身體和疾病都很虛弱,可使用地黃丸來補肝臟。
抑肝散,治療肝經虛熱導致抽搐,或發燒咬牙,或驚恐寒熱,或木剋制土導致嘔吐痰涎,腹部脹大,食慾不佳,睡眠不安。
軟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當歸、白朮(炒)、茯苓、釣藤鉤(各一錢)。用水煎煮,子、母一同服用。如使用蜜丸,名為抑青丸。
大青膏(方見驚搐)、大黃丸(方見腹脹)、異功散(方見吐瀉)、白朮散(方見口渴)、柴胡梔子散(方見各種熱症)、利驚丸、涼驚丸、羌活膏(三方均見驚搐)、洗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