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11)
集之二·肝臟部 (11)
1. 目動咬牙
〔薛〕小兒驚後目微動咬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經虛熱而生風者,當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用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血不足也,用地黃丸。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亦令咬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若因脾胃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山梔。實熱用瀉黃散。蓋牙床屬手足陽明故也。若肝腎熱,用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小孩在受驚嚇之後,眼睛輕微顫動、咬牙,通常都是生病後體內津液虧損,無法滋養筋脈所導致。也可能是肝經虛熱產生風邪所引起。應該仔細判斷他體內氣血的狀況是充足還是不足,然後再對症治療。
如果是白天發熱、想喝冰冷的飲品而出現眼睛顫動、咬牙,屬於體內陽氣過盛,可以使用瀉青丸。如果是晚上盜汗、睡不安穩而出現眼睛顫動、咬牙,屬於體內陰血不足,可以使用地黃丸。
或者也可能是肝經風邪傳到脾腎,也會導致咬牙,可以先使用柴胡清肝散,之後再使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味地黃丸。
如果是由於脾胃虛弱產生虛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芍藥、山梔。如果是實熱,可以使用瀉黃散。因為牙床屬於手足陽明經脈所管轄的範圍。如果是肝腎有熱,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
2. 泄瀉
〔薛〕小兒驚瀉者,肝主驚,肝木也,盛則必傳克於脾,脾土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者,蓋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證也。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法當平肝補肺,慎勿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肝邪彌甚,甚至抽搐反張者,亦肝火熾盛,中州虧損之變證也。
凡見驚證,即宜用四君、六君、異功散、等方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至瀉搐而自安矣,今已見瀉吐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保命、抱龍、鎮驚等藥治之,其亦去生遠矣。
白話文:
小兒因為驚嚇而腹瀉,主要是因為肝臟主宰驚恐,肝屬木,過盛就會反過來剋制脾土。脾土一旦衰弱,乳食就無法消化,水液代謝也會失調,所以腹瀉的顏色會呈現青色,或者同時出現抽搐的症狀。這是因為青色是肝臟的顏色,抽搐是肝臟的病證。也有一些是因為乳母脾胃虛弱受到驚嚇,或是因為發怒而引起肝火,導致孩子腹瀉。醫書說:「發怒會導致氣逆,嚴重時會嘔血和拉出未消化的食物。」治療的原則應該是平肝氣、補肺氣,切記不要使用強烈的攻下藥,以免導致脾氣更加虛弱,肝邪更加嚴重,甚至出現抽搐、身體向後反張的狀況。這也是因為肝火過於旺盛,導致中焦(脾胃)虧損而發生的變化。
凡是出現驚嚇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散等方劑,再加上白附子來定驚平風,用柴胡來平肝、引導藥力到達病處,防微杜漸,這樣就不會發展到腹瀉和抽搐,自然可以痊癒。現在已經出現腹瀉、嘔吐、驚嚇、抽搐等症狀,卻還不知道要補脾、平肝,反而用一些保命、抱龍、鎮驚等藥物來治療,這實在是離康復之道太遠了。
3. 腹痛
蟬蛻釣藤飲,治肚疼驚啼。
釣藤鉤,天麻,茯苓,川芎,白芍藥(各三錢),甘草,蟬蛻(各一兩)
上,入燈心,水煎服。
白話文:
蟬蛻釣藤飲,用來治療肚子痛而驚嚇啼哭的症狀。
藥材包含:釣藤鉤、天麻、茯苓、川芎、白芍藥(各三錢),甘草、蟬蛻(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加入燈心草,用水煎煮後服用。
4. 煩渴
閻氏云:驚風或泄瀉等證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宜煎錢氏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
清心丸,治驚熱煩躁。
人參,茯神,防風,硃砂,柴胡(各三錢),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竹瀝調下。
神芎丸,治風熱壅滯,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牙齒疳蝕,或遍身瘡疥,咬牙驚惕怔忡,煩躁作渴,或大便澀滯,或積熱腹滿,驚風潮搐等證。
大黃(生),黃芩(各二兩),生牽牛末(一兩),滑石(四兩),黃連,薄荷葉,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丸,溫熱水下。
白話文:
閻氏說:像是驚風或腹瀉等症狀出現口渴的,都是因為體內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論是陰虛還是陽虛,都適合煎煮錢氏的白朮散來喝,要讓病人盡情喝到滿意為止,喝越多越好。
清心丸,可以治療驚嚇發熱引起的煩躁。
成分包含:人參、茯神、防風、硃砂、柴胡(各三錢),以及金箔(三十片)。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竹瀝調和後服用。
神芎丸,可以治療風熱壅滯導致的頭昏眼花、口舌生瘡、牙齒被腐蝕,或是全身長瘡疥、咬牙驚恐、心悸、煩躁口渴,或是大便不順暢、腹部因積熱而脹滿、驚風抽搐等症狀。
成分包含:生大黃、黃芩(各二兩)、生牽牛粉(一兩)、滑石(四兩)、黃連、薄荷葉、川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和成糊狀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到四丸,用溫熱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