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31)
集之六·心臟部四 (31)
1. 蛆痘
【驗唇口牙齒】脾之竅,通於口,其華在唇四白。《脈訣》曰:應唇通口氣。瘡疹發熱之初,口中和,唇色紅潤者吉。如口燥唇裂,其毒必甚,急解之。瘡出稠密,唇口瘡子相黏,諸瘡未發,此瘡先已戴漿,諸瘡未收,此瘡先已焦黑者凶。面瘡腫灌,唇上瘡裂,成塊干濺者重。
如瘡出太密,口中臭氣者,臟腑敗壞,故臭出於口也。瘡欲變壞,唇上縮者,脾絕也。唇下自呷者,魚口也。口中涎如膠黏者,脾津竭也。皆不可治。疹家唇口生瘡聲啞者,狐惑證也。不急治之,殺人。
上片牙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脈之貫絡也,下片牙隸於乾金,乃手陽明大腸脈之貫絡也。瘡疹發熱之初,口開,前板齒燥者裡熱也,宜以清涼之劑微解之。咬牙者,牙乃骨之餘,腎主骨,寒戰咬牙,毒歸於腎,必死。如發熱咬牙者,有欠則為肝熱,有上竄,則為心熱,此欲作搐也。
瘡已收靨,牙齦潰爛者,此肉瘡未得平復也,勿作走馬疳瘡治之,疹後牙齦潰爛,血出肉黑氣臭者,此方是走馬疳也。
【驗喉舌】咽喉別見
舌者,心之候。《脈訣》曰:外應舌,將滎。又,脾之脈,絡於舌,舌之在人,延納飲食,主持聲音,其用亦大矣,瘡疹發熱,其舌紅潤者吉。舌燥如芒刺者,裡熱甚也,急解之。《針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吐舌者,脾有熱也,脾臟微熱,則舌絡微緊,時時舒舌,勿用冷藥及下之,或飲水者,醫疑為熱而下之,誤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故耳。
瘡出之後,舌上稠密,出如堆粟,破如蜂窠者危,更加飲水則嗆,食物則噦,聲啞不出者,必死之證。瘡出太甚,弄舌者凶。
【驗頸項】經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頸項者,生氣之本也。又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天食人以五氣,喉者氣之所由也,故喉主天氣,地食人以五味,咽者味之所由也,故咽主地氣。頸項者,咽喉之管束也。又,三陽之脈自頸而上,三陰之脈自頸而還,頸項者陰陽之道路也。
痘瘡之候,頸項欲疏,若纏項而出,稠密太甚者,謂之鎖項,廢其管束,阻其道路,上不得降,下不得升,內者不出,外者不入,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此死之徵也。凡病深項軟者死,骨敗也。
【驗胸腹】經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胸腹者,臟腑之郭也。又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蓋言心肺也,故痘瘡輕者胸前無,胸腹出太甚者必重也。其中於臟,各有期日,凡病深喘急,胸骨扇動者,肺焦脹也,左乳下動脈突出者,宗脈絕也,皆不可治。瘡疹腹痛者,毒未盡也,更宜詳審。
【驗手足】四肢者,諸陽之本,瘡出欲疏,其發欲透,其靨欲齊。如應出不出,應發不發,應收不收,此脾胃氣虛不能旁達四肢也。發熱,手尋衣領、亂捻物者,肝熱也。手掐眉目鼻口者,肺熱也。手足搐搦者,心肝風火相搏也。各隨其臟而瀉之。足涼者,此常候也,瘡疹腎不受邪,腎主足,故足宜涼。
白話文:
蛆痘
【觀察嘴唇、口腔和牙齒】
脾臟的開竅處在口,其精華表現在嘴唇的四邊。如同《脈訣》所說:「嘴唇連接口腔氣息。」在出疹子、發燒的初期,如果口中濕潤平和,嘴唇顏色紅潤,就表示情況良好。如果口乾唇裂,表示毒邪很嚴重,需要立即處理。如果疹子長得非常密集,嘴唇和口腔的疹子相互黏連,在其他疹子還沒發出來之前,這種疹子就已經冒出水泡;或者在其他疹子還沒結痂時,這種疹子就先焦黑,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如果臉上長膿腫,嘴唇上的瘡裂開,形成乾硬的痂塊,表示病情嚴重。
如果疹子長得太密集,口中有臭味,表示臟腑已經敗壞,所以臭氣才會從口中發出。如果疹子快要惡化,嘴唇向上縮,表示脾氣衰竭。如果嘴唇向下吸吮,像魚嘴一樣,表示病情危急。如果口中的唾液像膠水一樣黏稠,表示脾臟的津液已經耗盡,這些情況都無法治療。如果出疹子的人嘴唇和口腔長瘡,聲音嘶啞,這屬於狐惑病,不及時治療就會致命。
上排牙齒屬於坤土,是足陽明胃經所貫穿的部位;下排牙齒屬於乾金,是手陽明大腸經所貫穿的部位。在出疹子發燒初期,如果嘴巴張開,前排牙齒乾燥,表示身體內部有熱,應該用清涼的藥物稍微緩解。如果咬牙,牙齒是骨頭的末梢,腎臟主骨,寒冷時咬牙,表示毒邪侵入腎臟,病情危險。如果在發燒時咬牙,有向上抽動的現象,表示是肝熱;如果有向上竄動的現象,表示是心熱,這些都是要抽搐的徵兆。
如果疹子已經結痂,但牙齦潰爛,表示肌肉的傷口還沒有恢復,不要當作走馬疳來治療。如果出疹子後牙齦潰爛,出血、肉發黑且有臭味,這才是走馬疳。
【觀察咽喉和舌頭】
咽喉的情況另有說明。
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脈訣》說:「舌頭是外部的反應,如同經脈中的滎穴。」另外,脾經的脈絡也連接著舌頭。舌頭對人來說,可以吞嚥食物、主導聲音,作用非常大。如果出疹子發燒,舌頭紅潤,表示情況良好。如果舌頭乾燥像芒刺一樣,表示身體內部熱邪很嚴重,需要立即緩解。《針經》說:「熱病口乾舌頭發黑,表示病情危險。」如果伸舌頭,表示脾臟有熱。脾臟稍微有熱,就會使舌頭的筋絡微微收緊,這時會不時伸出舌頭,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也不要用瀉下的方法。有些人喝水,醫生可能會誤認為是發熱而使用瀉下藥,這是不對的,喝水是因為脾胃虛弱,津液不足的緣故。
疹子發出來之後,如果舌頭上長滿密密麻麻的疹子,像堆積的粟米,破裂後像蜂窩一樣,情況危險。如果再加上喝水會嗆到,吃東西會噁心,聲音沙啞發不出來,這是必死的徵兆。如果疹子長得太多,還頻繁伸出舌頭,表示病情凶險。
【觀察頸項】
《黃帝內經》說:「東風生於春天,病邪在肝,肝俞穴在頸項。」頸項是生命力的根本。又說:「天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天給予人五種氣,喉嚨是氣流通的地方,所以喉嚨主天氣;地給予人五種味道,咽是味道通過的地方,所以咽喉主地氣。頸項是咽喉的管束。此外,三陽經脈從頸部向上,三陰經脈從頸部向下,頸項是陰陽交會的通道。
長痘瘡時,頸項應該是疏鬆的,如果疹子纏繞頸部,長得過於密集,稱為「鎖項」,會使頸項失去約束作用,阻礙氣血運行,導致上不能降,下不能升,體內之邪不能排出,體外之氣不能進入。《黃帝內經》說:「出入廢止,則神機功能衰竭;升降停止,則氣息孤立危險。」這是死亡的徵兆。凡是病情深重,頸項軟弱無力的,表示骨頭已經敗壞,病情危險。
【觀察胸腹】
《黃帝內經》說:「凡是在胸腹部扎針,一定要避開五臟。」胸腹是臟腑的外圍。又說:「膈膜和肓俞穴以上,有父母的意象。」這裡說的是心肺。因此,痘瘡病情輕的人胸前沒有疹子,胸腹部疹子長得太密集的人病情一定很嚴重。疹子侵入臟器,各有固定的日期。凡是病情深重,呼吸急促,胸骨扇動的,表示肺臟已經焦灼腫脹。左乳下動脈突出,表示宗脈已經斷絕,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如果出疹子時腹痛,表示毒邪還沒有完全消除,更應該仔細觀察。
【觀察手足】
四肢是諸陽經的根本,疹子應該長得疏鬆,發出來應該通透,結痂應該整齊。如果該發出來的發不出來,該長出來的長不出來,該結痂的結不了痂,表示脾胃氣虛,不能將氣血輸送到四肢。如果發燒時,手不停地抓衣領、亂抓東西,表示是肝熱。如果手不停地掐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表示是肺熱。如果手足抽搐,表示心肝的風火互相搏鬥,應該根據不同的臟器來瀉熱。手腳冰涼,這是正常現象,因為出疹子時腎臟不受邪氣侵襲,而腎臟主導腳,所以腳應該是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