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32)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六·心臟部四 (32)

1. 蛆痘

手足冷者,脾臟怯也,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脾怯,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冷耳,宜溫之。瘡已出現,手足多水泡者,此肝勝脾衰,為鬼賊,宜急治之,不久便生癢塌也。如遍身皆發,手足不透,是空殼者,此脾胃虛弱,津液耗竭,榮衛凝澀,故其毒亦鬱而不發也,不能食者死,能食者必發癰疽。瘡勢太甚,手足冷者不治。

瘡未成漿,手足皮脫者必死。瘡已正靨,惟足不收者,足為純陰,無陽相濟,所以收遲,《玉函經》曰:孤陽寡陰即不中,譬取鰥夫及寡婦。如瘡始成漿,他處未收,手足心先靨者,其後必生怪疾也。瘡靨之後,手足關節腫痛者,必發癰也。瘡癢,手足搔亂者凶。

【驗寢臥】夫衛氣者,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人之常也。瘡疹發熱便昏睡者,心主熱,脾主困,心受氣於脾,故發熱昏睡,此常候也。起臥不時者,內有熱也,必多陷伏之變。合面臥者,裡熱也。大抵瘡疹始終安寢者吉,蓋氣血強盛,榮衛流行,邪出於表而不在裡則神安,神安則志定,是以得安寢也。

若氣血衰弱,榮衛滯澀,邪在於里而熱,心惡熱,則神不安,神不安則志不寧,是以煩躁、悶亂、譫妄、而不得眠也。亦有毒伏於中,神喪氣脫,僵臥如屍,呼之不應,飲食不知者,不可以嗜臥論,乃死證也。

【驗飲食】經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仲景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可見水穀之悍氣為衛,精氣為榮,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矣。凡痘瘡能食者,雖重亦吉,不能食者,雖輕亦危也,然有不能食而生,能食而死者何也?蓋不能飲食者,臟腑內實,大便不行,有平日之穀氣以為之主,瘡成之後,自消穀氣、而思食矣。其能飲食者,邪熱殺穀,即叔和所謂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者也,將不久而變生焉。

惟疹家多不能食,以口中不和,不思食也。余詳不能食門。

白話文:

手腳冰冷,是因為脾臟虛弱。四肢的氣血都要依靠胃的運化才能到達,但如果脾臟虛弱,就無法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四肢,所以手腳會冰冷,這時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已經長出瘡,而且手腳上有很多水泡,這是肝氣過盛而脾氣衰弱的現象,稱為「鬼賊」,要趕緊治療,不然很快就會發癢潰爛。如果全身都長滿瘡,手腳卻沒有長出來,而且是空殼狀,這是因為脾胃虛弱,津液耗竭,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毒素鬱積在體內無法發出來。如果不能進食就會死亡,能進食的則可能會長癰疽。如果瘡勢太嚴重,而且手腳冰冷,就無法治癒。

如果瘡還沒化膿,手腳的皮膚就脫落,必定會死亡。如果瘡已經結痂,只有腳部的瘡遲遲不收口,因為腳屬於純陰,沒有陽氣來輔助,所以痊癒得比較慢。《玉函經》說:「孤陽寡陰就會失衡,就像鰥夫和寡婦一樣。」如果瘡剛開始化膿,其他地方還沒收口,但手腳心卻先結痂,之後必定會產生奇怪的疾病。如果瘡結痂後,手腳關節腫痛,必定會長癰。如果瘡很癢,而且手腳不停抓撓,這是凶險的徵兆。

【驗證睡眠狀況】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經,夜晚運行於陰經。運行於陽經時人就會清醒,運行於陰經時人就會入睡,這是人的正常現象。如果長瘡發燒而昏睡,是因為心臟有熱,脾臟虛弱導致困倦。心臟的氣血來自於脾臟,所以會發燒昏睡,這是常見的現象。如果作息不正常,代表體內有熱,容易產生病情惡化的變化。如果總是趴著睡,代表體內有熱。總的來說,如果長瘡疹的人從頭到尾都能安穩睡覺,這是好的現象,代表氣血強盛,氣血運行順暢,邪氣發散到體表而不是停留在體內,所以精神安定,意志堅定,因此能安穩入睡。

如果氣血衰弱,氣血運行不暢,邪氣停留在體內而發熱,心臟厭惡熱,所以精神不安,意志不寧,因此會煩躁、悶亂、胡言亂語而無法入睡。也有毒素潛伏在體內,導致精神喪失、氣血脫失,僵硬地躺著像屍體一樣,呼喚沒有回應,也不知道要吃東西,這種情況不能以嗜睡來看待,而是死亡的徵兆。

【驗證飲食狀況】《經》書說:「人以水穀為根本。」所以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張仲景說:「水進入經脈,才能生成血液;穀物進入胃,脈道才能運行。」可見水穀的精氣是構成衛氣的物質基礎,精氣是構成榮血的物質基礎。如果失去水,榮血就會散失;如果失去穀物,衛氣就會消亡。一般來說,長痘瘡的人如果能吃東西,即使病情很嚴重也是吉兆;如果不能吃東西,即使病情很輕微也危險。然而,也有不能吃東西卻能存活,能吃東西反而死亡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不能吃東西的人,臟腑內實,大便不通,有平日儲存的穀氣可以依賴。長瘡後,會消耗體內的穀氣,所以會想要吃東西。而能吃東西的人,邪熱會損害穀氣,就像叔和所說的「口乾渴求喝水,多吃東西卻導致肌肉虛弱」,這樣的情況很快就會產生變故。

通常來說,長疹子的人大多不能吃東西,是因為口中不舒服,所以不想吃。其他不能進食的情況,我會在「不能進食」這個章節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