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33)
集之六·心臟部四 (33)
1. 痘後餘毒證治
〔萬〕凡痘瘡輕者其本疏,其毒微,其證順,自然易靨,無餘毒也。重者其本密,其毒盛,其證險,自難出難靨,有餘毒也。逆者或伏,或倒陷,或倒靨,幸脾胃素強,調治又早,不至大困,亦作餘毒。錢氏云: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以證求之,尚不止此,亦有出已盡,發已透,靨已齊者,復作餘毒,此由溫補之過,飲食之失而得之。故治痘後餘毒,或補,或發散,或解利,要在分表裡,論虛實,不可一概妄投湯劑也。
〔海〕癍瘡餘毒,或肝虛入眼目。或肺虛為癬疥。或為癰癤,發在骨節,腎之虛也。發在肌肉、脾之虛也。或在筋,或在頭,或在面,或牙齒疳蝕,或咽喉腫痛,各隨經而見,皆毒不散,蘊積而成。或病人始不早治,或醫者失治,遺於經絡,其所由來,蓋有自矣。宜服解毒等劑。
〔世〕痘毒攻脾則泄瀉身浮,攻肝則眼生翳膜,攻心則煩躁啼哭,攻腎則耳疼膿聚,攻肺則咳嗽痰涎。
〔潔〕若已發後,有餘毒未散,復有身熱瘡腫之類,當茶粉下解毒丸。
〔丹〕治小兒痘瘡,餘毒未散,食谷太早,補住毒氣。
鼠黏子(六錢),甘草(五分),犀角,白朮(各三錢),荊芥,防風,枳殼(各一錢)
水煎,溫服。
活血解毒湯,治餘毒。
防風,荊芥,生地黃,赤芍藥,當歸,連翹,牛蒡子,黃連,紫草,甘草,蒼朮,薄荷,川芎,木通
各等分,水煎服。
【癰癤】此由毒氣留藏經絡,故於肌肉虛處,或關節動搖處,紅腫而成癰。又或既平之後,失於解利,餘毒大盛,外不得泄於皮膚,內不得入於臟腑,聚而不去,遂為之癰。如毒氣淺者,止生結核、腫毒、瘡癤而已,甚者至頭項胸脅手足肢節,盡焮腫作痛,但發一二處,或根淺者可治。若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者,小則潰筋脫骨,必為殘廢之疾,甚則綿延日久而死。
〔丹〕痘癰多是實毒血熱成癰,分上下用藥,一日不可緩,成膿必用清熱涼血為主,赤芍藥、甘草節、連翹、桔梗之類,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更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大便燥用大黃,寒熱用芩、柏,此法累效。〔薛〕前證初起未成膿者,用活命飲、隔蒜灸、治而消之。
欲成膿者,用活命飲解而潰之。氣血虛者,八珍湯(虛羸)實而潰之。虛而不能斂者,托裡散補而斂之。大凡發熱腫痛,大便不結,用仙方活命飲及隔蒜灸法。大便秘結,用仙方活命飲加大黃。大便已通,腫痛未退,再用活命飲一服,用托裡散補其元氣。若發熱倦怠,大便調和,用補中益氣湯(虛熱)未應,亦用隔蒜灸。
若潰而發熱口乾,肢體倦怠,用東垣聖愈湯。膿水淋漓,不時發熱,用四君、參、耆。若因乳母肝經血虛發熱,用加味小柴胡湯(發熱)。肝脾鬱怒發熱,用加味歸脾湯(驚悸)。膏粱厚味積熱,用加味清胃散(齒)。如專與涼血,用敗毒等藥,復傷元氣,必致成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
白話文:
痘後餘毒的治療
痘瘡病情輕微的,本質上是疏鬆的,毒素也少,病症發展順利,自然容易消退,不會留下後遺症。但病情嚴重的,本質上是緊密的,毒素很多,病症發展危險,自然難以消退,就會留下後遺症。病情發展不順利的,有的潛伏下來,有的陷下去,有的提前消退,幸好病人脾胃功能平時比較強壯,又及早進行調理治療,才不至於病情嚴重,但仍然可能產生後遺症。錢乙說過,這種後遺症有三種表現:一是皮膚長疥瘡,二是長癰瘡,三是眼睛發紅。但實際情況不止這些,也有痘瘡已經完全發出來,也透了,也都消退了,卻又再次出現後遺症的,這是因為過度溫補,或者飲食失當造成的。所以治療痘瘡後遺症,有時要用補的方法,有時要用發散的方法,有時要用解毒利濕的方法,關鍵在於區分病症是表證還是裡證,是虛證還是實證,不能盲目地都用湯藥。
痘瘡後遺症,有的因為肝虛導致毒素進入眼睛,有的因為肺虛導致長癬疥,有的會形成癰瘡或癤子,長在關節處的,是因為腎虛,長在肌肉上的,是因為脾虛,也可能長在筋脈上、頭上、臉上,或者導致牙齒被腐蝕,或者咽喉腫痛,這些都根據毒素所在經脈而表現出來,都是毒素沒有散去,積聚而造成的。有的病人開始沒有及時治療,或者醫生治療失誤,導致毒素遺留在經絡中,這些後遺症的產生都有其原因。應該服用解毒等藥物來治療。
痘毒如果侵犯脾臟,就會導致腹瀉和全身浮腫;如果侵犯肝臟,就會導致眼睛長翳膜;如果侵犯心臟,就會導致煩躁啼哭;如果侵犯腎臟,就會導致耳朵疼痛流膿;如果侵犯肺臟,就會導致咳嗽痰多。
如果痘瘡發出來後,還有餘毒沒有散去,又出現發熱、瘡腫等症狀,應該用茶粉送服解毒丸來治療。
治療小兒痘瘡,如果餘毒未散就太早吃穀物,會把毒氣堵住。
可以用鼠黏子(六錢)、甘草(五分)、犀角、白朮(各三錢)、荊芥、防風、枳殼(各一錢)加水煎煮後溫服。
也可以用活血解毒湯來治療餘毒:
防風、荊芥、生地黃、赤芍藥、當歸、連翹、牛蒡子、黃連、紫草、甘草、蒼朮、薄荷、川芎、木通,各取等份,加水煎煮後服用。
癰癤
癰癤是因為毒氣潛藏在經絡中,在肌肉虛弱的地方,或者關節活動的地方,出現紅腫而形成的。也可能是痘瘡消退後,沒有及時用解毒利濕的方法,導致餘毒過於旺盛,毒素向外無法從皮膚排出,向內也無法進入臟腑,積聚不散,就會形成癰。如果毒氣淺,只會長出結核、腫毒或癤子,嚴重的會導致頭部、頸部、胸部、脅部、手足和四肢關節都紅腫疼痛,如果只長了一兩處,而且根部較淺的,還能治好。如果出現流注,此起彼伏,根部深而且蔓延的,輕則會潰爛傷筋斷骨,導致殘疾,重則會長期病痛而死。
痘瘡引起的癰瘡,大多是實熱毒血造成的,治療要分上下部位用藥,一天都不能耽誤。如果已經化膿,必須以清熱涼血為主要治療原則,可以用赤芍藥、甘草節、連翹、桔梗等藥物,上部用升麻、葛根引導藥力,下部用檳榔、牛膝引導藥力,同時輔助使用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等藥物。如果大便乾燥,可以用大黃,如果出現寒熱,可以用黃芩、黃柏。這種方法效果很好。如果癰瘡剛開始還沒化膿,可以用活命飲或隔蒜灸來治療,使其消散。
如果癰瘡要化膿,可以用活命飲來解毒並使其潰破。如果病人氣血虛弱,要用八珍湯來補虛後再使其潰破。如果虛弱而不能收口,要用托裡散來補益並使其收口。一般來說,如果發熱腫痛,大便不乾燥,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和隔蒜灸來治療。如果大便秘結,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加大黃。如果大便通暢,腫痛還沒消退,可以再用一次活命飲,並用托裡散來補充元氣。如果出現發熱、疲倦、大便正常,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效果不佳,也可以用隔蒜灸。
如果潰破後出現發熱口乾、四肢倦怠,可以用東垣聖愈湯。如果膿水淋漓不止,不時發熱,可以用四君子湯或人參、黃耆湯。如果因為乳母肝經血虛而發熱,可以用加味小柴胡湯。如果因為肝脾鬱結發怒而發熱,可以用加味歸脾湯。如果因為吃太多肥膩食物而積熱,可以用加味清胃散。如果單純用涼血的藥物,如敗毒散等,反而會損傷元氣,導致癰瘡無法潰破,或者潰破後無法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