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5)

1. 五硬

五硬者,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作痛,連於胸膈,腳手心冷而硬,此陽氣不營於四末也。經曰:脾主四肢。又曰:脾主諸陰。今手足冷而硬者,獨陰無陽也,故難治。若肚筋青急者,木乘土位也,急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柴胡、升麻,以復其真氣,若系風邪,當參驚風治之。此證從肝脾二臟受患,當補脾平肝,仍參急慢驚風門治之。

《百問》云,如審系風證,依中風治之,必有回生之理,小續命湯加減。

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川芎,芍藥,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漢防己,官桂(去皮。各半兩),防風(七錢半),附子(炮,去皮臍,七錢半)

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次入二味夾和。每一錢,薑棗煎,食前服。有熱去附子,官桂減半。

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故收此方,非的風證勿用。

白話文:

所謂的「五硬」,是指病人頭部後仰、張口呼吸,身體難以動彈,體內氣機壅塞造成疼痛,疼痛會向上延伸到胸腔及橫膈膜的部位,而且手腳掌心冰冷僵硬。這種情況是因為陽氣無法運行到四肢末梢所導致的。中醫經典說:「脾臟主管四肢的活動。」又說:「脾臟主管身體的陰液。」現在手腳冰冷僵硬,表示體內陰盛陽衰,所以很難治療。如果肚子上的筋脈呈現青色且繃緊,表示肝木之氣過強,壓制脾土之氣。這時要趕快服用六君子湯,並加上炮薑、肉桂、柴胡、升麻等藥材,來恢復體內真正的陽氣。如果病因是風邪入侵,就必須參考治療小兒驚風的方法來處理。這個病症是由肝、脾兩個臟腑受損引起的,應該要補益脾氣、平息肝氣,並參考治療急慢驚風的方法來處理。

《百問》這本書說,如果仔細判斷確定是風邪引起的病症,就依照治療中風的方法來治療,一定有機會可以恢復健康。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再根據情況增減藥材。

小續命湯,可以用來治療中風導致昏迷不醒、口中痰液多到發出聲音、身體反張、失聲、手腳冰冷的症狀。

藥方組成:麻黃(去除莖節)、人參、黃芩、川芎、芍藥、甘草(炙燒過)、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炒過)、漢防己、官桂(去除外皮,各半兩)、防風(七錢半)、附子(炮製過,去除外皮和臍,七錢半)。

使用方法:除了附子、杏仁之外,將其他藥材搗成粗末,再加入附子、杏仁攪拌均勻。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棗煎煮後,在飯前服用。如果有發熱的現象,就去除附子,官桂的用量減半。

醫書說:「各種突然出現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邪引起的。」所以收錄這個藥方,但如果不是風邪引起的病症,就不要使用這個藥方。

2. 寒熱往來

凡寒熱往來無定期,其有定期者,瘧也。巢氏曰:風邪外客於皮膚,而痰飲內漬於腑臟,致令血氣不和,陰陽更相乘克,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乘,邪與正相干,陰陽交爭,時發時止,則寒熱往來也。《全生指迷》論曰:若其人翕翕如熱,淅淅如寒,無有時度,支節如解,手足痠疼,頭目昏暈,此由榮衛虛弱,外為風邪相乘,搏於陽則發熱,搏於陰則發寒,久不治,成勞。宜荊芥散。

又曰:若寒熱如瘧,不以時度,腸滿膨脝,起則頭暈,大便不通,或時腹痛,胸膈痞悶,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結於腸間,氣道不舒,陰陽交亂,宜備急丸。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寒熱往來,此乃陰陽相勝也,故寒氣並於陰則發寒,陽氣並於陽則發熱,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陰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

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陽盛則乍熱,陰盛則乍寒,陰陽相勝,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而寒熱往來,或乍寒乍熱也。少陽膽者,肝之府,界乎太陽、陽明之間,半表半裡之分,陰陽之氣,易於相乘,故寒熱多主肝膽經證,以小柴胡湯加減調之。若只見寒熱,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後元氣未復,悉屬陰虛生熱,陽虛生寒,宜用八珍湯(虛羸)補之,甚者十全大補湯(汗)。

有食積為病,亦令寒熱,用保和丸(宿食)消之,若兼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吐瀉),厥冷飲熱,人參理中丸(瀉);作渴不止,七味白朮散(渴);食積既消而寒熱尚作者,肝邪乘脾,所勝侮所不勝也,用異功散(吐瀉)加柴胡、山梔。其瘧證寒熱詳見瘧門。

〔湯〕食積寒熱如瘧,渴瀉氣急,要合地臥。此候先當取下積,只用平胃散,次常服進食丸。(平胃散、見不乳食,進食丸,見積。)

〔錢〕曹宜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不愈,及以止渴乾葛散,服之反吐。錢曰當以白餅子下之,後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此乃解也,後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於脾內不能消化,致令發寒熱,用止渴藥吐者,藥沖脾故也,故下之即愈。

〔子和〕高巡檢子八歲,病熱,醫者皆為傷冷,治之以熱藥。欲飲冰水,禁而不與,內水涸竭,煩躁轉生,前後皆閉,口鼻俱干,寒熱往來,咳嗽時作,遍身無汗。又欲灸之。適遇戴人,戴人責其母曰,重裀厚被,暖炕紅爐,兒已不勝其熱,尚可灸乎。其母謝以不明。

戴人令先服人參柴胡飲子,遂連進數服,下爛魚腸之類,臭氣異常,渴欲飲水,聽其所欲,冰雪冷水連進數杯,節次又下三四十行,大熱方去,又與通膈丸、牛黃丸,復下十餘行,兒方大痊。前後約五十餘行,略計所用冰雪水飲計一斛,向灸之,當何如哉。

白話文:

寒熱往來

凡是寒冷和發熱沒有固定時間的交替出現,如果有規律的時間性,那就是瘧疾。巢元方說:風邪侵襲皮膚,而痰飲積聚在內臟,導致氣血不和,陰陽互相對抗。陽氣旺盛就發熱,陰氣旺盛就發冷,陰陽之氣受到邪氣的干擾,正氣和邪氣互相爭鬥,陰陽之氣交戰,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這就是寒熱往來。《全生指迷》認為:如果病人感覺身上忽冷忽熱,沒有固定時間,四肢無力,手腳痠痛,頭暈眼花,這是由於身體虛弱,外受風邪侵襲,邪氣侵犯陽氣就發熱,侵犯陰氣就發冷,久不治療會變成虛勞。應該用荊芥散來治療。

又說:如果寒熱像瘧疾一樣,沒有固定時間,腹脹,起身就頭暈,大便不通,有時腹痛,胸悶,這是因為食物積聚在腸道沒有消化,導致氣機不暢,陰陽失調。應該用備急丸來治療。《黃帝內經》說:陽氣虛弱就會感到體外寒冷,陰氣虛弱就會感到體內發熱,陽氣旺盛就會感到體外發熱,陰氣旺盛就會感到體內寒冷。寒熱往來,是陰陽互相勝負的表現。寒氣聚集在陰分就會發冷,陽氣聚集在陽分就會發熱。寸口脈微弱是陽氣不足,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中就會怕冷;尺脈微弱是陰氣不足,陽氣向下侵入陰氣中就會發熱。陽氣不足會先發冷後發熱,陰氣不足會先發熱後發冷,陰陽之氣不各歸其位,就會寒熱交替。

此外,上半身氣盛就會發熱,下半身氣盛就會發冷。陽氣盛就會時熱,陰氣盛就會時冷。陰陽互相勝負,虛實不調,所以邪氣反覆出現,就會寒熱往來,或時冷時熱。少陽膽經是肝臟的輔助,介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是半表半裡的部位,陰陽之氣容易互相干擾。所以寒熱多與肝膽經的病症有關,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理。如果只是出現寒熱,日常生活如常,久治不癒,或是大病後元氣未復,都屬於陰虛生熱,陽虛生寒。應該用八珍湯(身體虛弱)來補養,嚴重者用十全大補湯(有汗)來治療。

有食積也會導致寒熱,可以用保和丸(消化積食)來消除,如果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可以用六君子湯(止嘔止瀉);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卻想喝熱水,可以用人參理中丸(止瀉);如果出現口渴不止,可以用七味白朮散(止渴);如果食積消除了,但寒熱還在,那就是肝邪侵犯脾臟,用異功散(止嘔止瀉)加柴胡、山梔來治療。關於瘧疾引起的寒熱,詳細情況可以參考瘧疾章節。

〔湯〕食積導致寒熱像瘧疾,口渴腹瀉、呼吸急促,需要躺臥休息。這種情況首先要消除積食,只用平胃散,之後再常服進食丸。(平胃散用於不肯吃東西,進食丸用於積食。)

〔錢〕曹宜德的三歲兒子,面色發黃,時常發冷發熱,不想吃飯,但一直喝水和喝奶。很多醫生認為是潮熱,用牛黃丸治療沒有效果,用止渴乾葛散,反而嘔吐。錢乙認為應該先用消食的藥丸來消積食,再補脾,就用了消積丸,病就好了。為什麼呢?不吃飯只喝水,是因為食物積在脾胃裡無法消化,導致發冷發熱。用止渴藥反而嘔吐,是因為藥物衝擊了脾胃。所以消積食後病就好了。

〔朱丹溪〕高巡檢的八歲兒子,發熱,醫生都認為是受了寒,用熱性藥來治療。小孩想喝冰水,卻不給喝,導致體內水分枯竭,煩躁不安,大小便不通,口鼻乾燥,寒熱往來,咳嗽不斷,全身無汗,還想用艾灸治療。恰好遇到戴良,戴良責備他的母親說,穿著厚厚的衣服,蓋著厚厚的被子,睡在暖熱的炕上,用著紅爐取暖,孩子已經受不了熱了,還可以用艾灸嗎?他的母親因為不明白,向戴良道歉。

戴良讓孩子先服用人參柴胡飲,連續服用了幾劑,拉出了像腐爛魚腸一樣的臭穢物,想喝水,就讓他喝,冰水雪水連續喝了幾杯,又連續拉了三四十次,熱才退去,又給他吃了通膈丸、牛黃丸,又拉了十幾次,孩子才痊癒。前後大約拉了五十多次,估計喝了一斛冰水。如果當時用艾灸治療,會是什麼樣的後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