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6)

1. 寒熱往來

太醫局小柴胡湯,治大人小兒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熱頭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頭痛煩熱,並宜服之。

柴胡(去蘆頭秤半斤),黃芩,人參(去蘆頭秤),甘草(炙。各三兩),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秤二兩半)

上五味,同為粗末。每服三大錢,以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一枚擘破,同煎至七分,濾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小兒分作二服,更量大小加減。

〔張渙〕,秦艽湯,治小兒寒熱往來。

秦艽(去苗),鱉甲(醋炙微黃,去裙襴各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麻黃(去根節。各半兩),竹茹,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蔥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人參前胡散

人參(去蘆頭),前胡,柴胡(去苗。各一兩),桔梗,地骨皮,甘草(炙),半夏(湯洗七遍,焙乾。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半盞,去滓放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芍藥湯

赤芍藥(一兩),黃芩,當歸(銼,焙乾),柴胡(各半兩),肉桂,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加減。

《王氏手集》,柴胡人參湯,治小兒脾熱生風,往來寒熱(子和柴胡飲子有黃芩、大黃、當歸,無茯苓),柴胡,人參,芍藥,茯苓,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四分,溫服。

《全生指迷》,荊芥散

荊芥穗,人參,白朮,當歸(切、洗,焙),黃耆,芍藥,桂(去粗皮。各一兩),柴胡(去苗,二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全生指迷》,備急丸

大黃(濕紙裹,煨),巴豆(去皮心,去油),乾薑(去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飲下。羸人服一丸如綠豆大,以大便快利為度。

《千金》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方

上細切柳枝煮取汁洗兒,若渴,絞冬瓜汁飲之。

《水鑑》孩子百日內忽有寒熱,何以治之。與冷藥吃,即乳寒嘔逆,若與熱藥治之,其病加甚,無神法聖術,因循喪兒之命,博覽石室秘方,用之應妙,歌云:桃花蔭末一錢余,甘草沖湯力更殊,藍花只消一兩字(陰乾),灌之入口立消除。上三味為末,每服半錢,湯調灌之。

《莊氏家傳》療少小卒寒熱不佳。不能服藥,李葉浴兒方

上用李葉不拘多少,煮湯浴兒。(又白芷,又苦參。)

白話文:

寒熱往來

太醫局小柴胡湯,治療大人小孩因傷寒或溫熱病引起的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胸悶脅痛,噁心嘔吐,口渴煩躁,忽冷忽熱,全身或臉色發黃,小便不順暢,大便乾硬,或者病程延誤未癒,或者高燒不退,以及病癒後勞累復發,發熱頭痛,婦女感冒,頭痛煩熱,月經剛結束,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發作有規律,以及產後感冒,頭痛煩熱等症狀,都適合服用此藥。

藥材:柴胡(去除蘆頭,秤重半斤),黃芩,人參(去除蘆頭,秤重),甘草(炙烤過,各三兩),半夏(用湯水洗七次,烘乾,秤重二兩半)。

以上五味藥材,一起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大錢,用一碗半水,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掰開),一起煎煮至七分,濾去藥渣,稍熱時服用,不拘時間。小孩分作兩次服用,並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張渙的秦艽湯,治療小孩忽冷忽熱。

藥材:秦艽(去除莖葉),鱉甲(用醋炙烤至微黃色,去除邊緣部分,各一兩),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麻黃(去除根部和節,各半兩),竹茹,甘草(炙烤過,各一分)。

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粗散。每次服用一錢,用一碗水,加入蔥白二寸,一起煎煮至五分,濾去藥渣溫服,根據小孩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人參前胡散

藥材:人參(去除蘆頭),前胡,柴胡(去除莖葉,各一兩),桔梗,地骨皮,甘草(炙烤過),半夏(用湯水洗七遍,烘乾,各半兩)。

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用小半碗水,加入生薑兩片,煎煮至半碗,濾去藥渣放溫服用,根據小孩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芍藥湯

藥材:赤芍藥(一兩),黃芩,當歸(切碎,烘乾),柴胡(各半兩),肉桂,甘草(炙烤過,各一分)。

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八分滿的小碗水,加入生薑兩片,紅棗一枚,一起煎煮至五分,濾去藥渣溫服,根據小孩年齡調整用量。

《王氏手集》的柴胡人參湯,治療小孩因脾胃虛熱而生風,忽冷忽熱(子和的柴胡飲子有黃芩、大黃、當歸,沒有茯苓),藥材:柴胡,人參,芍藥,茯苓,甘草(炙烤過,各等份)。

以上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四分,溫服。

《全生指迷》的荊芥散

藥材:荊芥穗,人參,白朮,當歸(切開、洗淨,烘乾),黃耆,芍藥,桂(去除粗皮,各一兩),柴胡(去除莖葉,二兩),甘草(炙烤過,半兩)。

以上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濾去藥渣溫服。

《全生指迷》的備急丸

藥材:大黃(用濕紙包裹,煨烤),巴豆(去除外殼和內核,去除油脂),乾薑(去皮,各等份)。

以上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像豌豆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米湯送服。體弱的人服用一丸如綠豆大小,以大便順暢為度。

《千金方》治療出生一個月到五個月大的嬰兒忽冷忽熱的方法:

將柳枝切碎煮汁,用來給嬰兒洗澡。如果嬰兒口渴,可以絞取冬瓜汁給他喝。

**《水鑑》記載,孩子在出生一百天內突然出現忽冷忽熱,如何治療?**給孩子服用寒涼的藥物,會導致吐奶,如果用熱性藥物治療,病情會更加嚴重。沒有神奇的方法,這樣耽誤會導致孩子喪命。經過廣泛閱讀古代醫書,找到一個秘方,使用後效果顯著,歌訣說:「桃花蔭末一錢多,甘草沖湯效果好,藍花只消一兩字(陰乾),灌之入口病消除。」以上三味藥材磨成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湯水調勻灌服。

《莊氏家傳》治療幼兒突然忽冷忽熱,不肯服藥的情況,用李葉洗澡的方法。

用李葉,不拘多少,煮湯給嬰兒洗澡。(也可以用白芷或苦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