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26)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26)

1.

角弓反張。鼻上入髮際三分,灸三壯。大椎下節間,灸三壯。

白話文:

身體僵硬向後彎曲成弓形。在鼻子上緣,往髮際內量入三分(約一公分)處,用艾灸灸三個單位。在第七頸椎(大椎穴)下方的凹陷處,用艾灸灸三個單位。

2.

湯氏曰:身軟時醒者為癇,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為痙,痙候,十無一生。

白話文:

湯先生說:身體軟弱無力但會醒過來的,是癲癇;身體僵硬挺直、像弓一樣反張,而且不時醒不過來的,是痙攣。得了痙攣這種病症,十個病人裡面大概沒有一個能活下來。

3. 搖頭

〔湯〕肝風搖頭,諸方不載,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已服百餘方,前後所服治搖頭者,無非風藥,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腸風,百藥無效。予既視其病,又知其詳,亦不明其標本,退而思之,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盛而脾土為木所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祛風而益脾,初亦一時之見,只數服而愈,十餘日後,血止而下白膿,遂得以安。

清肝益胃丸

犀角屑,甘草(各一分),栝蔞根,黃耆(蜜炙),羌活,白芍藥(冬半兩),蛇蛻皮(炙赤),釣藤鉤,麻黃(去節。各一錢),防風(五兩)

上為末,棗肉丸。食後薄荷湯下。只二服,作效,頭搖即止,便血隨愈,次間服胃風湯,數日頓除。沈舍人子服之亦驗。

〔薛〕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木得風則搖動,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便血者,風木搖動,則土受凌瘧而不能統血也,或食酸味過多,以益其脾,致令陰結,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滲入腸間,故便血也。

血亦有乳母而搖頭不止,後一老醫至,於常服藥中加入紫河車,即時愈。按:紫河車,草名,《神農本經》名早休。《唐本》名金線重樓。《錢氏方》名白甘遂。主治驚癇搖頭弄舌,乃《本經》正文,古人謂遵白字療病,多效。不虛也。

白話文:

[搖頭]

有個案例是,因為肝風引起的頭部搖晃,許多醫方都沒有記載相關的治療方法。鄭都丞的兒子患有頭搖的毛病長達七年,還伴隨著三年大便出血。他已經服用過一百多種藥方,先前所服用的治療頭搖的藥物,無非都是祛風的藥,而止血的藥,有的反而導致腹瀉,有的又變成腸風,用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我看了他的病況,也了解了詳細的病史,還是不清楚病情的根本和表面原因。退下來仔細思考,認為是肝臟血氣過盛,加上外來的風熱侵襲。肝屬木,過盛就會剋制脾土,脾和肺是母子關係,一起被肝所剋制,血就滲到大便中,所以大便出血不止。於是開了一個藥方,主要是減少肝臟的亢盛,驅除風邪,同時補益脾胃。這只是一時的想法,沒想到只吃了幾劑藥就痊癒了。十幾天後,血止住了,但開始排出白色膿液,之後就痊癒了。

清肝益胃丸

藥方組成:犀角屑、甘草(各一分)、栝蔞根、蜜炙黃耆、羌活、白芍藥(冬天用半兩)、炙赤的蛇蛻皮、釣藤鉤、去節的麻黃(各一錢)、防風(五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藥丸。

服用方法:飯後用薄荷湯送服。

療效:只需服用兩次,就會見效,頭搖的症狀就停止了,大便出血也跟著好了。之後間歇服用胃風湯,幾天後就完全痊癒了。沈舍人的兒子服用這個藥方也有效。

薛氏的觀點:

《黃帝內經》說:「所有因為風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木的問題。」木遇到風就會搖動,是因為肝經火氣旺盛而產生虛風。大便出血,是因為風木搖動,導致脾土受到侵犯,不能統攝血液。也有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酸味的東西,助長了脾氣,導致陰氣凝結。經書說:「陰氣凝結就會大便出血一升,再次凝結就出二升,第三次凝結就出三升。」另外,邪氣在五臟就會導致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就會使血液停留在體內。陰氣凝結的病,是因為陰氣內結,不能向外運行,滲入腸道之間,所以導致大便出血。

還有一種情況,是嬰兒因為乳母的血氣問題而導致頭搖不止,後來一位老醫生來了,在原先常服的藥物中加入了紫河車,立即就痊癒了。按:紫河車,是草藥的名稱,《神農本草經》稱它為早休,《唐本草》稱它為金線重樓,《錢氏方》稱它為白甘遂。主要治療驚嚇、癲癇、頭搖和伸舌頭等症狀。這是《本草經》的原文,古人說遵照書上所寫的文字來治療疾病,大多都有效,並不是虛假的。

4. 偏風口噤

〔薛〕小兒偏風者,屬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證也,噤者筋急,由風木太甚而乘於脾,以勝水濕則筋太燥,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故也。又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或左或右,其因一也,治須審而藥之。若足陽明胃經氣虛,風邪所乘,其筋脈偏急者屬外因。若足厥陰肝經風熱乘脾,筋脈偏急者屬內因。

若脾肺虛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成服金石之劑,耗損肝血,或吐瀉後內亡津液,不能養肝,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諸證,皆屬肝血不足、肝火生風,宣滋腎水,養肝血,壯脾土。治法,脾胃虛而動風者,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脾肺虛而外邪所乘者,用釣藤飲。肝火血燥者,用六味地黃丸。

津液不足者,用白朮散。若兼目緊上視,寒熱往來,小便淋漓,面色青潔,兩脅脹痛之類,皆肝經之本病也。或唇口歪斜,腹痛少食,目胞浮腫,面色青黃,肢體倦怠之類,皆肝木乘脾之證也。當審五臟相勝而主之,設執其見證,概投風藥,反成壞證者有矣。一小兒口眼喎斜,面色或青或赤。

此肝心風火乘脾也。朝用柴胡清肝散,夕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而愈。其時,有患前證服祛風導痰之藥者,皆不能起。一小兒痢後患前證發搐,面色痿黃,肢體倦怠。此元氣虛,克伐多矣。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釣藤鉤子,服而漸愈。後因乳母七情飲食失宜,或兒乳食過多,前證仍作,服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而愈。

〔錢〕,全蠍散,治小兒驚風中風,口眼喎斜,言語不正,手足偏廢不舉。

全蠍(去毒,炒),殭蠶(直者,炒),川芎,黃芩(去心),甘草,桂枝,赤芍藥,麻黃(去節,各一兩),天麻(六錢),大南星(湯泡七次,去皮臍,切,焙乾,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半,姜七片,煎七分。溫服,無時,量大小與之,一日三四服。忌羊肉。

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白茯苓,芎藭,肉桂,當歸,白芍藥,白朮(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二錢,入粟米數粒同煎。食前服。

白話文:

[偏風口噤]

小兒的偏風,通常屬於少陽和厥陰肝膽兩條經絡的問題。所謂的「噤」,是指筋脈抽搐、僵硬,這是因為風邪太過旺盛,侵犯到脾胃,導致脾的濕氣被抑制,筋脈就會過於乾燥。這是因為乾燥的屬性為金,具有收斂、緊縮的特性所致。

另外,風邪的特性是會到處遊走、變化多端,可能發生在左邊,也可能發生在右邊,但病因都是相同的,治療時必須仔細辨別,對症下藥。

如果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虛,導致風邪侵入,引起筋脈偏向一側的抽搐,這屬於外因引起的。如果是足厥陰肝經的風熱侵犯脾胃,導致筋脈偏向一側的抽搐,這屬於內因引起的。

如果脾肺虛弱,身體的防禦能力差,導致外邪侵入,或者服用過多的金石類藥物,損耗肝血,或是因為嘔吐腹瀉導致體內津液不足,無法滋養肝臟,都可能造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這些都屬於肝血不足、肝火旺盛生風的表現,需要滋養腎水、養肝血、健壯脾土來治療。

治療方法:

  • 如果是脾胃虛弱而引發風邪,可以用異功散加上柴胡、釣藤鉤。
  • 如果是脾肺虛弱而受到外邪侵犯,可以用釣藤飲。
  • 如果是肝火旺盛、血燥,可以用六味地黃丸。
  • 如果是津液不足,可以用白朮散。

如果同時出現眼睛緊繃向上看、忽冷忽熱、小便淋漓、臉色發青、兩側胸脅脹痛等症狀,這些都屬於肝經的本病。如果出現嘴唇歪斜、腹痛食慾不佳、眼瞼浮腫、臉色青黃、四肢倦怠等症狀,這些都屬於肝木侵犯脾胃的表現。

應該仔細辨別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並以此為主進行治療。如果只看到表面症狀,就隨意使用祛風藥,反而會使病情惡化。

有一個小孩口眼歪斜,臉色忽青忽紅,這是肝心風火侵犯脾胃的表現。早上使用柴胡清肝散,晚上使用異功散加上釣藤鉤,病就好了。當時,有其他患有類似症狀的小孩,服用祛風化痰藥物後都沒有好轉。

還有一個小孩在腹瀉之後出現上述症狀,並伴隨抽搐、臉色萎黃、四肢無力。這是因為元氣虛弱,遭受過多的損傷。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釣藤鉤,服用後病情逐漸好轉。後來,因為乳母情緒不佳、飲食不當,或是小孩吃太多乳食,導致症狀再次出現,服用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後痊癒。

[錢氏經驗方]

錢氏的全蠍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的驚風、中風,出現口眼歪斜、說話不清、手腳偏癱無法舉起等症狀。

藥材包括:全蠍(去除毒性,炒過)、殭蠶(選用直的,炒過)、川芎、黃芩(去除中心)、甘草、桂枝、赤芍藥、麻黃(去除節,各一兩)、天麻(六錢)、大南星(用湯泡七次,去除皮臍,切片,焙乾,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七片,煎至七分。溫服,不限時間,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給藥,一天服用三到四次。忌吃羊肉。

[胃風湯]

胃風湯可以治療風寒之邪侵入腸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或是腸胃濕毒,導致大便像豆汁或含有瘀血,一天數次無度。

藥材包括:人參、白茯苓、川芎、肉桂、當歸、白芍藥、白朮(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幾粒粟米一起煎煮。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