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7)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7)

1.

下積丸,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二十粒),縮砂仁(二十枚),使君子肉(五枚),烏梅,巴豆肉(不去油。各三枚)

上為末,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五珍丸,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乾薑(燒,存性),蓬朮,五靈脂(各一兩),巴豆肉(去半油,一錢)

上為細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局方》,進食丸,治乳食不化,心胸脹滿,疳積肚疼。

木香(炮),枳殼(去白,炒),當歸,代赭石(各五錢),硃砂(另研,三錢),巴豆(去油膜,一錢),麝香(另研,五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一歲二丸,量兒大小加減,米飲送下。

六聖丸(曾氏),治諸積和胃,大能主氣厚腸,消疳快膈。

莪朮(炮,銼),淨黃連,陳皮(去白),白姜(炮。各五錢),南木香(二錢半)

上除木香不見火,餘四味銼焙,同木香為末,每一錢重,巴豆三粒去殼膜心,存油,碎切,入乳缽細研,同前藥再研勻,醋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粒至二十五粒或三十五粒,五更空心淡薑湯下。利三五行,勻氣散止補(方見疝)。常服助脾化積,進食消疳,臨睡以淨湯或湯酒下三粒及五粒。每次止丸藥末三錢,淨巴豆九粒為則,不可多合,久則味散。

烏犀丸(曾氏),主諸積滯,夾驚夾風,溫胃調脾,消進飲食,吐逆醋餿氣,面黃肌瘦,不拘孩兒生後歲月遠近,並宜可投。

烏犀(即皂角,銼三寸長皮,灰火中見青煙起為度,取出地上,瓦盆蓋定,存性冷用,七錢),硫黃,白姜(各三錢半),陳皮(去白),川烏(炮去皮臍。各五錢),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七十七粒)

上先研硫黃細,除巴豆外,餘四味同焙為末,卻薄切巴豆細研,同前五味藥末杵勻,用粳米飯包作一大粽子,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缽內爛杵,細布兜緊,絞出如稠糊,安在別器內,以藥末亭分同杵細軟,丸粟粒大。取諸積,每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並用淡薑湯泡冷飯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勻氣散止補。治積吐有醋餿氣,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薑湯入米醋少許,候溫,空心下。

水晶丹(曾氏),治驚積、食積、蟲積,腹脹煩啼,心惡食減,面黃,並宜通利。此藥有頑積,驚重風緊,涎多熱極,乃可服,非常用之劑。及急驚後風痰未盡,免生癡疾,宜再投。

南星(銼作小塊,湯煮少時),半夏(湯泡去滑。各三錢),滑石(四錢),輕粉(五十帖),淨蕪荑(二百片),巴豆(五十粒,去殼,湯泡七次,又去心膜,作兩半,水煮少時,曬乾碎切)

上,前三味焙為末,拌和輕粉外,蕪荑、巴豆同碎切,在乳缽內細杵,入前藥末再拌勻,如烏犀丸內製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糯米湯泡蔥白,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下,過三五行,進勻氣散調補。下風痰,淡薑湯空心服。

白話文:

積聚的治療藥方

下積丸,治療因為吃乳品或食物導致的消化不良,引起心腹脹滿、呼吸急促、身體發熱,有時腹瀉或嘔吐。

  • 成分:丁香(二十粒),縮砂仁(二十枚),使君子肉(五枚),烏梅、巴豆肉(不去油,各三枚)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煮爛的米飯搓成像麻子大小的藥丸。
  • 用法:每次服用三丸,用陳皮湯送服。

五珍丸,治療因飲酒或飲食過量造成的消化不良,通用藥方。

  • 成分:青皮、乾薑(燒過,保留藥性)、蓬朮、五靈脂(各一兩),巴豆肉(去掉一半的油,一錢)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粳米飯搓成像麻子大小的藥丸。
  • 用法: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米湯送服。

進食丸(《局方》記載),治療因為吃乳品或食物消化不良,引起胸口脹滿、疳積(兒童營養不良)和肚子疼痛。

  • 成分:木香(炮製過)、枳殼(去掉白色的部分,炒過)、當歸、代赭石(各五錢),硃砂(另外研磨,三錢),巴豆(去掉油膜,一錢),麝香(另外研磨,五分)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搓成像黍米大小的藥丸。
  • 用法:一歲的幼兒服用二丸,根據幼兒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米湯送服。

六聖丸(曾氏所創),治療各種積聚症狀,能調理腸胃,增強腸道功能,消除疳積,使膈膜暢通。

  • 成分:莪朮(炮製過,切碎)、黃連(淨)、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白薑(炮製過,各五錢),南木香(二錢半)
  • 製法:除了木香不經火烤,將其餘四味藥材切碎烘焙,再與木香一同磨成粉末。每一錢重的藥粉,加入三粒去掉外殼和內膜的巴豆,保留油脂,將巴豆搗碎,放入乳缽中與藥粉再次研磨均勻,用醋煮的麵糊搓成麻子大小的藥丸。
  • 用法: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五粒,或三十五粒,在清晨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服用後會腹瀉三到五次,這是藥物在疏通氣機的正常反應,之後可以服用調補的藥物(調補的藥方在治療疝氣的章節)。經常服用有助於健脾消積、促進食慾、消除疳積。臨睡前可以用乾淨的湯或湯酒送服三到五粒。每次的藥丸總量控制在藥粉三錢,巴豆九粒的比例,不可過多,否則藥效會散失。

烏犀丸(曾氏所創),主要治療各種積滯症狀,伴隨驚嚇或風邪,能溫和腸胃、調理脾臟、促進飲食、消除嘔吐酸臭氣味,改善面黃肌瘦的狀況。不論兒童年齡大小,都可以服用此藥。

  • 成分:烏犀(即皂角,取三寸長的樹皮,在灰火中烤至冒青煙,取出後用瓦盆蓋住,冷卻後備用,七錢),硫黃、白薑(各三錢半),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川烏(炮製後去掉皮和臍,各五錢),巴豆(去掉外殼和內膜,保留油脂,七十七粒)
  • 製法:先將硫黃磨成細末,除了巴豆外,將其餘四味藥材一同烘焙後磨成粉末。再將巴豆切薄片,搗碎研磨成細末,與之前的五味藥粉混合均勻,用粳米飯包裹成一個大粽子狀,放入裝有水的瓦罐中煮熟。冷卻後取出,在沙缽中搗爛,用細布包緊擠出濃稠的糊狀物,放在另一個容器中,然後將藥粉分次加入糊狀物中一起搗軟,搓成粟米大小的藥丸。
  • 用法:治療積聚時,每次服用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均用淡薑湯泡過的冷飯汁送服,在清晨空腹時服用,服用後會腹瀉三到五次,以便疏通氣機,之後可以服用調補的藥物。治療因積聚引起的嘔吐酸臭氣味,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淡薑湯加入少量米醋,待溫度適宜後,在空腹時服用。

水晶丹(曾氏所創),治療驚嚇引起的積滯、食物積滯、蟲積,腹脹煩躁、哭鬧不停、食慾不振、面色發黃,此藥能通利腸道。此藥用於治療頑固的積滯、驚嚇嚴重引起的風症、痰多、發熱等情況,屬於非常用藥。以及在急驚風後風痰未盡時,為了避免產生痴呆等後遺症,應再次服用此藥。

  • 成分:南星(切成小塊,用湯煮片刻)、半夏(用湯浸泡後去除黏滑物,各三錢),滑石(四錢),輕粉(五十帖),蕪荑(二百片),巴豆(五十粒,去殼,用湯泡七次,再去掉內膜,切成兩半,用水煮片刻,曬乾後切碎)
  • 製法:將前三味藥材烘焙後磨成粉末,與輕粉拌勻。將蕪荑和巴豆切碎,放入乳缽中搗細,再加入之前的藥粉一起拌勻,像烏犀丸那樣製作糊丸,搓成麻子大小的藥丸。
  • 用法: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用糯米湯泡過的蔥白汁送服,在清晨空腹時服用,服用後會腹瀉三到五次,之後服用調補的藥物。若要消除風痰,則用淡薑湯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