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11)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11)

1. 急驚

上為末。煉蜜丸櫻桃大,硃砂為衣。每一丸,薄荷湯化下。

《三因方》治陽癇驚風熱證,面赤、身熱、發搐、直視、牙緊。

蘆薈,白附子,甘草(各二錢),胡黃連,硃砂(各一錢),膩粉,麝香(各半錢),蠍稍,殭蠶(炒。各七個),金箔(七片),赤腳娛蚣(一條,炙)

上為末。二歲以上服半錢,金箔、薄荷湯下。

《全嬰方》睡紅散,治小兒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目瞪神昏。

牛黃,硼砂,腦子,真珠,水銀(砂子。各半錢),青黛,蠍尾(炒),京墨(燒),南星,半夏(同上,薑製一宿),蛇含石(淬。各一錢),金銀箔(各十片),麝香(一字),烏蛇尾(並項下七寸,酒浸一宿,取出,去皮骨,炙,一錢)

上為末。三歲一字,薄荷湯下。

按:此治風熱痰藥,通關透肌骨之劑也,非風邪下陷者,不可輕用。

定搐散,治小兒急驚,定搐。

赤腳蜈蚣(大者一條,酒浸,炙),麻黃(去節),南星(炮),白附子,直殭蠶(炒),羌活,代赭石(醋煆淬七次),蠍稍,川薑黃(各二錢),硃砂(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荊芥、紫蘇煎湯調下。如搐不止,加烏蛇肉。

順搐散,解男右女左搐不順者。

枳殼(制),釣藤(去鉤),荊芥,羌活,防風(去蘆),甘草(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順切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薄荷同煎。

瀉青丸,治竄視、發搐,痰熱。

龍膽草(焙),梔子仁,大黃(煨),羌活,防風(各一錢),川芎(一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一丸,煎竹葉泡薄荷湯調下。錢氏有當歸。

〔羅氏〕鎮肝丸,治小兒急驚風,目直上視,抽搐昏亂,不省人事,是肝經風熱也。(此方,瀉青之變)

天竹黃(研),生地黃,當歸,竹葉,草龍膽,川芎,大黃(煨),羌活,防風(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二丸,沙糖水化下。先服此,後服天麻散。

凡欲下之,須當審問前人已下、未下,或曾經吐瀉否,已下及吐瀉者,不可再下,但驅風、化痰、消熱、而已,大約痰熱十分,且泄其三之二,下劑中須用枳殼、菖蒲、寬心通氣之類佐之。急驚,急在一時,治不可緩,緩則候加深,若一時體認不明,又不可妄施藥餌。

急驚既已傳截風、定搐,次第,風驚已定,而痰熱下劑有三,初且輕下,又稍重下,又加重下之劑,下後和胃助氣,而後定志寧神,驅風鎮驚,防其再發,若下後諸證猶存,未易痊愈,更勿再下,當作慢驚推詳。

〔急驚輕下法〕

防風湯,治風熱痰壅,大便不通。

防風,羌活,枳實(各半兩),川芎,甘草(炙),大黃(煨。各二錢半)

銼末。每服三字,薑棗煎。

白話文:

急驚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櫻桃般大小的藥丸,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丸,以薄荷湯化開服用。

《三因方》這個方子是治療陽癇(一種發作性疾病)引起的驚風,屬於熱證,症狀有臉色發紅、身體發熱、抽搐、眼睛直視、牙關緊閉。

藥方組成:蘆薈、白附子、甘草(各八克),胡黃連、硃砂(各四克),膩粉、麝香(各二克),蠍子尾部、殭蠶(炒過,各七個),金箔(七片),赤腳蜈蚣(一條,烤過)。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兩歲以上的兒童每次服用一錢(約3.7克),用金箔和薄荷湯送服。

《全嬰方》中的睡紅散,是治療兒童急、慢驚風,症狀有手足抽搐、眼睛發直、神志不清。

藥方組成:牛黃、硼砂、冰片、珍珠、水銀(砂子,各二克),青黛、炒過的蠍子尾部、燒過的京墨、南星、半夏(與南星處理方法相同,用薑汁浸泡一晚)、蛇含石(淬過,各四克),金銀箔(各十片),麝香(少量),烏蛇尾(連帶頸部七寸,用酒浸泡一晚,取出後去皮骨,烤過,四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一小撮(約0.3克),用薄荷湯送服。

提醒:這個方子是治療風熱痰證的藥,能疏通關竅,透達肌肉骨骼,但如果不是風邪下陷導致的病症,不可輕易使用。

定搐散,是治療兒童急驚風,能止住抽搐。

藥方組成:赤腳蜈蚣(大條的一條,用酒浸泡後烤過),麻黃(去節),南星(炮製過),白附子,殭蠶(炒過),羌活,代赭石(用醋煅燒淬火七次),蠍子尾部,川薑黃(各八克),硃砂(四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約0.3克),用荊芥和紫蘇煎湯調服。如果抽搐不止,可加入烏蛇肉一起服用。

順搐散,是針對男性右側或女性左側抽搐不順的狀況。

藥方組成:枳殼(炮製過),釣藤(去鉤),荊芥,羌活,防風(去蘆),甘草(各二十克)。

將上述藥材搗碎。每次服用八克,用水一杯煎煮至七分,放入兩片生薑一同煮,不限時間,溫服。也可以加入薄荷同煎。

瀉青丸,是治療眼睛上翻、抽搐,以及痰熱的病症。

藥方組成:龍膽草(焙乾),梔子仁,大黃(煨過),羌活,防風(各四克),川芎(六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竹葉煎水沖泡薄荷湯調服。錢氏方中則有加入當歸。

羅氏鎮肝丸,是治療兒童急驚風,症狀有眼睛向上看、抽搐昏亂、神志不清,屬於肝經風熱。這個方子是瀉青丸的改良方。

藥方組成:天竹黃(研磨),生地黃,當歸,竹葉,草龍膽,川芎,大黃(煨過),羌活,防風(各十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丸,用砂糖水化開服用。先服用此藥,再服用天麻散。

凡是要使用瀉下的藥物,必須仔細詢問之前是否已經使用過,是否曾經嘔吐或腹瀉,若已瀉下或吐瀉者,不可再次瀉下,只需使用驅風、化痰、清熱的藥物即可。一般來說,痰熱有十分,可瀉去十分之六七。瀉下的藥物中必須加入枳殼、菖蒲等藥材,以理氣寬胸。急驚發病很快,治療不可延緩,延緩則病情加重。如果一時之間無法判斷清楚病情,也不可隨意用藥。

急驚的治療已使用過截風、定搐等方法,如果風驚已經控制住,則要使用清熱化痰的藥物瀉下,瀉下藥分三種,先用輕劑,再用稍重劑,最後用重劑。瀉下後要調理脾胃,幫助氣機恢復,然後定志寧神,驅風鎮驚,防止復發。如果瀉下後症狀仍然存在,則不易痊癒,要當作慢驚來詳細考慮。

急驚的輕瀉方法:

防風湯,是治療風熱痰阻,大便不通的狀況。

藥方組成:防風、羌活、枳實(各二十克),川芎、甘草(炙過),大黃(煨過,各十克)。

將上述藥材搗碎。每次服用一小撮(約0.7克),用薑棗煎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