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41)
集之六·心臟部四 (41)
1. 痘後餘毒證治
赤茯苓湯,治小兒疹痘,瘡出後咳逆脅痛,不下食。
赤茯苓,甘草(炙),大青,升麻,枳殼(麩炒,各半兩),梔子(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苦竹葉七片,豆豉三十粒,同煎至五分盞,去滓,分為三服,日三四服,看兒大小,以意加減。本方稱疹痘出後脅痛者,由病後毒氣溷亂,阻於升降,左右為陰陽之道路,氣之所行處,令氣滯,為脅痛,以枳殼寬腸下氣,令氣順,脅不痛也,大青、梔子去蘊熱,升麻解毒,赤茯苓導心火,利小腸,無熱以克肺氣,而效逆自平爾。
【腹痛】瘡疹未出而腹痛者,乃癍毒內攻也,今毒已解,無復壅遏矣,而腹中痛者,其證有二。一則因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備急丸主之(大便閉)。一則因食過多,胃虛不能消穀而作痛,如便秘者,丁香脾積丸(傷食),便利者,木香大安丸(傷食)主之。但燥屎痛者,病在下焦,傷食痛者,病在上焦,手不可按,若原食少,又便常潤,忽爾作痛者,此虛寒證也,病在中焦,必喜用手按摩,黃耆建中湯主之。
【渴】痘家作渴,亦是常事,至痘後則不宜有渴,乃忽然渴而引飲者,餘毒留於心胃,膈焦咽燥故也,其人必能食,大便秘,小便赤,舌燥咽乾,宜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若食少,大小便自調,雖好飲湯,咽舌不燥,此脾胃虛,津液不足也,宜人參白朮散,不愈,人參麥門冬散加天花粉主之(並痘渴)。
【失音】痘後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結於咽喉之間,痰壅作痛,而不能言,天花散主之(痘失音)。心熱不能言者,心中邪熱未徹,腎虛不能上接於陽,雖有聲而不能言,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白茯苓、主之。
【不喜食】痘後邪氣盡退,正氣將復,脾胃略紓,宜漸能食也,若原不食,今因喜食太過,或原能食,今又驟加以致惡食不食者,此皆內傷有餘證也,宜木香大安丸主之(傷食)。如向未食,今又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氣不足,宜七珍散(痘不能食)或人參白朮散去葛根加陳皮、木香,研末,取二兩,另用糯米、綠豆、各二兩,各炒熟研末相和,棗湯調服,稍能食,更兼進養脾丸。
【寒熱】痘後忽發寒熱如瘧狀,至後如期即發者,此脾虛氣弱,失於將息,重感風寒,宜先以柴葛桂枝湯發去新受表邪,後以保元湯加當歸、陳皮、白朮、砂仁、烏梅、生薑、調之。
大和散,治瘡痘後,寒熱往來,嗜臥頓悶躁亂。
生地黃,當歸,地骨皮,人參,甘草(炙),白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柴葛桂枝湯(見初熱)
【腫脹】痘後面目虛浮,或久則一身皆腫者,此表氣不足,出風太早,風邪乘虛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湯先加桂枝微汗之,後只服本方,若遍身皆腫,以胃苓湯合五皮湯主之。
白話文:
赤茯苓湯:此方用於治療小孩出疹子、痘子後,出現咳嗽、胸脅疼痛、食慾不振的情況。
藥材包含:赤茯苓、炙甘草、大青、升麻、麩炒枳殼(各半兩)、梔子(一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加入苦竹葉七片、豆豉三十粒,一同煎煮至剩下五分碗,去渣,分三次服用,一天服用三到四次。可依小孩年紀大小調整藥量。此方針對疹子、痘子出後出現脅痛的情況,是由於病後毒氣擾亂,阻礙氣機升降。胸脅是陰陽氣機運行的通道,氣滯不通則會引起脅痛。使用枳殼能寬腸順氣,使氣機暢通,脅痛自然緩解。大青、梔子能清除體內蘊積的熱邪,升麻能解毒,赤茯苓能引導心火下行,並有利於小腸的運作。這樣能避免熱邪侵犯肺氣,而使咳嗽等症狀平息。
腹痛:疹子、痘子還沒發出來就出現腹痛,是毒邪侵入體內所致。現在毒邪已解,不會再有壅塞的情況。然而若仍有腹痛,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大便不通暢,乾燥的糞便造成疼痛,可用備急丸治療(針對大便不通);二是吃太多,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而產生疼痛,如果便秘則用丁香脾積丸(針對消化不良),如果大便通暢則用木香大安丸(針對消化不良)。總之,大便乾燥導致的腹痛,病位在下焦;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病位在上焦。若用手按壓會加劇疼痛,但若本身食量少,大便也正常,卻突然腹痛,則是屬於虛寒證,病位在中焦,患者會喜歡用手按摩腹部,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口渴:出痘子期間感到口渴是常見現象,但痘子痊癒後不應該再有口渴。若痘後突然口渴且飲水不止,表示還有餘毒留在心胃,導致胸膈、咽喉乾燥。此時患者通常食慾佳、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燥咽乾,可用人參白虎湯加黃連治療。若食慾不佳,大小便正常,雖然喜歡喝水,但咽喉舌頭不乾燥,則屬於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可用人參白朮散治療;若無效,則用人參麥門冬散加天花粉治療(兩種皆針對痘後口渴)。
失音:痘後失音有兩種情況:一是咽喉疼痛導致無法發聲,是因毒氣結於咽喉,痰液壅塞而造成疼痛,導致無法說話,可用天花散治療(針對痘後失音)。二是心熱導致無法說話,是因心中邪熱未完全消除,腎氣虛弱無法上行接應陽氣,即使有聲音也無法說話,可用四物湯去除川芎,加入麥門冬、白茯苓來治療。
食慾不振:痘後邪氣消退,正氣逐漸恢復,脾胃功能也會慢慢恢復,應該會開始有食慾。若原本食慾不佳,卻因突然暴食而導致食慾變差,或原本食慾佳,現在突然厭食,皆是內傷有餘的表現,可用木香大安丸治療(針對消化不良)。若原本就食慾不佳,現在仍然不喜歡進食,則表示脾胃中氣不足,可用七珍散(針對痘後食慾不振)或人參白朮散去除葛根,加入陳皮、木香,磨成粉末,取二兩,另外準備炒熟的糯米、綠豆各二兩,磨成粉混合,用紅棗湯調服。若食慾稍有改善,可再服用養脾丸來調理。
寒熱:痘後突然出現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且有規律的發作,表示脾氣虛弱,沒有好好休息,又再次感染風寒。應先用柴葛桂枝湯來發散新受的表邪,再用保元湯加入當歸、陳皮、白朮、砂仁、烏梅、生薑來調養。
大和散:此方用於治療出痘後,出現忽冷忽熱,嗜睡、精神困頓、煩躁不安等症狀。
藥材包含:生地黃、當歸、地骨皮、人參、炙甘草、白芍藥(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半碗煎至剩三分,去渣溫服。
柴葛桂枝湯(方劑內容請參考初熱相關內容)。
腫脹:痘後出現面部浮腫,或者久了全身都浮腫,是因表氣不足,太早吹風,導致風邪趁虛而入。治療重點在於肺,先用五皮湯加入桂枝使其微微出汗,之後只服用五皮湯即可。如果全身浮腫,則用胃苓湯合併五皮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