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一·初生門 (1)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一·初生門 (1)

1. 錢氏論五臟所主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臥而悸動不安。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前(《綱目》作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綱目》外生內生下,皆有風字。)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白話文:

心主驚,實症是狂叫、大哭、發熱、飲水、抽搐,虛症表現為臥不安寧,心悸。

肝主風,實症是眼睛直視前方、大叫、哈欠連連、脖子僵硬、胸口發悶,虛症表現為咬牙切齒、頻頻哈欠,肝氣太熱則風病從體外侵入,肝氣太溫則風病從體內產生。

脾主困,實症是睏倦嗜睡、體熱、飲水,虛症表現為嘔吐、腹瀉、發生風。

肺主喘,實症是胸悶混亂、呼吸急促,有的人會飲水,有的人不會,虛症表現為呼吸不暢、呼氣延長。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更當別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前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頓悶者難治,蓋肺久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也。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白話文:

腎虛,(症狀)沒有實症,只有瘡疹。腎實則轉變為黑陷。更應該分別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前牙多呵欠的,容易治療,因為肝虛不能勝肺的緣故。如果眼睛直視張大、哭叫,後腦僵硬、昏悶的,難以治療,這是因為肺久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過來勝過肺。要看病的久新、虛實,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2. 五臟病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急。腎病無精光,畏明,體骨重。〔潔〕熱則從心,寒則從腎,嗽而氣上從肺,風從肝,瀉從脾。假令瀉兼嗽又氣上,乃脾肺病也,宜瀉白、益黃散合而服之,脾苦濕,肺苦燥氣上逆也。

白話文:

肝病的症狀包括:哭叫、眼睛直視、經常呵欠、突然昏悶、脖子僵硬、手腳發熱、經常喝水。心臟病的症狀包括:經常哭叫、驚悸、手腳顫抖、發熱、口渴。脾臟疾病的症狀包括:嗜睡、腹瀉、不想吃飯。肺臟疾病的症狀包括:胸悶、氣喘、一直想吐氣、氣短、呼吸急促。腎臟疾病的症狀包括:眼睛無神、怕光、身體沉重。疾病侵襲身體有順序,如:熱氣從心臟開始、寒氣從腎臟開始、咳嗽和氣往上逆是肺部問題、風從肝臟開始、腹瀉從脾臟開始。如果同時出現腹瀉、咳嗽、氣往上逆的症狀,表示脾臟和肺臟都有問題,應該服用瀉白散和益黃散一起服用的方藥。脾臟不喜濕、肺臟不喜燥,氣往上逆就會發病。

其症見瀉,又兼面色黃、腸鳴呦呦者宜服理中湯,瀉而嘔者宜服茯苓半夏湯,如瀉而渴、熱多者宜服黃芩厚朴湯,不渴而熱少者宜服白朮厚朴湯。其他五臟若有兼症,皆如此類推之。更詳後論,四時推移用藥。

白話文:

如果症狀是腹瀉,而且伴有面色發黃、腸鳴聲明顯,就應該服用理中湯。如果腹瀉而且嘔吐,就應該服用茯苓半夏湯。如果腹瀉並且口渴、發熱明顯,就應該服用黃芩厚朴湯。如果腹瀉但沒有口渴,發熱不顯著,就應該服用白朮厚朴湯。其他五臟如果有伴隨的症狀,都以此類推。更詳細的內容,會在後面討論,並根據四季變化來使用藥物。

3. 五臟相勝

肝病秋見(一作,日晡)肝勝肺也,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治肝,益脾者母能令子實也,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主之。肺病春見(一作,早辰)肺勝肝也,肝怯故受病,當補肝腎治肺,補肝腎,地黃丸,治肺,瀉白散主之。肝病見秋,木旺,肝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白話文:

肝病在秋天出現(另一種說法是,在日落時出現),這是因為肝臟勝過肺臟。肺臟虛弱,不能勝過肝臟,所以應該滋補脾臟並治癒肝臟的疾病。滋補脾臟的人能使子女強壯。可以用滋補脾臟的益黃散來治療,也可以用治癒肝臟的瀉青丸來治療。肺病在春天出現(另一種說法是,在清晨出現),這是因為肺臟勝過肝臟。肝臟虛弱,所以受到疾病的侵襲。應該滋補肝臟和腎臟來治癒肺臟的疾病。滋補肝臟和腎臟可以用地黃丸,治癒肺臟可以用瀉白散。肝病在秋天出現,這是因為肝臟旺盛,勝過肺臟。此時應該滋補肺臟並瀉去肝臟的邪火。如果病情較輕,肝病可以退去;如果病情較重,嘴脣會發白而死亡。

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也,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海藏云:為肝怯,故目淡青色也。)心病見冬,火旺,心勝腎也,當補腎治心,輕者心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怯虛也。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瀉腎,輕者腎病退,重者悸動當搐。

白話文:

肺病在春天發作時,金氣旺盛,肺氣勝過肝氣,應該瀉肺,輕的肺病可以痊癒,重的肺病會出現眼睛淡青色,一定會發驚,如果還有發紅的症狀,就會抽搐。(海藏說:這是肝膽怯弱,所以眼睛淡青色。)心臟病在冬天發作時,火氣旺盛,心火勝過腎水,應該補腎來治療心臟,輕的心臟病可以痊癒,重的會出現下半身麻痺、不能說話的症狀,這是腎臟怯弱虛弱造成的。腎病在夏天發作時,水氣勝過火氣、腎氣勝過心氣,應該瀉腎,輕的腎病可以痊癒,重的會出現心悸、抽搐的症狀。

脾病見四旁,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目赤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婁〕右五臟相勝,病隨時令,乃錢氏擴充《內經》臟氣法時論之旨,實發前人所未發者也,假如肝病見於春及早晨,乃肝自病於本位也,今反見於秋及日晡肺之位,知肺虛極,肝往勝之,故當補脾肺、瀉肝也,余仿此。

白話文:

脾臟的疾病表現於四旁,都仿照此法治療,順著病邪的性質容易治療,逆著病邪的性質則治療困難,脾臟虛弱時,通常會出現面赤黃的症狀。五臟互相影響,根據病症表現來治療。右邊所述五臟互相制約,疾病會隨著節氣變化,這是錢氏擴充《內經》中臟氣學說的論述主旨,確實是前人沒有發表的論點,假設肝臟的疾病表現於春季和早晨,那是因為肝臟本身就有病,現在反而表現於秋季和日落的肺臟,就知道肺臟虛弱到了極點,肝臟的病是去制約肺臟,因此應該要補益脾臟和肺臟,瀉除肝臟的病症,其餘的依此類推。

〔潔〕肝勝肺,則肝病身熱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是肝真強也,《內經》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主之。

白話文:

當肝的性質勝過肺,則肝病在身體上表現為發熱、抽搐,同時還會看到肺氣虛弱而呼吸急促、氣短,且病情在申、酉、戌時(下午3-9點)加重,這是肝的真強。

《內經》說:受到某物控制而不能控制某物,稱之為真強,治療方法應當是補脾肺,瀉肝。導赤散、瀉黃散是主要藥物。

劉宗厚云:此皆五臟相勝,病機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者,蓋小兒初生襁褓,未有七情六慾,只是形體脆弱,血氣未定,臟腑精神未完,所以有臟氣虛實勝乘之病,但世俗不審此理,往往遇是率指為外感內傷而用藥,致枉死者多矣,悲夫!錢氏論時有脫略,幸而潔古補之。今特參附,誠無窮之惠也。

白話文:

劉宗厚說:這些都是五臟相互影響的結果,疾病的機理不離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剛出生的嬰兒,還沒有七情六慾,只是形體脆弱,血氣未定,臟腑精神未完,因此容易出現臟氣虛實勝乘的疾病。但是世間的人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往往遇到這種情況就認為是外感內傷,亂用藥物,導致枉死的人很多,真是令人悲哀啊!錢氏在論述時有脫漏的地方,好在潔古補足了。現在我特別參照附上,真是無窮的恩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