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62)
集之八·脾臟部(下) (62)
1. 虛羸
此脾虛食積。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治之而愈。一小兒九歲,吞酸惡食,肌體消瘦,腹中作痛。余謂食積虛羸也。用保和丸而愈。後腹中數痛,皆服保和丸。余曰此因脾胃虛而飲食所傷也,當調補脾土以杜後患。不信,後腹痛喜按,余用五味異功散二劑,因未應,自用平胃散等藥,腹脹作痛,余仍以異功散加木香四劑而愈。若屢用攻伐之劑,陰損元氣,多致虛羸,慎之。
參苓白朮散(方見不乳食)。
地黃丸(加肉桂一兩,名加減八味丸),治小兒肝經虛熱血燥,或風客淫氣而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抽動,痰涎上湧。又治腎疳腦熱消瘦,手足如冷,寒熱往來,滑瀉肚脹,口臭乾渴,齒齦潰爛,爪黑麵黧,遍身兩耳生瘡,或兩耳出水,或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等證,其功不可盡述。(即六味地黃丸,方見腎臟)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虛弱,體疲食少,或發熱煩渴等證。
人參,黃耆(各一錢),白朮,甘草,陳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當歸(八分)
上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愚按:前方,若因藥克伐元氣虛損,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兼飲食勞倦,頭痛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右寸關獨甚者宜用之。凡久病,或過服克伐之劑,虧損元氣,而虛證悉具者,最宜。前湯,若母有脾胃不足之證,或陰虛內熱致兒為患者,尤宜用之。
八珍湯(四物四君合用)
錢氏異功散,治脾胃飲食少思,吐瀉不食,凡虛冷證,先與數服,以正胃氣。(即五味異功散,見吐瀉。)
愚按:前方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或驚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虛弱,咳嗽吐痰。或虛熱上攻,口舌生瘡,弄舌流涎。若母脾胃虛,兒患此證,亦當服之。
《外臺·小品》療四五歲兒因食及在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痿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服之令充悅方
芍藥(十分,炙令黃),黃耆,鱉甲(炙),人參(各四分),柴胡(八分),茯苓(六分),甘草(炙),乾薑(各二分,如熱以枳實代)
上八味搗篩,蜜和為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二服。忌如常法。《千金》有大黃無黃耆,云服一丸,一歲以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聖惠》,黃耆丸,治小兒羸瘦體熱,面色痿黃,不欲乳食。
黃耆(銼),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胡黃連(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焙),鱉甲(塗醋炙微黃,去裙襴。各一兩),柴胡(去苗,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這個狀況是因為脾虛導致食物積滯。可以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來治療,就能痊癒。有個九歲的小孩,常常反胃吐酸水、厭食,身體消瘦,肚子會痛。我認為這是因為食積導致的虛弱。用了保和丸就治好了。後來肚子又常常痛,都吃保和丸。我說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加上飲食不當所傷,應該要調理脾胃來避免後患。他不相信,後來肚子痛時喜歡按壓,我用了五味異功散兩劑,沒有效果,他就自己吃平胃散等藥,結果肚子脹痛,我還是用異功散加木香四劑才治好。如果一直用攻伐的藥物,會損傷陰氣和元氣,很容易導致虛弱消瘦,要謹慎。
參苓白朮散(配方在不乳食篇裡)
地黃丸(加肉桂一兩,叫做加減八味丸),可以治療小孩肝經虛熱、血燥,或是風邪侵入導致的瘰癧結核,或者四肢抽搐、眼睛抽動、痰液湧上。也可以治療腎疳導致的腦熱消瘦、手腳冰冷、忽冷忽熱、腹瀉、肚子脹、口臭口渴、牙齦潰爛、指甲發黑臉色暗沉、全身或耳朵生瘡、耳朵流膿,或發熱自汗盜汗、便血等各種出血、失聲等症狀,功效非常多。(也就是六味地黃丸,配方在腎臟篇裡)
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中氣虛弱、身體疲憊、食慾不振,或是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
配方:人參、黃耆(各一錢),白朮、甘草、陳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當歸(八分)
以上用水加薑、棗煎煮。空腹在上午服用。
我認為:前面的配方,如果是因為藥物過於攻伐,損傷元氣,導致身體虛弱、怕冷發熱、肢體倦怠、食慾不振,或同時有飲食不當和勞累、頭痛發熱、煩躁口渴、脈象洪大而空虛,或微細軟弱,只有右手的寸關脈特別明顯,就適合用這個藥方。凡是久病,或吃太多攻伐藥物,導致元氣虧損,出現各種虛弱症狀的,最適合用這個藥方。前面的湯藥,如果母親有脾胃不足的狀況,或是因為陰虛內熱導致小孩生病的,也特別適合用。
八珍湯(四物湯和四君子湯合在一起用)
錢氏異功散,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嘔吐腹瀉、不肯吃東西,凡是虛寒的症狀,先服用幾次,來調整胃氣。(也就是五味異功散,配方在吐瀉篇裡。)
我認為:前面的藥方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嘔吐腹瀉、不肯吃東西,或是驚嚇抽搐、痰多,或是睡覺時眼睛半睜、手腳冰冷,或是脾肺虛弱、咳嗽吐痰,或是虛熱上炎、口舌生瘡、吐舌流口水。如果母親脾胃虛弱,導致小孩生病的,也應該服用這個藥方。
《外臺·小品》裡記載:治療四五歲小孩因為飲食或在母親肚子裡就有的宿熱,或因為奶媽飲食粗劣、辛辣,奶水不足,導致小孩喝奶後身體不長肉、腹部脹滿、臉色萎黃、身體消瘦、四肢軟弱無力,服用這個藥方能讓身體充滿活力:
芍藥(十分,烤黃),黃耆,鱉甲(烤過),人參(各四分),柴胡(八分),茯苓(六分),甘草(烤過),乾薑(各二分,如果身體有熱,用枳實代替)
以上八味藥搗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像大豆一樣大。每天服用兩次,每次五丸。禁忌和一般藥物相同。《千金方》裡面有大黃,沒有黃耆,說是服用一丸,一歲以上的小孩吃三丸,七歲的小孩吃十丸,每天兩次。
《聖惠方》的黃耆丸,可以治療小孩身體消瘦、發熱、臉色萎黃、不願意喝奶吃東西。
配方:黃耆(切碎),赤芍藥,人參(去除蘆頭),甘草(烤到微赤,切碎),胡黃連(各半兩),麥門冬(去除心,烘乾),鱉甲(塗醋烤到微黃,去除邊緣。各一兩),柴胡(去除苗,三分)
以上藥材搗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像麻子一樣大。不計時間,用粥水送服五丸,根據小孩的大小,適當增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