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7)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7)

1. 急驚

急驚之候,亦曰真搐,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眼眨引頻並,口中氣冷,臉赤唇紅,大小便黃赤,其脈浮數洪緊,此內挾實熱,外感風邪,心家受熱積驚,肝家生風發搐,肝風心火,二臟交爭,血亂氣並,痰涎壅盛,百脈凝滯,關竅不通,風氣蕃盛,無所發泄,故暴烈也。

又有搐搦反張、斜視、而牙關不緊,口無痰涎而氣熱,未可直指以為驚風,恐是傷風、傷寒、夾食、夾驚、疹痘等證,此即錢氏假搐之說,又各依本證施治矣。又急驚搐搦,不可把握,但扶持之,否則風癇逆入經絡,遂使手足拘攣成廢疾。〔錢〕急驚,因聞大聲或大驚,而後發搐,發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

急驚,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發搐,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用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小兒熱痰客於心胃,因聞大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聞聲及驚,亦自發搐。

〔閻〕氏云:急驚,內有熱即生風,又或因驚而發,則目上連札,潮涎搐搦,身體與口中氣皆熱,及其發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故,此急驚證也,當其搐勢漸減時,與鎮心治熱之藥一二服,如麝香丸、鎮心丸、抱龍丸、辰砂丸、紫雪之類,候驚勢已定須臾,以藥下其痰熱,如利驚丸、軟金丹、桃枝丸之類,利下痰熱,心神安寧,即愈。潔古云:急驚者,陽證也,俱府受病,熱痰客於心肺,是少陽相火旺,經云:熱則生風。

因聞大聲而作,蓋謂東方震卦,得火氣而發搐,火本不動,焰得風而動,當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搐止,宜服安神丸。

〔垣〕治驚,大忌防風丸,防風辛溫之藥,必殺人,何也?辛散浮溫熱者,火也,能令母實助子之氣盛,皆殺人也。如因驚而瀉青色,先鎮肝以硃砂之類,勿用寒涼之藥,大禁涼驚丸,風木旺必克脾胃,當先實其土,後瀉其子。

〔丹〕急驚風發熱口噤,手足心伏熱,痰嗽痰喘並用湧法,重則用瓜蒂散,輕則用苦參、赤小豆末,以酸齏汁調服,候少定,用通聖散蜜丸服之,間以桑樹上桑牛、陰乾研末調服,以平其風,(桑牛,比楊牛則色白黃者是。)又以北薄荷葉、寒水石、各一兩,青黛、白殭蠶、辰砂各一錢,全蠍二枚,豬牙皂角、槐角各五分,併為末,燈心湯和乳汁灌之。角弓反張,目直視,因驚而致,宜南星、半夏入薑汁、竹瀝灌之,更灸印堂。

初驚用防風導赤散:生乾地黃、川木通、防風、甘草等分,用竹葉三錢煎服。須用寧神膏:麥門冬去心、天竹黃、茯神、硃砂各一兩,麝香一錢,各搗研極細,煉蜜和,捏作小餅子,臨臥,薄荷湯化下,一夜一餅。老醫常言、小兒驚搐多是熱證,若先便用驚風藥白附子、全蠍、殭蠶、川烏之類,便是壞證。

白話文:

急驚,也叫做真搐,發作時牙關緊閉,高燒且口水很多,眼睛上翻或斜視,身體抽搐顫抖,嘴唇、眼眉頻繁眨動,口中氣息冰冷,臉色赤紅、嘴唇鮮紅,大小便顏色黃赤,脈象浮數洪大且緊。這是體內有實熱,又感受外來的風邪,心臟受到熱邪積聚而導致驚嚇,肝臟生風引發抽搐。肝風與心火相互衝突,導致氣血紊亂,痰涎阻塞,全身經脈不通,風氣旺盛無法宣洩,因此發作時症狀猛烈。

另外,也有抽搐、身體反張、斜視,但牙關不緊閉,口中沒有痰涎,而是氣息發熱的情況。這不能直接判斷為驚風,可能是感冒、傷寒、飲食積滯、受到驚嚇,或者麻疹、痘瘡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這就是錢乙所說的假性抽搐,應該根據具體病症來治療。另外,遇到急驚抽搐時,不要強行抓抱,只能扶持住,否則風邪會逆行進入經絡,導致手腳拘攣,造成終身殘疾。錢乙認為,急驚是因為聽到巨大聲響或受到驚嚇後才發作抽搐,發作過後就恢復正常,這屬於沒有陰虛的情況,應該服用利驚丸來治療。

急驚,根本原因是心臟產生熱邪,導致身體發熱、臉色發紅、想喝水,口中氣息發熱,大小便顏色黃赤。嚴重時會引發抽搐,這是因為熱邪過盛而產生風邪,風邪屬於肝臟。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的情況,所以要服用利驚丸來清除痰熱,不能使用巴豆等峻下藥或溫熱藥來過度瀉下,以免抽搐加重,熱邪無法消除。小孩的熱痰停留在心胃,如果聽到巨大聲響,就會驚嚇而引發抽搐。如果熱邪過於嚴重,即使沒有聽到聲響或受到驚嚇,也會自己發作抽搐。

閻氏認為,急驚,體內有熱就會生風,也可能是受到驚嚇而發作,會出現眼睛上翻、口水多、身體抽搐,身體和口中氣息都發熱,發作過後或者睡醒後就完全恢復正常,這就是急驚的症狀。在抽搐逐漸減輕的時候,可以服用一兩劑鎮心清熱的藥,如麝香丸、鎮心丸、抱龍丸、辰砂丸、紫雪等。等到驚嚇的症狀穩定後,要用藥物來瀉下痰熱,如利驚丸、軟金丹、桃枝丸等,清除痰熱,使心神安寧,病就會痊癒。潔古認為,急驚是陽性病,病位在六腑,熱痰停留在心肺,是少陽相火過旺。《內經》說:「熱則生風」。

因為聽到巨大聲響而發作,是因為東方震卦對應火氣而引發抽搐。火本來是靜止的,但遇到風就會動起來。應該服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等藥。抽搐停止後,宜服用安神丸。

垣某認為,治療驚嚇,最忌諱使用防風丸,防風是辛溫的藥物,一定會害死人。為什麼呢?因為辛散浮溫的藥物屬火,會使母火(肝)更加旺盛,加重子火(心)的熱邪,都會害死人。如果因為驚嚇而拉青色大便,要先用硃砂之類的藥物來鎮肝,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嚴禁使用涼驚丸。風木旺盛一定會剋制脾胃,要先強壯脾土,然後再瀉肝木。

丹某認為,急驚風發作時,會有發熱、牙關緊閉,手腳心發熱,痰多咳嗽,痰喘,要用湧吐的方法。嚴重時使用瓜蒂散,輕微時使用苦參、赤小豆末,用酸菜汁調服。病情稍穩定後,服用通聖散蜜丸。間歇服用桑樹上的桑牛(比楊樹上的天牛顏色偏白黃色)陰乾後研成的末,來平息風邪。另外,用北薄荷葉、寒水石各一兩,青黛、白殭蠶、辰砂各一錢,全蠍兩枚,豬牙皂角、槐角各五分,一起研成末,用燈心草湯和乳汁調和後灌服。如果出現身體弓背反張、眼睛直視,是由於驚嚇引起的,可以用南星、半夏加薑汁、竹瀝灌服,再在印堂穴艾灸。

剛發病時可以用防風導赤散:生乾地黃、川木通、防風、甘草等分,用竹葉三錢煎服。還要用寧神膏:麥門冬去心、天竹黃、茯神、硃砂各一兩,麝香一錢,各自搗研成極細末,用煉蜜調和,捏成小餅子,睡前用薄荷湯化開服用,一夜吃一個。老醫生常說,小兒驚搐大多是熱證,如果先用白附子、全蠍、殭蠶、川烏之類的驚風藥,就會讓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