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8)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8)

1. 急驚

後有醫幼科者,只用導赤散加地黃、防風,進三服,導去心經邪熱,其搐便止,次服寧神膏,神效。(從孫道潤,幼時患驚搐甚危,延京口諸有名幼科醫療之,益困篤,其祖易庵兄求方於余,以是授之,二服立愈,自後常以救人,無不效者,恐人忽易,故著之。)〔曾〕急驚之論,前代書所不載,惟曰陽癇。

大概失所愛護,或抱於當風,或近於熱地,晝則食多辛辣,夜則衾蓋太厚,鬱蒸邪熱,積於心,傳於肝,再受人物驚觸,或跌撲叫呼,雷聲鼓樂,雞鳴犬吠,一切所驚。未發之時,夜臥不穩,困中或笑或哭,齧齒咬乳,鼻額有汗,氣促痰喘,忽爾悶絕,目直上視,牙關緊急,口噤不開,手足搐掣,此熱甚而然,況兼面紅脈數可辨。蓋心有熱而肝有風,二臟乃陽中之陽,心火也,肝風也,風、火、陽物也。

風主乎動,火得風則煙焰起,此五行之造化,二陽相鼓,風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熱則神魂易動,故發驚也。心主乎神,獨不受觸,遇有驚,則發熱,熱極生風,故能成搐,名曰急驚。治之之法,先以五苓散加黃芩、甘草、水煎,或百解散發表。次通心氣木通散、三解散。

疏滌肝經,安魂退熱,牛蒡湯、防風湯主之。驚風既除之後,輕者投半夏丸,重者下水晶丹,與之去痰,免成癡疾,但不可用大寒涼藥治之,熱去則寒起,亢則害,承乃制。若倉卒之間,驚與風證俱作,只用五苓散加辰砂末,薄荷湯調服,少解其證,蓋五苓散內有澤瀉導小便,心與小腸為表裡,小腸流利,心氣得通,其驚自減,內有桂,木得桂則枯,是以能抑肝之氣,其風自停,況佐以辰砂,能安神魂,兩得其宜。大略要解熱涼心肝後,惟可用平和湯散調理,稍熱之劑則難用,醫者宜審之。

愚嘗感慨諸人每見驚風搐作,不明標本,混為一證,遽然全用金、石、腦、麝、蜈、蠶、蛇、蠍、大寒搜風等劑投之,耗傷真氣,其證愈甚,多致弗救!殊不知驚生於心,風生於肝,搐始於氣,是為三證,其驚與風,首已詳及,然所謂蓄氣而成搐,陳氏之論最為明理,但未著其方,余於此證,則用寬氣飲治之,只以枳殼、枳實、為主。

蓋其氣也,四時平和則身安,一息壅滯則疾作,況小兒啼哭不常,其氣蘊蓄,內則不能升降,外則無由發泄,輾轉經時,亦能作搐,善醫者審察病源,從而療之,萬無一失。更辨陰陽虛實,不可輕忽,若陽實證,煎五和湯、調三解散主之,此急驚有搐之類。若陰虛證,煎固真湯、調寬氣飲治之,此慢驚有搐之類。

若暴感此證,未別陰陽虛實,先用五苓散、和寬氣飲,及少加寬熱飲,三藥合用,薑汁沸湯調灌即解。大抵治搐之法,貴以寬氣為妙,氣順則搐停,此自然之理。大凡幼稚欲令常時驚悸不作,在乎腎臟和平,故戴氏曰:治驚不若補腎。謂心屬火,火性燥,得肝風則煙焰起,致生驚悸,補腎則水升火降,邪熱無侵,雖有肝風,不生驚駭。其法,當於申時進補腎地黃丸一服,或琥珀抱龍丸。

白話文:

急驚

有個專看小孩疾病的醫生,只用導赤散加上地黃、防風這三味藥,給孩子連吃三帖,把心經的邪熱導出,抽搐就停止了。之後再服用寧神膏,效果很好。(這是我從孫道潤那裡學來的。他小時候抽搐得很嚴重,請了京城很多有名的兒科醫生來醫治,反而越來越嚴重。他的祖父易庵兄向我求救,我把這個藥方給了他,吃了兩帖病就好了。之後我常用這個方法救人,沒有不見效的。怕大家輕易忽略,所以記錄下來。)關於「急驚」這種病,以前的書沒有記載,只說它是「陽癇」。

大概是因為照顧不周,像是抱著孩子在風大的地方、靠近太熱的地方,白天吃太多辛辣的食物,晚上蓋太厚的被子,導致悶熱的邪氣累積在心臟,傳到肝臟,又受到驚嚇、跌倒、大聲叫喊、雷聲、鼓樂、雞鳴狗吠等刺激。在發病之前,晚上睡不安穩,睡夢中可能又笑又哭,磨牙咬奶頭,鼻頭額頭出汗,呼吸急促,有痰喘,突然昏迷,眼睛向上看,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手腳抽搐。這是因為熱太嚴重了,再加上臉色發紅,脈搏跳得快可以判斷。這是因為心有熱,肝有風,這兩個臟腑都是陽性,心屬火,肝屬風,而風、火都是陽性的。

風的特性是動,火遇到風就會燃燒得更旺。這是五行相生的道理。兩個陽性的臟腑互相激盪,風和火互相搏鬥。肝臟藏魂,心臟藏神,因為熱的關係,神魂容易躁動,所以會發作抽搐。心臟主掌精神,本身不受驚嚇,但遇到驚嚇就會發熱,熱到極點就會生風,因此產生抽搐,這就叫做「急驚」。治療的方法,先用五苓散加上黃芩、甘草,用水煎煮服用,或是用百解散來發汗。接著用木通散、三解散來疏通心氣。

再來要疏通肝經,安定魂魄、退熱,可以用牛蒡湯、防風湯來治療。抽搐停止之後,病情輕微的服用半夏丸,嚴重的服用水晶丹,用來化痰,避免變成癡呆。但是不可以吃太寒涼的藥,熱退了反而會出現寒症,太過就會有害,要適可而止。如果在緊急情況下,抽搐和風症同時發作,就用五苓散加上辰砂末,用薄荷湯調服,可以稍微緩解症狀。五苓散中有澤瀉可以幫助小便,心與小腸是表裡關係,小腸通暢,心氣就能暢通,抽搐自然會減輕。藥中還有桂枝,木頭遇到桂枝就會枯萎,所以能抑制肝氣,風自然會停止。再加上辰砂,可以安定神魂,兩方面都照顧到了。大體上來說,要先退熱、涼心肝,之後只能用平和的湯藥來調理,太過溫熱的藥就不能用了,醫生要仔細審慎。

我常常感嘆,很多人看到抽搐發作,不明白病因,把它們都當成一種病來治療,隨便就用金石、腦、麝香、蜈蚣、蠶、蛇、蠍子等大寒、搜風的藥物,反而耗損了身體的正氣,讓病情更加嚴重,很多人因此救不回來!其實不知道,抽搐是因為心有熱,肝有風,氣血不順而產生。抽搐分成三個部分:驚嚇、風邪、氣滯,前面已經詳細說明了驚嚇和風邪,至於氣滯導致抽搐,陳氏的理論最為明白,但沒有留下藥方。我治療這種情況,是用寬氣飲,主要成分是枳殼、枳實。

因為人的氣血,四時平和的時候身體就健康,稍微阻滯就會生病。何況小孩常常哭鬧,氣血積在體內,無法正常升降,也無法向外發散,時間久了也會產生抽搐。好的醫生要仔細檢查病因,對症下藥,就不會出錯。更要辨別陰陽虛實,不能輕忽。如果是陽實症,就用五和湯煎藥,用三解散調藥服用。這屬於急驚有抽搐的類型。如果是陰虛症,就用固真湯煎藥,用寬氣飲調藥服用,這屬於慢驚有抽搐的類型。

如果突然出現這種症狀,還沒分辨出陰陽虛實,先用五苓散、和寬氣飲,再稍微加入寬熱飲,三種藥一起用薑汁沸水調服,就可以緩解症狀。總之,治療抽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讓氣血暢通,氣血順暢抽搐自然就會停止,這是自然的道理。一般來說,要讓小孩子平時不發生驚悸,就要讓腎臟保持平和。所以戴氏說:「治驚不如補腎」。因為心屬火,火性燥熱,遇到肝風就會燃燒得更旺,導致產生驚悸。補腎則能讓水上升、火下降,邪熱無法入侵,即使有肝風,也不會產生驚嚇。治療的方法,應該在申時服用一帖補腎地黃丸,或是琥珀抱龍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