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9)
集之二·肝臟部 (9)
1. 急驚
用申時者,蓋水生於申,佐之以藥,則腎水得平,心火不炎,自無驚矣。《鈐方》治法,大要用藥有次序,有輕重,通關以後,且與截風定搐,風搐既定,卻下痰熱,理為至當。若患在痰熱,未有驚風,只可退熱化痰,不可妄投驚風藥,蓋藥中多用寒涼,恐引痰熱入經絡。凡病在熱,不可妄治痰,止當解表。
病在驚,不可妄治風,蓋驚由痰熱得,只可退熱化痰,而驚自止。病在痰,不可便治驚,急須退熱化痰。病在風,不可便治搐,蓋風由驚作,只可利驚化痰,其風自散。若也有搐,須用截風散驚,至妙之道。若治驚而痰不化,熱亦不退,驚安得自止。化其痰,熱若不退,風亦不散,痰安得去。
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之謂歟。急驚初傳,風搐得定,而痰熱一泄,又須急與和胃定心之劑,若搐定而痰熱無多,則但用輕藥消痰除熱可也。然急驚雖當下,切不可過用寒涼,及水銀、輕粉、巴豆、芒硝等盪滌太驟,或當劑之,皆不得已,但使疾去即止,或不當用而用,或可用而過焉,由此遂成慢驚矣。
且如只下痰熱,不必太驟,但斟酌處用大黃一品足矣,且急驚證源在於去肝風,降心火,《幼幼書》以為至要之說也。〔薛〕急驚之候,牙關緊急,壯熱涎湧,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口中氣熱,頰赤唇紅,脈浮洪數者,此肝經血虛,火動生風,蓋風生則陰血愈散,陰火愈熾,火動則肺金愈虧,肝木愈盛,宜滋肝血,養脾氣,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便宜認作脾虛血損,急補脾土。
若風火相搏,抽搐目瞤,筋急痰盛者,用四物湯以生肝血,加釣藤鉤、山梔仁以清肝火,更用四君子以補脾,六味丸以滋腎。若肺金剋木而兼呵欠者,用瀉白散以泄肺邪,地黃丸以益肝血。若邪入肝,則用柴胡清肝散加龍膽草亦可。邪入心,用梔子清肝散加炒黃連亦通。邪入腎,用六味地黃丸。
邪入肺,用地骨皮散。邪入脾,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若不養肝血,不補脾氣,純用祛風化痰之藥不已,則脾益虛,血益損,邪氣延綿,必傳慢驚矣。初有痰熱,未有驚風,先且解表,祛肝風,降心火。
《和劑》,香蘇散,解肌加乾葛(見傷寒太陽症。)
參蘇飲,解驚風煩悶,痰熱作搐,咳嗽氣逆,脾胃不和。
人參(去蘆),紫蘇(和梗),前胡(去蘆),乾葛,半夏,赤茯苓(去皮。各七錢半),枳殼,陳皮(去白),桔梗(銼,炒),甘草(各五錢),《鈐方》去人參,加川芎。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鍾,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人參羌活散,治初作急驚,散風邪,除風熱。
羌活,獨活,柴胡,川芎,人參,甘草(炙),白茯苓(各一兩),前胡,桔梗,地骨皮,天麻(酒浸,焙。各半兩),枳殼(一兩,麩炒)
白話文:
急驚
如果選在申時用藥,是因為申時屬水,輔助藥物,可以使腎水平和,心火不至於過旺,自然就不會出現驚厥了。《鈐方》的治療原則,主要用藥講究次序,有輕重之分。先要疏通關竅,然後再用藥截斷風邪,平息抽搐。風邪和抽搐平定後,再清除痰熱,這才是最恰當的處理方式。如果病症是痰熱引起的,還沒有出現驚厥,就只能退熱化痰,不能隨便使用治療驚厥的藥物,因為這些藥大多寒涼,恐怕會把痰熱引入經絡。凡是熱病,不能隨意治療痰,應當先解表。
病症是驚厥,不能隨意治療風邪,因為驚厥是痰熱引起的,只需要退熱化痰,驚厥自然就會停止。病症是痰,不能馬上治療驚厥,必須先退熱化痰。病症是風邪,不能馬上治療抽搐,因為風邪是由驚厥引起的,只需要疏通經絡、化解痰液,風邪自然就會消散。如果已經出現抽搐,需要用藥截斷風邪,平息驚厥,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治療驚厥而痰液沒有化解,熱也沒有退,驚厥怎麼可能停止?化解了痰液,如果熱沒有退,風邪也不能散去,痰怎麼可能消除?
由此可知,不刻意去治療也是一種治療方法,這就是所謂的治療的真諦吧。急驚剛開始發作,風邪和抽搐已經平定,痰熱也已經排出,接下來就要趕緊給予調和脾胃、安定心神的藥劑。如果抽搐已經停止,痰熱也不多,只需要用輕劑來消除痰熱就可以了。然而,治療急驚雖然需要用藥,但切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及水銀、輕粉、巴豆、芒硝等藥性猛烈的瀉藥,或者劑量過大,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只要病症消除就應該立即停止用藥。如果本來不該用卻用了,或者本來可以用卻用過了量,這樣就容易轉變成慢驚。
例如,單純清除痰熱,不需要過於急躁,只要斟酌使用大黃這一味藥就足夠了。而且,急驚的病因在於去除肝風,降心火,這是《幼幼書》認為最重要的觀點。〔薛氏認為〕急驚的症狀是牙關緊閉,高熱,口中流涎,眼珠上翻,身體反弓,抽搐顫抖,口中氣熱,面頰潮紅,嘴唇發紅,脈象浮大而快,這是肝經血虛,火動生風。因為風邪產生,陰血就更加散失,陰火更加旺盛,火動就會導致肺金虧損,肝木更加旺盛。應該滋養肝血,調養脾氣。如果多次服用祛風化痰、瀉火辛散的藥物,就容易被誤認為是脾虛血損,應當趕緊補養脾土。
如果風火交搏,出現抽搐、眼皮跳動、筋脈緊張、痰液增多的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來滋養肝血,加上釣藤鉤、山梔仁來清除肝火,再用四君子湯來補養脾氣,以及六味丸來滋養腎陰。如果肺金剋制肝木,還兼有打呵欠的症狀,可以使用瀉白散來宣洩肺氣的邪熱,用六味地黃丸來補益肝血。如果邪氣進入肝經,可以使用柴胡清肝散加龍膽草。邪氣進入心經,可以使用梔子清肝散加炒黃連。邪氣進入腎經,使用六味地黃丸。
邪氣進入肺經,使用地骨皮散。邪氣進入脾經,使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山梔。如果不滋養肝血,不補養脾氣,只是不停地使用祛風化痰的藥物,那麼脾氣就會更加虛弱,血也會更加虧損,邪氣就會蔓延,必定會轉變成慢驚。剛開始有痰熱,還沒有出現驚厥,應該先解表,去除肝風,降心火。
《和劑局方》中的香蘇散,可以解肌,加上乾葛(見於傷寒太陽症)。
參蘇飲,可以緩解驚風、煩悶、痰熱引起的抽搐、咳嗽氣逆、脾胃不和等症狀。
人參(去除蘆頭)、紫蘇(帶梗)、前胡(去除蘆頭)、乾葛、半夏、赤茯苓(去除外皮,各七錢半),枳殼、陳皮(去除白瓤)、桔梗(切碎炒)、甘草(各五錢)。《鈐方》中去除人參,加上川芎。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服二錢,用水一碗,加生薑兩片,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人參羌活散,治療剛發作的急驚,可以疏散風邪,清除風熱。
羌活、獨活、柴胡、川芎、人參、甘草(炙)、白茯苓(各一兩),前胡、桔梗、地骨皮、天麻(用酒浸泡後烘乾,各半兩),枳殼(一兩,用麩皮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