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45)
集之八·脾臟部(下) (45)
1. 通治一切疳方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姜一片,如茶法煎服,無時。
治小兒一切疳,肌膚消瘦,瀉痢不止,口鼻生瘡,水穀不化方
蝦蟆灰(存性),白礬,烏賊魚骨(炙),密陀僧(各二錢半),麝香(一錢二分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溫水下三丸。《聖惠方》同,但麝香用半兩。(莊氏第五候用此方)
治小兒一切疳方(莊氏第十四候用此方)
蟾頭(一個,炙),膩粉,豆豉,蕪荑,黃連(各二錢半)
上為末,軟粟米飯為丸,麻子大。早晚米飲下三丸。
又方(莊氏第十七候用此方及香連丸)
蘆薈,胡黃連,硃砂,青黛,麝香(各二錢半),蟾酥(少許)
上為末,飯為丸,如芥子大。每服空心、臨臥,溫熟水下五、七丸。
洪州張道人傳治小兒一十二種疳,肝疳、急疳、風疳、肉疳、脊疳、口疳、腦疳、食疳、蛔疳、脾疳、腎疳、心疳,定生死。有此候者取得蟲青者死,黃者可治,須服。
定命丹
木香,夜明砂,麝香(各一分),蟬蛻(三分),胡黃連(二錢),金箔,銀箔(各五片)
上件為末,米飯丸,如麻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丸,日三服。忌鹹酸油膩。
第一肝疳,小兒雖飲乳,漸喜食肉,尤愛酸鹹,只服定命丹,次服此藥。
肉豆蔻(三個),枳殼(炒,七錢半),茯苓,胡黃連(各半兩),大黃,甘草,丁香,麝香(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米飲下,日兩服,久者五服效。
〔演山使君〕,檳榔丸,治小兒食肉太早,傷及脾胃,水穀不分,積滯不化,疾作疳痢等候,並宜服之。
肉豆蔻(一個),生檳榔(一個),宣連,胡黃連,陳皮,青皮,川楝肉(炒),蕪荑(炒,去皮),神麯,麥糵(並炒),木香,夜明砂(淘淨,炒),蘆薈,川芎(各一錢),麝(一字)
上件為末,豶豬膽汁、薄荷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飯飲下。
議曰:積是疳之母,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又有治積不下其積,存而臟虛,成疳尤重。大抵小兒所患疳證,泄瀉無時,不作風候者何?惟疳瀉名熱瀉,其臟腑轉動有限,所以不成風候,雖瀉不風,亦轉它證,作渴虛熱煩躁,下痢腫滿喘急,皆疳候虛證。古云:疳虛用補虛,是知疳之為疾,不可更利動臟腑。
發作之初,名曰疳氣。腹大脹急,名曰疳虛。瀉痢頻並,名曰疳積。五心虛煩,名曰疳熱。毛焦發穗,肚大青筋,好吃異物,名曰疳極(受病傳臟已極。)熱發往來,形體枯槁,面無神采,無血色,名曰疳勞。手足細小,項長骨露,尻臀無肉,肚脹臍突,名曰丁奚。食加嘔噦,頭骨分開,作渴引飲,蟲從口出,名曰哺露。
此皆疳候。又因多食生冷甘肥黏膩,積滯中脘不化,久亦成疳。治疳之法,量候輕重,理其臟腑,和其中脘,順其三焦,使胃氣溫而納食,益脾元壯以消化,則臟腑自然調貼,令氣脈與血脈相參,則筋力與骨力俱健,神清氣爽,疳消蟲化,漸次安愈。
白話文:
通治一切疳方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片生薑,像泡茶一樣煎煮後服用,不拘時間。
治療小兒一切疳病,如肌肉消瘦、腹瀉不止、口鼻生瘡、消化不良的藥方
蝦蟆灰(保留藥性),白礬,烏賊魚骨(烤過),密陀僧(各二錢半),麝香(一錢二分半)。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如綠豆大小。用溫水送服三丸。《聖惠方》中的藥方相同,只是麝香用量為半兩。(莊氏第五候使用此方)
治療小兒一切疳病藥方(莊氏第十四候使用此方)
蟾蜍頭(一個,烤過),膩粉,豆豉,蕪荑,黃連(各二錢半)。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軟爛的粟米飯做成藥丸,如麻子大小。早晚用米湯送服三丸。
另一個藥方(莊氏第十七候使用此方及香連丸)
蘆薈,胡黃連,硃砂,青黛,麝香(各二錢半),蟾酥(少量)。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米飯做成藥丸,如芥菜籽大小。每次在空腹或睡前,用溫開水送服五至七丸。
洪州張道人傳授,治療小兒十二種疳病,包括肝疳、急疳、風疳、肉疳、脊疳、口疳、腦疳、食疳、蛔疳、脾疳、腎疳、心疳,可以判斷生死。有這些症狀的孩子,如果拉出綠色的蟲子就表示將死,拉出黃色蟲子的還可以治療,必須服用以下藥方。
定命丹
木香,夜明砂,麝香(各一分),蟬蛻(三分),胡黃連(二錢),金箔,銀箔(各五片)。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米飯做成藥丸,如麻子大小。空腹用米湯送服三丸,一天服用三次。忌食鹹酸油膩的食物。
第一種肝疳,小兒雖然喝母乳,卻漸漸喜歡吃肉,尤其喜歡酸鹹的食物,只需服用定命丹,接著再服用以下藥方。
肉豆蔻(三個),枳殼(炒過,七錢半),茯苓,胡黃連(各半兩),大黃,甘草,丁香,麝香(各二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兩次,病程久的服用五次就有效。
演山使君的檳榔丸,治療小兒過早吃肉,損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積滯不化,引發疳痢等症狀,都適合服用。
肉豆蔻(一個),生檳榔(一個),宣連,胡黃連,陳皮,青皮,川楝肉(炒過),蕪荑(炒過,去皮),神麯,麥芽(都炒過),木香,夜明砂(洗淨,炒過),蘆薈,川芎(各一錢),麝香(一字)。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阉猪的膽汁和薄荷做成藥丸,如麻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
**討論:**積食是疳病之母,所以積食不治療,就會發展成疳病。另外,有時候治療積食卻沒有把積食清除,反而讓身體虛弱,這樣會使疳病更嚴重。一般來說,小兒患的疳病,腹瀉不止,但不會出現中風的症狀,是因為疳病引起的腹瀉屬於熱性腹瀉,內臟的活動能力有限,所以不會引發中風。雖然不會引起中風,但也會轉變為其他症狀,如口渴、虛熱、煩躁、腹瀉、腫脹、氣喘等,這些都是疳病的虛證。古人說:疳病虛弱要用補虛的方法治療,由此可知,疳病不能再用藥物來刺激內臟。
疳病在發病初期,稱為疳氣。腹部脹大,稱為疳虛。腹瀉頻繁,稱為疳積。手心、腳心、胸口發熱煩躁,稱為疳熱。毛髮枯焦像穗子一樣,肚子大,青筋暴露,喜歡吃奇怪的東西,稱為疳極(病情已經傳遍內臟)。發熱時冷時熱,身體枯瘦,面色無光,沒有血色,稱為疳勞。手腳細小,脖子長,骨頭突出,屁股上沒肉,肚子脹大,肚臍突出,稱為丁奚。吃東西後容易嘔吐,頭骨裂開,口渴想喝水,蟲子從口中出來,稱為哺露。
這些都是疳病的症狀。另外,因為過多食用生冷、甘甜肥膩的食物,導致積食停留在中腹部難以消化,久而久之也會形成疳病。治療疳病的方法,要根據病情輕重,調理內臟,調和中腹部,疏通三焦,使胃氣溫和而能進食,增強脾的功能以消化食物,這樣內臟自然會協調,讓氣血流通,筋骨強健,精神清爽,疳病消失,蟲子也被驅除,逐漸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