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35)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六·心臟部四 (35)

1. 痘後餘毒證治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犀角消毒丸,治痘疹餘毒,一切瘡毒。

生地黃,荊芥,當歸,犀角(屑),防風,牛蒡子(杵、炒),赤芍藥,連翹,桔梗(各七錢),薄荷,黃芩,甘草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按:化毒丹,降火涼血,解毒寒中之劑。消毒丸,清熱解毒破血之劑。蓋小兒臟腑脆嫩,元氣易傷,況痘後氣血皆虛,豈能勝當此劑,若胃氣一傷,則未成者不能消散,已成者不能腐潰,已潰者不能生肌,殊不知痘瘡乃臟腑所發,遍身之血,皆化為膿,況此方愈而患此,乃脾胃虛怯,肌肉消弱,榮衛短澀所致,治者審之。

十宣散(見形)

托裡散,治痘毒元氣虛弱,不能潰散,未成用之自消,已成用之自潰。

人參,黃耆(炒。各二錢),當歸(酒洗),白朮,陳皮,熟地黃,茯苓,芍藥(炒。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三五錢,水煎服。

托裡消毒散,治痘毒氣血虛弱,不起發、腐潰、收斂,或發寒熱,肌肉不生。

人參,黃耆,當歸(酒洗),川芎,芍藥(炒),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金銀花,連翹,白芷(各七分),甘草(五分)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

〔東垣〕聖愈湯,治膿潰心煩無寐,體倦少食。

熟地黃(自制者佳),生地黃(各二分),人參,川芎(各三分),當歸,黃耆(各五分)

上,水煎服。

《濟生》歸脾湯,治脾血虛損,健忘驚悸,或心氣虛不能攝血歸源,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或因乳母心脾二經有熱,瘡不結痂,或瘡痕赤色。加柴胡、山梔,即加味歸脾湯。

人參,白茯苓,黃耆,白朮,龍眼肉,當歸,遠志,酸棗仁(炒各二錢),木香(一錢),甘草(五分),當歸身(一錢)

上,薑棗水煎。母、子、同服。

〔丹溪〕痘癰敷藥用貝母、南星、殭蠶、天花粉、寒水石、白芷、草烏、大黃、豬牙皂角,醋調敷患處,效。

拔毒膏(一名必勝膏)

馬齒莧(杵汁),豬膏脂,石蜜

上,以三味共熬為膏,塗腫處。

神效,隔蒜灸法,治痘癰大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散。用大蒜頭切三分厚,安上,用小艾炷於蒜上灸之,每五壯,易蒜再灸,痛不止,尤宜多灸。小兒,須將蒜切片,著肉一面略剜小空,灼艾燃蒜,先置大人臂上,試其冷熱得宜,然後著瘡上,又別灼,如前法試之,以待相易,勿令歇。

替針丸,治痘癰膿已成,不潰。

陳壞米(一錢),硇砂(五錢),雄雀糞(四十九粒,真雄雀糞、直者是也)

上為末。米粥丸,如麥粒大。每用一粒,黏瘡頭上,以膏藥貼之,半晌,其膿自出。若瘡頭透而膿不出,或出而愈痛,或發熱,血氣虛也,用托裡散。或作嘔吐痰,食少體倦,脾氣虛也,用六君子湯。

白話文:

[痘後餘毒證治]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白開水送服。

犀角消毒丸,治療痘疹後的餘毒,以及各種瘡毒。

配方:生地黃、荊芥、當歸、犀角粉、防風、炒過的牛蒡子(搗碎)、赤芍藥、連翹、桔梗(各七錢)、薄荷、黃芩、甘草。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白開水送服。

說明:化毒丹是降火涼血、解毒的寒性藥方。消毒丸是清熱解毒、活血的藥方。但是,小孩的內臟器官嬌嫩,元氣容易受損,況且痘疹過後氣血都虛弱,怎麼能承受這些藥力?如果傷了脾胃,痘疹還沒形成的就無法消散,已經形成的也無法潰爛,已經潰爛的也無法長出新肉。要知道,痘瘡是從內臟發出來的,全身的血液都化為膿液,更何況用了這些藥反而生病,這是因為脾胃虛弱,肌肉消瘦,導致氣血循環不暢。治療時要仔細考慮。

十宣散(配方內容在其他地方)

托裡散,治療痘瘡毒素導致元氣虛弱,無法使膿液潰散。痘瘡還沒形成時服用可以使其消散,已經形成時服用可以使其潰爛。

配方:人參、炒黃耆(各二錢)、用酒洗過的當歸、白朮、陳皮、熟地黃、茯苓、炒芍藥(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取三到五錢,用水煎服。

托裡消毒散,治療痘毒導致氣血虛弱,痘瘡無法發出來、潰爛、收口,或者出現發冷發熱,肌肉不生長的情況。

配方:人參、黃耆、用酒洗過的當歸、川芎、炒芍藥、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金銀花、連翹、白芷(各七分)、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每次取三到五錢,用水煎服。

[東垣]聖愈湯,治療膿液潰爛後出現心煩失眠、身體疲倦、食慾不佳的症狀。

配方:熟地黃(自己製作的最好)、生地黃(各二分)、人參、川芎(各三分)、當歸、黃耆(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濟生》歸脾湯,治療脾血虛損,導致健忘、驚悸,或者因為心氣虛弱無法控制血液回流,導致血液亂行,造成吐血、便血,或者因為哺乳的母親心脾二經有熱,導致瘡不結痂,或者瘡疤顏色發紅。如果加上柴胡、山梔,就成為加味歸脾湯。

配方:人參、白茯苓、黃耆、白朮、龍眼肉、當歸、遠志、炒酸棗仁(各二錢)、木香(一錢)、甘草(五分)、當歸身(一錢)。

將以上藥材,用水加薑、棗煎服。母親、孩子一起服用。

[丹溪]痘癰外敷藥,使用貝母、南星、殭蠶、天花粉、寒水石、白芷、草烏、大黃、豬牙皂角,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有療效。

拔毒膏(又名必勝膏)

配方:馬齒莧(搗汁)、豬油、石蜜。

將以上三種藥材一起熬製成膏狀,塗在腫脹的地方。

神效隔蒜灸法,治療痘瘡腫痛或麻木,疼痛的就灸到不痛,不痛的就灸到痛,這樣毒素就會隨著火氣散開。用大蒜頭切成三分厚的片,放在患處,再用小艾炷放在蒜片上灸。每灸五壯,換一次蒜片再灸。如果疼痛不止,要多灸一些。給小孩灸時,要將蒜切成薄片,在接觸皮膚的一面挖個小洞,用艾草點燃蒜片。先在大人手臂上試試溫度,確定不燙後,再敷在瘡上,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試溫,換著使用,不要間斷。

替針丸,治療痘瘡膿液已經形成,但無法潰破。

配方:陳壞米(一錢)、硇砂(五錢)、雄雀糞(四十九粒,要用真正的雄雀糞,條狀的)。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粥做成麥粒大小的藥丸。每次用一粒貼在瘡頭上,再用膏藥貼住。過半天,膿液就會自己流出來。如果瘡頭已經破了,膿液卻流不出來,或者流出來反而更痛,或者發熱,說明是血氣虛弱,這時要用托裡散。如果出現嘔吐痰、食慾不佳、身體疲倦,說明是脾氣虛弱,這時要用六君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