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二·肝臟部 (9)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9)

1. 目睛瞤動

〔薛〕目者,肝之竅也,肝膽屬風木,二經兼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則風火內生,故目睛為之瞤動,經曰:曲直動搖。風之象也。宜用四物益其血,柴胡、山梔、清其肝,陰血內榮,則虛風自息矣。若因肝經血燥而自病者,用六味丸以滋其源。因肺金克肝木者,用瀉白散以平金邪。

白話文:

眼睛,是肝臟的竅道,肝與膽屬風屬木,兩者兼為相火。肝臟儲藏血液,如果血液不足,風火就會在肝臟內部產生,所以眼睛就會感到瞤動、不安。經典醫書上說:「眼睛動搖不穩定,是風的徵兆」。這種情況,應該用四物湯來滋補肝血,柴胡、山梔清肝降火,使陰血充足,虛風自然平息。如果是由於肝經血液乾燥而引起的病症,可用六味丸來滋補肝腎之源。如果是由於肺金剋制肝木而引起的病症,可以用瀉白散來調和金邪。

若眼眶瞤動者,肝木乘脾土也,用抱龍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瞤動者,血虛不能榮筋脈也,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氣有餘,當認為不足,此證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

白話文:

如果眼眶經常跳動,這是肝木乘克脾土,可以用抱龍丸來治療。如果經過治療後,患者仍然出現驚悸、失眠,或者在睡夢中抽搐、咬牙、眼皮跳動等症狀,那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所致,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茯苓、五味子來治療。因為有餘的,是邪氣實盛;不足的,是正氣虛弱。凡是病邪有餘的情況,都應該視為正氣不足。這種證候兼屬於肝脾兩臟,多是慢驚的漸進發展。

2. 唇口蠕動

〔薛〕唇為脾之華,口乃脾之竅。又陽明之脈,環唇口而交人中,陽明胃也,是以脾胃虛者,多有此證,不獨病後而已。夫脾主涎,脾虛則不能收攝,多兼流涎,或誤認為痰,而用祛逐之藥,則津液益枯,不能滋養筋脈,遂致四肢抽搐,病勢愈甚,原其治法,與慢脾風相同,當用大補脾胃之藥加升麻柴胡,切勿用青皮龍膽草之類。

白話文:

嘴脣是脾臟的面色華彩,嘴巴是脾臟的孔竅。陽明經脈圍繞著嘴脣和嘴巴,在人中的位置交匯,陽明經脈屬於胃,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多有嘴角抽搐的症狀,不僅限於生病之後。脾臟主導唾液,脾虛則不能收斂唾液,多兼有流口水的症狀,或者誤認為是痰,而使用祛痰逐痰的藥物,則津液會更加枯竭,不能滋養筋脈,最終導致四肢抽搐,病情加重。探究其治療方法,與慢性脾風相同,應當使用大補脾胃的藥物,並加入升麻、柴胡等藥物,切勿使用青皮、龍膽草之類的藥物。

兼察其色,黃者脾弱也,青者肝勝也,青黃不澤,木來剋土也,青赤相兼,木火風熱也,黑為寒水反來侮土,白為氣虛亡陽,凡此,宜用六君子湯小柴胡湯。若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或泄瀉嘔吐,面色痿黃,皆脾胃有傷也,宜用白木黃耆川芎當歸人參陳皮、肉豆蔻、神麯、乾葛、白芍藥、黃連、炙甘草、白茯苓以補胃氣。若脾胃虛弱者用五味異功散,虛寒,加木香、炮姜。

白話文:

同時觀察他的面色,黃色是脾臟虛弱,青色是肝臟旺盛,青黃且沒有光澤,是肝木剋脾土,青色與紅色同時出現,是肝木、心火、肺風熱盛,黑色是寒水反過來侵犯脾土,白色是氣虛、陽氣不足,凡是有這些症狀,都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加小柴胡湯。如果四肢微微抽搐,或潮熱往來,或腹瀉嘔吐,面色萎黃,都是脾胃受損的緣故,應該服用白木、黃耆、川芎、當歸、人參、陳皮、肉豆蔻、神麯、乾葛、白芍藥、黃連、炙甘草、白茯苓來補益胃氣。如果脾胃虛弱,服用五味異功散,虛寒,再加木香、炮薑。

若脾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升其陽。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以生津液。若肝木侮脾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以制肝補脾。

白話文:

如果脾氣下陷了,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脾陽。如果口渴,使用七味白朮散來生津液。如果肝木克伐脾土,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茯苓、半夏、芍藥,用來制約肝氣、補益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