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6)
集之三·心臟部一 (6)
1. 裡熱
四順清涼飲,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蓄熱,頰赤作渴,五心煩熱,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大小便澀,欲發驚癇,或風熱結核,頭面生瘡,目赤咽痛,瘡疹餘毒。一切壅滯挾熱,泄瀉不止,加木香、煨大黃。
赤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
銼碎。三歲小兒用二錢,水六分,薄荷二葉,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時服。小便不通,加燈心木通。
大黃朴硝湯,治小兒驚熱涎風,前後不通。
川大黃(蒸),甘草(生),朴硝(各一兩)
上銼碎。每服二錢,水半盞,入蜜少許,煎至三分,不拘時服。
柴胡飲子,治傷寒五六日,發熱潮熱,大便秘,乳母多服。
柴胡,人參,芍藥,當歸,黃芩,大黃,甘草(炙。各半兩),
㕮咀。隨大小加減,姜煎。
五和湯,主宣利臟腑積熱,調和榮衛。
當歸(酒洗),赤茯苓(去皮。各半兩),甘草(炙),大黃,枳殼(水浸潤,去穰,銼片,麥麩炒微黃。各七錢半)
上件㕮咀。每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寬熱飲,主伏熱在裡,風壅滿,氣促昏悶,或脾胃停滯日久,飲食減少,面黃脈實,發熱無時,並宜服之。
枳殼(去穰,一兩,銼片,巴豆十五粒,作二片,去殼膜心,同炒枳,殼見微黃色,去巴豆),大黃(一兩),粉草(七錢半),玄明粉(二錢半)
上,前三味銼焙為末,臨入玄明粉,乳缽內同前藥末杵勻。無時,調服半錢至一錢,兒小者抄一字,並用姜蜜湯或薄荷湯。
三黃丸,治三焦積熱,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心膈煩躁,不美飲食,大小便秘澀,五臟實熱,或下鮮血,瘡癤熱證。
黃連,黃芩,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滾湯下。量大小加減服。
白話文:
裡熱
四順清涼飲,治療小孩血脈壅塞,臟腑積熱,臉頰發紅口渴,手心腳心煩熱,睡不安穩,四肢抽搐,以及因為餵奶時間不規律、穿衣冷熱不適當,導致小孩氣血不順,腸胃失調,大便小便不暢,快要發作驚癇,或是風熱形成的結核,頭臉長瘡,眼睛紅腫喉嚨痛,麻疹等病後餘毒。一切因壅塞引起的熱證,腹瀉不止,可加入木香、煨過的大黃。
藥材組成:赤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切碎。三歲小孩用二錢,加水六分,薄荷葉兩片,煎煮到沸騰八九次,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服用。小便不通暢,可加入燈心草和木通。
大黃朴硝湯,治療小孩因驚嚇發熱引起的抽搐,口吐涎沫,大小便不通暢。
藥材組成:蒸過的大黃、生甘草、朴硝各一兩。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加半杯水,少許蜂蜜,煎煮到剩三分,不拘時間服用。
柴胡飲子,治療傷寒五六天,發高燒、時冷時熱,大便不通暢,哺乳期的婦女也可多服。
藥材組成:柴胡、人參、芍藥、當歸、黃芩、大黃、炙甘草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切碎。根據患者體型大小調整用量,用薑煎煮。
五和湯,主要用於宣洩疏通臟腑積熱,調和氣血。
藥材組成:酒洗過的當歸、去皮的赤茯苓各半兩,炙甘草、大黃、水浸泡過的枳殼(去除內瓤,切片,用麥麩炒至微黃)各七錢半。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加一杯水,煎煮到剩七分,不拘時間溫服。
寬熱飲,主要治療伏藏在體內的熱邪,風邪壅塞導致胸悶氣短,昏昏沉沉,或是脾胃積滯時間過長,食慾不振,面色發黃,脈象有力,發燒時間不定,都適合服用。
藥材組成:去瓤的枳殼一兩(切片,與十五粒巴豆一同炒,巴豆去殼膜及內心,與枳殼一同炒至微黃色,去除巴豆),大黃一兩,粉甘草七錢半,玄明粉二錢半。
用法:前三味藥材切碎烘乾磨成粉,臨服用時加入玄明粉,在乳缽內與其他藥粉一同搗勻。不拘時間,服用半錢到一錢,小孩用藥減半,用薑蜜湯或薄荷湯送服。
三黃丸,治療三焦積熱,眼睛紅腫,頭頸腫痛,口舌生瘡,心胸煩躁,食慾不佳,大小便不暢,五臟積熱,或大便出血,疔瘡腫毒等熱性病症。
藥材組成:黃連、黃芩、煨過的大黃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根據患者體型大小調整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