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三·心臟部一 (7)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7)

1. 表裡俱熱

七寶散,治小兒溫壯伏熱,傷寒煩躁,面赤氣喘,夜熱曉涼。此藥涼心臟,消風熱。

白話文:

「七寶散」:用於治療兒童溫壯伏熱、傷寒煩躁、面赤氣喘、夜間發熱、早晨涼爽的病症。此藥具有清涼心臟、消除風熱的作用。

大黃(蒸),赤芍藥,甘草(炙),川當歸(各二錢半),麻黃白朮荊芥穗(各二錢)

白話文:

大黃(蒸熟),赤芍藥,甘草(烤過的),川當歸(各二錢半),麻黃,白朮,荊芥穗(各二錢)

上為末。一歲一錢,水半盞,蔥白一寸,薄荷一葉,煎至三分,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末。一歲小孩服用一錢,加半杯水,一寸蔥白,一片薄荷葉,煎煮至三分之一,不拘時溫服即可。

雙解飲子(即通聖散六一散,方見傷寒太陽病發熱條。)

白話文:

雙解飲子(即通聖散合六一散,方見傷寒太陽病發熱條。)

雙解飲子:通聖散與六一散的合方,具備二方清熱解毒、通腑泄下等功效。

白虎湯,治傷寒或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汗出惡風寒,身熱而渴。

白話文:

白虎湯,治療傷寒或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邪毒仍然存在時,體內有熱並且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頭乾燥而煩燥,想喝好幾升水的人,適合服用。又治療夏季中暑、汗出惡風寒、身熱口渴。

知母(三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八兩,另研),糯米(三合)

白話文:

  • 知母(180公克)

  • 甘草(60公克,炙烤過)

  • 石膏(480公克,另研成粉末)

  • 糯米(180公克)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至米熟為度。

2. 半表半裡熱

小柴胡湯,治傷寒溫熱,身熱惡風,頭痛項強,四肢煩疼,往來寒熱,脅痛耳聾,嘔噦痰實,中暑、瘧疾,並服之。(方見傷寒少陽病。)

白話文:

小柴胡湯可以治療傷寒、溫熱疾患。症狀包括發熱惡風、頭痛、頸部僵硬、四肢痠痛、寒熱交替、脅部疼痛、耳聾、嘔吐、痰多、中暑、瘧疾等。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些疾病。

愚按:前方,若肝膽經風熱,肝火瘰癧,寒熱往來,日晡發熱潮熱不欲飲食。

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或脅痛胠滿,小便不利。或泄瀉吐酸苦水。或肢體搐動,唇目抽掣。及乳母有前證,致兒為患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或者發怒後出現口苦、耳聾和咳嗽。或者出現脅部疼痛和腹部腫滿,小便不利。或者出現腹瀉和嘔吐酸苦水。或者出現肢體抽搐、嘴脣和眼睛抽動。以及乳母有上述症狀,導致嬰兒患病,適宜服用此藥。

3. 餘熱

餘熱者,謂寒邪未盡傳經之遺熱也。仁齋曰:傷寒汗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法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宜以參苓白朮散主之。〔曾〕有小兒熱證用表裡藥後,其熱俱退,既退,復熱者何也。

白話文:

餘熱是指寒邪沒有完全排除經絡的殘餘熱症。明朝醫家張景嶽說:傷寒發汗後,熱又來,是表裡俱虛,元氣被損,正氣不能固攝陽氣,陽氣浮越於外,這時不能再用涼藥,因為熱退則寒起,古人告誡我們這樣做,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調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回體內,這樣餘熱自然停止,可以用人參、茯苓、白朮散為主藥。曾氏曾經治療過一個小兒熱證,用表裡藥後,熱都退了,但退後,熱又發作,這是為什麼呢?

療病至此,難以概舉,或再解表攻裡,或施涼劑,熱見愈甚,以陰陽辨之,何者為是,推其原乃表裡俱虛而陽浮於外,陰伏於內,所以又發熱,宜用溫平之藥和其里,則體熱自除,投錢氏白朮散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黃耆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平復。若日久汗多煩渴,食減,脈微緩,喜飲熱,可服真武湯,雖附子性溫,取其收斂陽氣,內有芍藥性寒,一寒一溫,停分得宜,用之無不驗矣。〔薛〕汗後血虛而熱益甚者,六神散加粳米。

白話文:

治療到這個地步,很難一一舉例說明,或者再解表攻裡,或者施以涼劑,反而見到熱症越來越重,用陰陽來辨別,哪個纔是正確的呢?推究其源頭,是表裡俱虛而陽浮於外,陰伏於內,所以又發熱,適合用溫平的藥物來調和裡氣,那麼身體的熱症就會自然消除了。服用錢氏的白朮散去掉木香,加入扁豆,水煎服,以及黃耆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就能康復。如果汗出多、煩渴、飲食減少、脈搏微弱而緩慢、喜歡喝熱飲的情況持續了很長時間,可以服用真武湯,雖然附子性質溫熱,但用它來收斂陽氣,裡面又有芍藥性質寒冷,一寒一溫,配合得宜,用它沒有不應驗的。〔薛氏說〕汗出後血虛而熱症更加嚴重的,六神散中加入粳米。

汗後氣虛而惡寒發熱者,補中益氣湯。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用四物湯加參耆。汗後陽虛,陰無所附而熱者,用四君湯加芎歸。

白話文:

  1. 出汗後氣虛,怕冷發熱的,用補中益氣湯。

  2. 出汗後陰虛,陽氣失去附著而發熱的,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和黃耆。

  3. 出汗後陽虛,陰氣失去附著而發熱的,用四君湯加上川芎和當歸。

實脾散,治小兒餘熱不除。

白話文:

川芎:川芎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月經不調、關節疼痛等症狀。

茯苓:茯苓是一種中草藥,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脾虛腹瀉等症狀。

甘草:甘草是一種中草藥,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氣喘、咽喉疼痛等症狀。

白朮:白朮是一種中草藥,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腹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銼散。用水煎,食遠服。

苓白朮散,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中滿痞,噫嘔吐逆,此藥不寒不熱,性味和平,常服,調脾悅色,順正去邪。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中滿痞悶、噫嘔吐逆等證。此藥性味平和,不寒不熱,常服可調養脾胃,改善面色,順氣去邪。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粉草,白朮,白扁豆(如前制),山藥(去黑皮),縮砂仁薏苡仁桔梗(銼、炒。各一兩),蓮子肉(去心)

白話文:

人參(除去蘆頭),白茯苓(除去外皮),粉草,白朮,白扁豆(如前述方法炮製),山藥(除去黑皮),縮砂仁,薏苡仁,桔梗(切成小段,炒至表面略帶微黃。各一兩),蓮子肉(除去蓮子心)。

上,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棗湯、空心調服,或溫米湯亦可。

白話文:

用銼刀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用棗湯或溫米湯空腹服用。

安神散,治吐瀉諸病後心虛煩悶,觸物易驚,氣鬱生涎,涎與氣搏,睡不得寧,預防變生他證。

人參,白茯苓,半夏(制),甘草(炙),陳皮(去白),枳實(制。各五錢)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半夏(加工過的半夏)、甘草(炙烤過的甘草)、陳皮(去除白色部分)、枳實(加工過的枳實,各五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竹茹小團,煎七分,無時溫服。

有微熱渴,入麥門冬去心同煎。

《簡易》凝神散,治小兒經汗下熱去復作,收斂胃氣,清涼肌表,神效。

白話文:

《簡易》凝神散,用於治療小兒在出汗退熱後,熱度又復發的症狀,可以收斂胃氣,清涼肌表,效果顯著。

人參,白朮,白茯苓,山藥(炒。各一兩),扁豆,粳米,知母生地黃,甘草(各半兩),淡竹葉地骨皮,麥門冬(各一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山藥(炒製過。各一兩),扁豆、粳米、知母、生地黃、甘草(各半兩),淡竹葉、地骨皮、麥門冬(各一分)。

細末。每二錢,水小盞,姜二片,棗一枚煎,無時。

錢氏白朮散(見渴),黃耆六一湯(見自汗),真武湯(見自汗),神散(見夜啼)

白話文:

  • 錢氏白朮散:(用於治療)口渴,服用後感覺好轉。

  • 黃耆六一湯:(用於治療)自汗,服用後感覺好轉。

  • 真武湯:(用於治療)自汗,服用後感覺好轉。

  • 六神散:(用於治療)夜啼,服用後感覺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