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5)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5)

1. 水腫

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屬陽水;遍身腫,不渴,大便溏泄,小便清利,此屬陰水;陽水兼陽證者,脈必浮數,陰水兼陰證者,脈必沉遲,氣若陷下,宜用二陳加升提之藥,如腹脹,少加木香調之。若朝寬暮急屬陰虛,朝用四物湯加參朮,夕用加減腎氣丸。

朝急暮寬屬陽虛,朝用六君子湯,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暮皆急陰陽俱虛也,用八珍湯主之。真陽虛者朝用八味地黃丸,夕用補中益氣湯。若肚腹痞滿,肢體腫脹,手足並冷,飲食難化,或大便泄瀉,呼吸氣冷者,此真陽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而水泛行也,急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治,惟調補脾土,多有生者。

《金匱》加減腎氣丸

熟地黃(八兩),乾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白茯苓,牡丹皮(各三兩),肉桂,附子(炮),車前子(炒),牛膝(酒微炒。各一兩)

上,各另為末,米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丹〕白文舉兒五歲,身面皆腫,尿多。

山梔(炒),桑皮(炒。各一錢),黃芩(二錢半),白朮,蘇梗(各一錢半)

上㕮咀。作三帖,水一盞半,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湯〕,退腫散氣方

赤小豆,陳皮,蘿蔔子,甘草(炙。各半兩),木香(炮,七分)

上為粗末。薑棗煎服,大小加減。

又方

白朮(炒),木香(炮),甘草(炙),茴香(炒),青皮(各半兩,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

上為末。米飲調下。

又方

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蘿蔔子,去訶子,為末,大小加減,米飲調下。

白話文:

如果全身都腫,而且覺得口渴煩躁,小便顏色紅黃且排尿不暢,大便乾燥便秘,這屬於陽水;如果全身都腫,但不覺得口渴,大便稀溏腹瀉,小便清澈且排尿順暢,這屬於陰水。陽水通常伴隨陽證,脈象會是浮而快的,陰水通常伴隨陰證,脈象會是沉而慢的。如果氣虛下陷,應該用二陳湯加上升提藥物來治療;如果腹脹,可以稍微加入木香來調和。

如果早上腫脹較輕,晚上腫脹加重,這屬於陰虛,早上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和白朮來治療,晚上則用加減腎氣丸。如果早上腫脹加重,晚上腫脹減輕,這屬於陽虛,早上可以用六君子湯,晚上用加減腎氣丸。如果早晚腫脹都加重,那就是陰陽兩虛,可以用八珍湯來治療。如果屬於真正的陽虛,早上用八味地黃丸,晚上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腹部脹滿,四肢腫脹,手腳冰冷,消化不良,或者大便腹瀉,呼吸時感到氣冷,這表示真正的陽氣衰敗,是脾、肺、腎的虛寒導致無法正常運作,使水液氾濫,應該立即服用加減腎氣丸,否則可能會很危險,只有調理脾胃才能有機會好轉。

《金匱》加減腎氣丸

熟地黃(240克),乾山藥、山茱萸(各120克),澤瀉、白茯苓、牡丹皮(各90克),肉桂、炮附子、炒車前子、酒微炒牛膝(各30克)

將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空腹、飯前用白開水送服。

案例:

白文舉的兒子五歲,全身水腫,而且排尿很多。

用:炒山梔子、炒桑白皮(各3克),黃芩(7.5克),白朮、蘇梗(各4.5克)

將以上藥材稍微切碎,分成三帖,用水360毫升,煎到剩一半,飯前溫服。

退腫散氣方(湯劑)

赤小豆、陳皮、蘿蔔子、炙甘草(各15克),炮木香(2.1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粉。用生薑、紅棗煎煮服用,用量可根據情況增減。

另一方

炒白朮、炮木香、炙甘草、炒茴香、青皮(各15克,巴豆30粒,去掉薄膜,與青皮一起炒過後,將巴豆去除不用)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

另一方

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掉丁香,加入蘿蔔子,去掉訶子,磨成粉末,用量可根據情況增減,用米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