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4)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4)

1. 水腫

盈虧自然而平,怯弱自然而正,陰陽調均,氣脈充實,何病之有。

分氣飲子,調理小兒腫脹作喘,氣短促急,坐臥不任,四體浮腫,飲食嘔逆,神困喜睡。

五味子,桔梗,白茯苓,甘草(炙),陳橘皮,桑白皮,草果(去殼),大腹皮,白朮,枳殼(去穰、切,炒),川當歸,紫蘇,蘇子,半夏曲

上,等分,㕮咀。每服二大錢匕,水一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半個,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兼八味理中丸煎服。以上,宜用救生丹通利。

議曰:清濁無混,邪正不幹,上焦得之清涼,下部受之溫暖,氣滯則少升降,血虛則多流注,雖是乳子,呼吸一息,其脈之至,徐徐應指,不違其數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隨小大受之短淺而已,若也留滯,其脈遲數,即太過不及而病生焉。善療治者,鬱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調理之法,先宜順氣,大抵嬰孩氣順即易治,此方分氣,與分水穀之分者不同,明者察之。

大效神功救生丹,治小兒氣虛喘息,四肢浮腫,肚腹脹急,沖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秘,皆由久停虛積,榮衛不順,宜用推去其惡毒之氣。

雄黃(另研),硃砂(各一分),巴豆(二十一粒,去殼),乾薑(二錢)

上件,用米醋一盞,以巴、姜就煮令乾,去姜不用,將巴出油,和雄、朱研勻,雪糕搜丸,如麻子大。每一歲三丸,並用酒浸赤芍藥,以少許送下。

薛氏治法,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胕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

丹溪云: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氾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喘咳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

古方有十種論證,又有濕氣、毒氣、傷寒後、瀉痢後、氣血虛者之五種,及疳氣、症積、鎖肚、胸膈作膨、蛔、氣虛、冷積者之七脹,亦當詳之。其受濕氣者,由脾胃之氣敦阜,四肢頭面皆腫也。食毒者,脾傷積毒,停留於胃也。傷寒下早者,邪氣乘虛而入也。瀉痢後者,脾氣虛也。

皆宜先調胃氣,吹可治腫。其患七脹,皆由血氣不足,臟腑怯弱,表裡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亦當先調榮衛,分別陰陽,治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凡有熱者,水氣在表也,可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裡也,宜下之。腰以上腫,宜利小便,腰以下腫,宜發汗,此仲景之法也。

白話文:

身體的盈虧是自然平衡的,虛弱的身體自然會恢復正常,陰陽調和,氣血充足,那就不會有什麼疾病。

分氣飲子,可以調理小孩子因為腫脹而導致的喘氣,呼吸短促急迫,坐立不安,全身浮腫,吃東西會嘔吐,精神困頓只想睡覺的症狀。

藥材包含:五味子、桔梗、白茯苓、炙甘草、陳皮、桑白皮、草果(去殼)、大腹皮、白朮、枳殼(去瓤切片炒過)、當歸、紫蘇、蘇子、半夏曲。

將以上藥材等份混合,稍微搗碎。每次服用兩大錢匕的藥粉,加一小杯水,兩小片生薑,半顆紅棗,一起煎到剩半杯,去除藥渣後飲用,不拘時間。也可以同時服用八味理中丸煎劑。另外,可以搭配服用救生丹來幫助通利。

總的來說,身體清濁要分明,邪氣正氣不互相干擾。上焦(心肺)得到清涼,下焦(肝腎)得到溫暖,如果氣機不順暢,就會影響升降;如果血虛,就會導致血氣流動不暢。即使是哺乳期的嬰兒,呼吸之間,脈搏的跳動也是有規律的,如同大人一樣,只是因為身體大小而有所差異。如果脈搏跳動遲緩或快速,就是太過或不及,就會生病。善於治療的人,對於氣機鬱結,要疏導;氣機上逆,要使其順暢;停滯不前,要使其通利;氣機阻滯,要使其下降。調理的方法,首先要順氣,通常來說,嬰兒的氣機順暢就容易治療。這個方劑的分氣作用,與分水穀的意義不同,明白的人自然會理解。

大效神功救生丹,可以用來治療小兒氣虛喘息,四肢浮腫,肚子脹滿,胸脅脹痛,時冷時熱,或者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氣虛久積,導致身體的榮衛不順暢,適合用來驅除身體內的邪毒之氣。

藥材包含:雄黃(另外研磨)、朱砂(各一份)、巴豆(二十一粒,去殼)、乾薑(二錢)。

將以上藥材,用一小杯米醋,把巴豆和乾薑放入煮到乾,去掉乾薑不用,將巴豆的油脂取出,和雄黃、朱砂研磨均勻,用雪糕或米糕搓成丸子,像麻子那麼大。每歲服用三丸,用酒浸泡過的赤芍藥少許送服。

薛氏的治法認為,《黃帝內經》說:至陰指的是腎水,少陰指的是冬季的脈象,它們的根本在腎,末端在肺,都是積水導致的。又說:腎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水就會聚集並跟隨同類,上下溢出到皮膚,所以出現浮腫腹大,上部出現喘氣無法躺臥,這是標本都發生了疾病。

丹溪認為,是因為腎虛不能運化水液,脾虛不能控制水液,脾胃相合,而胃又是水穀之海,因為虛弱而不能傳化,導致腎水氾濫,反而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液滲入皮膚,注入肌肉,就產生了腫脹。這種情況,會表現為眼皮上下輕微浮腫,肢體沉重,喘咳心悸,大腿根部冰冷,小便澀黃,皮膚薄而光亮,手按下去會凹陷,抬手很快就恢復原狀。

古方有十種關於水腫的論證,還有濕氣、毒氣、傷寒後、腹瀉後、氣血虛五種原因,以及疳氣、症積、鎖肚、胸膈膨脹、蛔蟲、氣虛、冷積七種腹脹的原因,這些都需要詳細了解。其中,受到濕氣影響的,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強盛,導致四肢頭面都腫脹。食物中毒的,是脾受到損傷,毒素積聚在胃裡。傷寒早期就用瀉藥的,是邪氣趁虛而入。腹瀉後的,是脾氣虛弱。

這些情況都適合先調理胃氣,吹氣可以治療腫脹。患有七種腹脹的,都是由於氣血不足,臟腑虛弱,表裡都虛,邪氣和正氣互相干擾,導致四肢浮腫,腹脹如鼓,也應先調理營衛,分清陰陽。治療方法應該是補中益氣、祛濕、利小便。凡是有發熱的,是水氣在表,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沒有發熱的,是水氣在裡,應該用攻下的方法。腰以上的腫脹,適合利小便,腰以下的腫脹,適合發汗,這是張仲景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