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3)
集之七·脾臟部(上) (3)
1. 水腫
浚川丸,治水腫及單腹滿脹,氣促食減,遍身面浮。
大戟,芫花(醋炒),沉香,檀香,南木香,檳榔,蓬莪朮,大腹皮(洗,焙乾),桑白皮(銼炒。各半兩),黑白牽牛(曬研、取生末,一兩),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三十五粒)
上,除牽牛末、巴豆外,前丸味內有沉香、檀香、木香、檳榔不過火,餘五味焙乾,同沉香等為末,就加牽牛末和勻,巴豆碎切,在乳缽內極細杵,入前藥末同再杵勻,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七丸,濃煎蔥湯候溫,五更初空心下。
去水未盡,停一日,減用十三丸,次減作九丸,再減至七丸,湯使下法如前。證退即止,仍投南星腹皮散。如單腹腫甚,能飲食氣壯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仍忌有甘草藥餌,相反。
演山翁治法,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食毒氣腫(腹肚腎蠱脹急),傷寒虛氣入腹腫,瀉痢虛氣入腹腫,此四種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虛得之。受濕,謂脾胃受濕冷,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由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
瀉痢之久,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先服四味理中,無減半乾姜,加白朮、桑白皮同煎。傷寒虛腫,加枳實。作喘,加淡豆豉。瀉痢虛腫,服正氣調胃。胃氣既壯,以救生丹利之,其腫即退。再調補臟腑,用觀音散,即平復矣。
氣虛腫(亦名氣蠱)、血虛腫(亦名血蠱)、榮衛俱虛腫(亦名氣血蠱),小兒所患,腫脹一門最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腫脹之作,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裡俱虛,邪正相亂,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滿,多由食毒得之,飲食得之,症傷得之,飢飽得之,積久不化,故成斯病。
病由虛得,或則妄亂通下,因虛致虛,根不得去,疾加已盛,是謂壞證危候,智者怯而為辭,庸者暴以攻擊,二醫不同,誠屬難治。智者商之,良者審之,疑者塌之(疑其病盛不可利只與塌其氣),明者調之(正榮衛也),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飲子以散其滯,斯病去矣。
榮衛飲子,調補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腫以至喘急者,並宜服之。
川當歸,熟乾地黃(淨洗),人參,白茯苓,川芎,白朮,甘草(炙),白芍藥,枳殼(炒、別制),黃耆(蜜炙),陳皮
上件等分,㕮咀。每服二錢匕,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
議曰:榮者,血溫流行於脈,衛者,氣順調和於絡,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安,循環無止,自幼至長,不離呼吸,無少滯礙,其脈方調,其氣乃順。呼吸之間,脈不應息,氣有違滯,流注經絡,隱伏臟腑,百病皆由茲始,此方最良,雖兒幼小,並可與服,以壯其根,使血榮氣衛,順且和矣,腑寒臟虛,溫且壯矣,
白話文:
水腫
浚川丸,用於治療水腫以及單純腹部脹滿,呼吸急促,食慾下降,全身和臉部浮腫的症狀。
藥材組成:
大戟、芫花(醋炒)、沉香、檀香、南木香、檳榔、蓬莪朮、大腹皮(洗淨、烘乾)、桑白皮(切碎炒過),各半兩。黑白牽牛(曬乾研磨,取生末),一兩。巴豆(去除外殼、薄膜和中心,保留油脂),三十五粒。
製作方法:
除了牽牛末和巴豆外,其他藥材中,沉香、檀香、木香、檳榔四味藥不要過火,其餘五味藥烘乾後,與沉香等一同磨成粉末,然後加入牽牛末混合均勻。巴豆搗碎切細,在乳缽中極細地研磨,再與之前的藥粉混合研磨均勻。用水煮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十七丸,用濃煎蔥湯溫服,在清晨五更空腹時服用。
如果水腫沒有完全消退,可以暫停一天,然後減少用量至十三丸,接著再減至九丸,最後減至七丸,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當症狀消失後停止服用,改為服用南星腹皮散。如果單純腹部腫脹嚴重,但能進食且氣力強壯者,可加入甘遂末一同製丸服用,效果更佳。切記忌用含有甘草的藥物,因為兩者會產生相反的作用。
演山翁的治療方法認為,濕腫(手腳臉部虛浮腫脹)、食毒氣腫(腹部腎臟脹痛)、傷寒引起的虛氣入腹腫、瀉痢引起的虛氣入腹腫,這四種病症的病因雖然不同,但都是因為虛弱所致。濕腫是因脾胃受寒濕,長期無法消化,氣機浮散,導致四肢和頭面腫脹。食毒氣腫是因脾胃受寒積損,毒氣停留在胃部,導致虛邪入腹而腫脹。傷寒是因過早使用瀉藥,導致身體虛弱,邪氣入腹而腫脹。
長期瀉痢會使脾氣虛弱,也因此導致腫脹。以上情況應先調理脾胃之氣,補養臟腑,使其充實,才能消除腫脹。可先服用四味理中湯,不用減半乾薑,加入白朮、桑白皮一同煎煮。傷寒引起的虛腫,可加入枳實;若有喘氣,可加入淡豆豉。瀉痢引起的虛腫,可服用正氣調胃湯。當胃氣恢復強壯後,再用救生丹來利尿消腫,腫脹就會消退。之後再調理補養臟腑,服用觀音散,就能恢復健康。
氣虛腫(也叫氣蠱)、血虛腫(也叫血蠱)、榮衛俱虛腫(也叫氣血蠱),是小兒常見的腫脹疾病,非常重要且緊急。前人對此研究較少,但腫脹的產生,都是由於榮衛不順暢,臟腑虛弱,導致三焦壅滯,氣血運行不暢,表裡都虛,邪正混亂,所以才導致患病。四大浮腫,腹部膨脹,多因食毒引起,或是飲食失調、外傷、飢飽無度、積久不化,而形成此病。
病由虛弱引起,若誤用攻下之法,反而會因虛致虛,無法去除病根,使病情加重,這是危險的壞證。明智的醫生會小心處理,庸醫則會盲目進攻。兩種醫生處理方法不同,的確難以治療。明智的醫生會商量,善良的醫生會仔細診察,對病情不明確的醫生會先安撫病人(因病重而無法利尿,只能先安撫其氣),明理的醫生會調理(正榮衛),先調理榮衛使其順暢,再服用分氣飲子以散其滯,這樣病就會痊癒。
榮衛飲子,用於調理和補養嬰兒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導致四肢、頭面、手足都浮腫甚至喘急的症狀。
藥材組成:
川當歸、熟乾地黃(洗淨)、人參、白茯苓、川芎、白朮、甘草(炙)、白芍藥、枳殼(炒過、另製)、黃耆(蜜炙)、陳皮,各等份。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每次取二錢匕,用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渣後隨時服用,不拘時間。
總結:
榮,是指血液溫潤,在脈管中運行;衛,是指氣機順暢,在脈絡中調和。所以榮行於脈中,衛行於脈外,陰陽相互協調,循環不止。從幼年到成年,呼吸之間,沒有絲毫阻礙,脈氣才能調和順暢。如果呼吸之間,脈搏不能應和,氣機有阻礙,就會流注於經絡,隱伏於臟腑,各種疾病都會由此產生。這個方子非常有效,即使是幼小的嬰兒也可以服用,以強壯其根本,使血氣榮衛順暢調和,使虛寒的臟腑溫暖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