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9)
集之三·心臟部一 (9)
1. 自汗
上,除黃瓜外同為細末,將黃瓜割其頂,填入諸藥至滿,卻蓋口,用杖子插定,火內煨熟,將黃瓜及藥同用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後冷漿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及十丸。
胃怯汗,上至頂,下至臍,此胃虛,當補胃,益黃散主之。
〔錢〕六陽虛汗,上至頂,不過胸也,不須治之。喜汗,厚衣臥而額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止汗散,用故蒲扇灰研細,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無時。
薛氏方,十全大補湯,治諸虛不足,自汗不食,時發潮熱等證。
白茯苓,人參,當歸,白朮,黃耆(炒),川芎,肉桂,白芍藥(炒),熟地黃,甘草(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錢,加薑棗,水煎服。
八珍湯(前方去肉桂、黃耆,治驗見各門)
人參養榮湯,治病後時自汗,或發潮熱,口乾食少,心虛驚悸,咳而下利。(前方去川芎,加陳皮、五味子、遠志。)
升陽益胃湯(痢),加減八味丸(虛羸),清燥湯,清暑益氣湯(並注夏),惺惺散(痘),歸脾湯(驚悸),小柴胡湯(發熱),加味逍遙散(女科發熱),龍膽瀉肝湯(雜前陰諸疾),人參理中湯(瀉),茯苓補心湯(喑),茵陳五苓散(黃疸)
曾氏方
全蠍觀音散(吐瀉),沉香飲(吐瀉),益黃散(脾),參苓白朮散(吐瀉),理中湯(吐瀉),補肺散(咳嗽),藿香飲(脾弱),金液丹,固真湯(並慢驚),百解散,五苓散(並急驚)
團參湯,治小兒虛汗,或心血液盛,亦發為汗,此藥收斂心氣。
新羅人參,川當歸(各三錢)
上銼細,用雄豬心一個,切三片,每服二錢,豬心一片,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前,兩次服。
牡蠣散,治血虎自汗,或病後暴虛,津液不固自汗。
牡蠣(煅),黃耆,生地黃(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或加浮麥煎。
撲汗方
黃連,牡蠣粉,貝母(各半兩)
上,用米粉一升,敷之。
血餘散,治汗不止。
用男子亂髮一握,煅,存性,為細末,以絹袋盛置,干撲之。
白話文:
自汗
將除了黃瓜以外的藥材都磨成細末,把黃瓜頂部切開,將藥末填入黃瓜至滿,再把切下的頂部蓋回去,用小棍子插住固定,放在火裡煨熟。將黃瓜和藥材一起搗成泥,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到三丸,飯後用冷開水或新打的水送服;體型較大的可服五到七丸,但不要超過十丸。
如果汗從頭頂到肚臍都出,是胃氣虛弱,應該補養胃氣,可以用益黃散來治療。
有人說六陽虛弱引起的出汗,只會到頭頂,不會超過胸部,這種情況不需要治療。如果喜歡出汗,穿厚衣服睡覺時額頭會出汗,可以用止汗散來治療。
止汗散的配方是:用舊蒲扇的灰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調服,沒有時間限制。
薛氏開的藥方:十全大補湯,可以用來治療各種虛弱不足引起的自汗、不想吃飯、時常發熱等症狀。
藥材包括:白茯苓、人參、當歸、白朮、黃耆(炒過)、川芎、肉桂、白芍藥(炒過)、熟地黃、甘草(炒過),每種藥材的用量相同。
服用方法是:每次服用三到五錢,加入薑和紅棗,用水煎服。
八珍湯:是十全大補湯去掉肉桂和黃耆,藥效在各個門類都有記載。
人參養榮湯:可以治療病後經常自汗,或發熱、口渴、食慾不佳、心慌、咳嗽、腹瀉等症狀。(配方是去掉川芎,加入陳皮、五味子和遠志)。
其他的藥方還有:升陽益胃湯(治療腹瀉)、加減八味丸(治療虛弱)、清燥湯、清暑益氣湯(夏天使用)、惺惺散(治療痘瘡)、歸脾湯(治療驚悸)、小柴胡湯(治療發熱)、加味逍遙散(治療婦科發熱)、龍膽瀉肝湯(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人參理中湯(治療腹瀉)、茯苓補心湯(治療聲音嘶啞)、茵陳五苓散(治療黃疸)。
曾氏的藥方包括:全蠍觀音散(治療嘔吐腹瀉)、沉香飲(治療嘔吐腹瀉)、益黃散(健脾)、參苓白朮散(治療嘔吐腹瀉)、理中湯(治療嘔吐腹瀉)、補肺散(治療咳嗽)、藿香飲(健脾虛弱)、金液丹、固真湯(治療慢驚風)、百解散、五苓散(治療急驚風)。
團參湯:可以治療小兒虛汗,或是心血過盛引起的出汗,這藥可以收斂心氣。
配方是:新羅人參和川當歸,各三錢。
用法是:將藥材切碎,用豬心一個切成三片,每次服用時,用藥材二錢加豬心一片,用一碗半井水煎至剩下一碗,飯前分兩次服用。
牡蠣散:可以治療血虛引起的自汗,或病後身體虛弱、體液不固導致的自汗。
配方是:煅燒過的牡蠣、黃耆和生地黃,每種藥材的用量相同。
用法是:將藥材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或是加入浮麥一起煎服。
撲汗方:
配方是:黃連、牡蠣粉、貝母,各半兩。
用法是:用一升米粉混合後撲在身上。
血餘散:可以治療汗流不止。
用法是:用男子的亂髮一把,燒成灰,研磨成細末,用絹布袋裝好,撲在出汗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