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一·初生門 (27)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一·初生門 (27)

1. 臍突

初生之兒有熱在胸堂,則頻頻伸引,呃呃作聲,努脹其氣,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臍突腫亦,虛大可畏,無識之夫,將謂斷臍不利而使之然者,非也。此由胎中母多驚悸,或恣食熱毒之物所致,宜對症與藥,其熱自散,其臍歸本,不必以藥敷之,恐反為害。

曾氏曰:臍突一證,又非臍風,此亦因初生洗浴,系臍不緊,穢水侵入於內,產後旬日,外臍忽光浮如吹,捻動微響,間或驚悸作啼,治用白芍藥湯加薏苡仁水煎,空心溫服,次以外消散塗貼,自然平復。

白芍藥湯(見疝)

外消散,治嬰孩初生旬日外臍突,或痛或不痛,痛則啼聲不已。及療小兒因感濕熱搏,致陰器、膚囊浮腫。

大黃,牡蠣(各半兩),朴硝(二錢)

上,前二味銼焙為末,仍入朴硝,乳缽內同杵勻。抄一錢或二錢,取田螺淨洗,再以水半碗、活過一宿,去螺,用水調塗腫處,即消。其螺仍放水中,勿害之,昔賢有曰:殺生救生,去生遠矣,物命雖微,亦可戒也。治陰器、膚囊腫,車前子煎湯,候冷,調敷。

二豆散,治嬰孩小兒臍突腫。

赤小豆(不去皮),豆豉,天南星(去皮臍),白蘞(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半錢,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傍,一日一次,二日二次,若得小腑下白,即安。

白話文:

剛出生的嬰兒,如果胸腔有熱,就會頻繁地伸懶腰、發出「呃呃」的聲音,並使勁憋氣,將氣往身體深處壓,所以肚臍也會腫大,看起來很可怕。那些沒有知識的人,會認為是剪臍帶沒處理好才這樣,這是不對的。這種情況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常受驚嚇,或是吃太多燥熱的食物所導致。應該針對病症用藥治療,熱自然會散去,肚臍也會恢復原狀,不必塗藥,以免反而造成傷害。

曾氏說:肚臍突出這種症狀,並不是臍風。這也是因為嬰兒剛出生時洗澡,臍帶綁得不緊,髒水跑進去,產後十天左右,肚臍外表突然變得光滑像吹起來一樣,用手捻會有輕微的聲音。有時會驚嚇啼哭。治療用白芍藥湯加薏苡仁煎水,空腹溫服。之後再用外消散塗抹,自然會好。

白芍藥湯(藥方內容請參考疝氣的相關記載)

外消散,治療嬰兒出生十天左右肚臍突出,有時痛有時不痛,痛的時候會哭鬧不停。也能治療小孩因濕熱導致陰部、陰囊腫脹。

藥方:大黃、牡蠣(各半兩),朴硝(二錢)

用法:前兩味藥磨成粉,加入朴硝,一起在乳缽中搗勻。取一錢或二錢,用乾淨的田螺,用水浸泡過夜,去除田螺,用浸泡過田螺的水調藥塗在腫脹的地方,就會消腫。田螺仍要放回水中,不要殺死牠。以前的賢人說過:殺生救生,離真正的救生之道就遠了,生命即使再小,也應該戒殺。治療陰部、陰囊腫脹,用車前子煎水,放涼後,調藥敷用。

二豆散,治療嬰兒、小孩肚臍腫大。

藥方:赤小豆(不去皮)、豆豉、天南星(去皮臍)、白蘞(各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取半錢,用芭蕉自然流出的汁調勻,敷在肚臍周圍,一天一次,兩天兩次,如果小便排出白色物質,就表示快好了。

2. 胎驚

小兒壯熱吐哯,心神不寧,手足抽掣,身體強直,眼目反張,是胎驚風證。胎驚者,以妊婦調攝乖常,飲酒嗜欲,忿怒驚撲,母有所觸,胎必感之,或外挾風邪,有傷於胎,故子乘母氣,生下即病也。

其候,月內壯熱,翻眼握拳,噤口咬牙,身腰強直,涎潮嘔吐,搐掣驚啼,腮縮囟開,或頰赤,或面青眼合,(凡胎風眼合,不可誤作慢脾,妄用溫藥)其有搭眼噤口之類,亦此一種之所發也。視其眉間氣色,赤而鮮碧者可治,若黯青黑者不治,虎口指紋曲入里者可治,反出外者不治。

先宜解散風邪利驚,化痰調氣,及貼囟法,甚則以朱銀丸利之,若面青拳搐,用保命丹(通治急慢驚、)釣藤散(方見慢驚)、全蠍散(方見偏風口噤)之類,大抵小兒臟腑脆弱,不可轍用銀粉鎮墜之劑,如遇此候,急取豬乳,細研牛黃、麝香各少許,調抹入口中,仍服導赤散以瀉肝之子,即愈矣。

石壁經歌:未出胎中一月來,母驚成患子臨胎,腰直哭時先口撮,面青拳搐縮雙腮,眼閉咬牙筋脈急(受氣時,若陰氣弱,胎易驚落,肉消甚;陽氣弱,胎難驚落,手足細,肌肉瘦,皆不盡天年。若日月滿,因驚落口撮、腮臉起、鼻塞、口噤,勿作驚治,微汗,次治驚調氣,乳母服調氣藥,兒貼囟。)任喚千聲眼不開,退卻風涎為治療,涎去驚邪自不回。

(失治則目瞑,先治驚則吐瀉,秋夏必脾風,初見勿作脾風治,恐汗不出生別候,鳳髓烏犀丸,次生銀丸,並急慢驚門。)〔錢〕白日內發搐,真者、不過三兩次必死,假者,頻發不為重,真者、內生驚癇,假者、外傷風冷,蓋血氣未實,不能勝任,乃發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氣出熱,治之可發散,大青膏主之,可用塗囟法。〔田〕月里生驚,急取豬乳,細研辰砂牛黃各少許,調抹口中,神效。

乳母服防風通聖散三劑。其驚自消。〔鬥〕小兒未滿月,驚搐似中風欲死者,用辰砂以新汲水濃磨汁,塗五心上,最效。〔湯〕治胎癇驚風,皆可服全蠍頭尾全者,用生薄荷葉包,外以麻線纏,火上炙燥為末,別研生朱、麝香各少許,煎麥門冬湯調下。〔薛〕一小兒患胎驚,諸藥不應。

用紫河車研爛如泥,每用錢許,乳化服之,更以十全大補湯加釣藤鉤、漏蘆與母服,兩月餘舉發漸輕,服年餘舉發漸稀,服年餘不再發。至出痘後復發,取紫河車研爛,入糯米粉丸,小豆大,每服百丸,以乳送下,服二具,全瘥。畢姻又發,仍用前丸及十全大補湯、六味丸加當歸、黃耆、肉桂、五味子,年餘,喜其能遠帷幕,得痊。

後因勞役更作,又用前丸及十全大補等藥不應,用大劑獨參湯,服數斤,然後舉發稍緩,乃用人參二兩,附子一錢,數服頓止,仍用前藥,間用獨參湯而痊。一小兒患胎驚,用紫河車丸及十全大補湯及釣藤膏而愈。畢姻後復發,用大劑獨參湯、六味丸加五味子、黃耆、當歸,煎服半載,舉發稍輕,年餘不再發。後每勞役怒氣仍發,即用前藥,隨愈。

白話文:

小兒高燒、嘔吐、心神不寧、手腳抽動、身體僵硬、眼睛上翻,這是胎驚風的症狀。胎驚風的原因是孕婦沒有好好調養身體,喝酒、過度縱慾、發怒、受到驚嚇,母親受到任何刺激,胎兒都會有所感應,或者外感風邪,傷害到胎兒,所以孩子承受母親的氣,出生後就生病了。

這種情況的症狀是:出生一個月內高燒,眼睛上翻、握拳、緊閉嘴巴咬牙、身體腰部僵硬、流口水嘔吐、抽搐驚啼、腮部縮小、囟門打開,或臉頰發紅,或臉色發青、眼睛閉合。(凡是胎風引起的眼睛閉合,不可以誤認為是慢脾風,而亂用溫熱的藥。)那些眼皮下垂、嘴巴緊閉等情況,也是胎驚風的一種表現。觀察眉間的氣色,如果是紅色而且鮮亮有光澤,還可以治療,如果是黯淡青黑色就無法治療,虎口指紋彎入裡面的可以治療,反向彎出的無法治療。

首先應該疏散風邪,消除驚嚇,化痰調氣,還要貼囟門,嚴重的話用朱銀丸來疏通。如果臉色發青、拳頭緊握抽搐,用保命丹(可以治療急性和慢性驚風)、釣藤散(藥方見慢驚風)、全蠍散(藥方見偏風口噤)之類的藥。一般來說,小兒的臟腑脆弱,不能隨便使用銀粉等鎮靜的藥物,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趕快取豬乳,仔細研磨牛黃、麝香各少許,調和後塗在口中,然後服用導赤散來瀉肝火,病就會好了。

石壁經歌說:未出生的胎兒在一個月內,母親受到驚嚇,胎兒也會受影響,腰部僵硬哭的時候先是嘴角抽動,臉色發青拳頭緊握雙腮收縮,眼睛緊閉咬牙切齒筋脈緊張(受氣時,如果陰氣虛弱,胎兒容易受驚掉落,肌肉消瘦嚴重;如果陽氣虛弱,胎兒不容易受驚掉落,手腳細小,肌肉瘦弱,都不能活到天年。如果足月出生,因為驚嚇導致嘴角抽動、臉頰腫脹、鼻塞、嘴巴緊閉,不要當作驚嚇來治療,稍微發汗,然後治療驚嚇調氣,讓乳母服用調氣藥,嬰兒貼囟門。)任憑怎麼呼喚眼睛都不睜開,消除風痰才是治療的方法,痰液消失,驚嚇自然就會停止。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眼睛閉合,先治療驚嚇會導致嘔吐腹瀉,在秋天和夏天一定會變成脾風,剛開始看到不要當作脾風治療,以免發汗不出來,產生其他病症,鳳髓烏犀丸,然後是生銀丸,都在急慢性驚風門。)〔錢〕氏認為:白天發作抽搐,如果真的是胎驚風,發作不超過兩三次一定會死亡,如果是假性的,頻繁發作也不算嚴重,真的胎驚風是內生驚癇,假的胎驚風是外感風寒,因為血氣不足,不能承受刺激,所以會發作抽搐,想要知道是假性的,如果口中呼出的氣是熱的,治療方法是用發散的藥物,大青膏就可以治療,也可以使用塗囟門的方法。〔田〕氏認為:出生一個月內發生驚嚇,趕快取豬乳,仔細研磨辰砂、牛黃各少許,調和後塗抹在口中,效果非常好。

讓乳母服用防風通聖散三次,驚嚇自然就會消失。〔鬥〕氏認為:小兒未滿月,驚嚇抽搐像中風快要死掉一樣,用辰砂用新汲水磨成濃汁,塗抹在手心、腳心、心口,效果最好。〔湯〕氏認為:治療胎癇驚風,都可以服用完整的全蠍,用新鮮的薄荷葉包裹,外面用麻線纏起來,在火上烤乾磨成粉末,另外研磨生硃砂、麝香各少許,用麥門冬湯送服。〔薛〕氏認為:有一個小孩患上胎驚,各種藥都沒效。

用紫河車研磨成泥狀,每次用一錢左右,用乳汁調和服用,再讓母親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釣藤鉤、漏蘆,兩個多月後發作漸漸減輕,服用一年多發作次數越來越少,服用一年多後就不再發作。等到出痘疹後又復發,取紫河車研磨成泥狀,加入糯米粉做成丸子,像小豆一樣大,每次服用一百丸,用乳汁送服,服用兩劑,就痊癒了。等到結婚後又復發,仍然用之前的丸子和十全大補湯、六味丸,加上當歸、黃耆、肉桂、五味子,一年多後,病情好轉,可以離開臥室,才痊癒。

後來因為勞累又復發,又用之前的丸子和十全大補等藥,都沒效,用大劑量的獨參湯,服用好幾斤,然後發作才稍微減緩,就用人參二兩,附子一錢,服用幾次就停止了,仍然用之前的藥,間斷使用獨參湯才痊癒。另一個小孩患上胎驚,用紫河車丸和十全大補湯和釣藤膏治好了。結婚後又復發,用大劑量的獨參湯、六味丸加上五味子、黃耆、當歸,煎服半年,發作稍微減輕,一年多後不再發作。後來每次勞累、生氣仍然會發作,就用之前的藥,很快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