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四·心臟部二 (11)

回本書目錄

集之四·心臟部二 (11)

1. 動靜

凡物得其平則靜,失其平則動。經曰:陽氣者靜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夫患痘者,陰陽俱病,息欲其勻,語欲其少,寐欲其定,寤欲其寧,飢則索食,渴則少飲,觸其瘡則吟,拂其欲則鳴,此平人之候,神清氣定,謂之靜而吉也。如呻者,身有苦也。

自語者,神不清也。喘粗者,內熱也。腸鳴者,泄也。坐臥不定者,心煩也。啼叫不止者,痛也。搖頭者,風也。指欲搔者,癢也。咽物難者,咽痛也。咬牙者,心肝熱也。若悶亂躁擾,譫妄昏眩,如見鬼狀,搖頭扭項,手舞足擲,目睛上翻,寒戰咬牙,語音不出,則皆死候矣。如病向靜,忽作擾動者異也,以法求之,如瘡色變,無他候者,此戾氣所觸也。

如瘡色不變,又無他證,此必有因,但俟自定。其有目瞑息微,四肢僵直,口噤瘡壞,昏睡不醒者,此真氣將脫,魂魄欲離之兆。又不可作靜診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萬物處於平衡狀態時就會安靜,失去平衡就會產生動靜。中醫經典說:「陽氣在靜止狀態下可以滋養精神,在柔和狀態下可以滋養筋骨。」又說:「陰氣在靜止狀態下可以使精神內藏,如果躁動就會消散。」患痘症的人,是陰陽都生病了,所以要讓呼吸均勻,少說話,睡眠要安穩,清醒時要保持寧靜,肚子餓了就吃東西,口渴就少量喝水,碰到瘡會發出呻吟,不順從他的慾望就會哭鬧,這些是正常人的表現,精神清明,氣息安定,就叫做靜而吉利。如果病人呻吟,表示身體痛苦;自言自語,表示精神不清醒;呼吸粗重,表示體內有熱;肚子咕嚕叫,表示要拉肚子;坐立不安,表示心煩;不停啼哭,表示疼痛;搖頭,表示有風邪;手指想抓癢,表示發癢;吞嚥困難,表示喉嚨痛;咬牙,表示心肝有熱。如果病人出現煩悶、躁動不安、胡言亂語、昏迷、眩暈,好像看到鬼一樣,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眼睛向上翻,全身發抖咬牙,說不出話,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如果病症本來趨於安靜,忽然變得躁動,情況就不一樣了,要用方法來探求原因,如果只是瘡的顏色變化,沒有其他症狀,這就是感染了邪氣。如果瘡的顏色沒有改變,也沒有其他症狀,這一定有原因,只能等待自行穩定。如果病人出現眼睛閉著,呼吸微弱,四肢僵硬,嘴巴緊閉,瘡爛掉,昏睡不醒,這是真氣快要脫離,魂魄快要離散的徵兆,這種情況就不能當作安靜的現象來看待。

2. 形色

或云痘瘡之候,無以脈診言,形色可辨也。謂之形者,痘之形也,故尖圓堅厚,始出之形。發榮滋長,欲壯之形。飽滿充足,成漿之形。斂束完固,收靨之形。與大豆豌豆綠豆相似者,皆正形也。或平或陷,形之變也,如初出時空若蠶種之蛻,隱如蚊蚤之跡,薄如麩片,密如針頭,若熱之痱,寒之粟者,不能起發而死。黏聚模糊,肌肉虛浮,溶軟嫩薄,皮膚潰爛者,不能收靨而死。

謂之色者,痘之色也,喜鮮明而惡昏暗,喜潤澤而惡乾枯,喜蒼蠟而惡嬌嫩,紅不欲焰、焰則易破,白不欲灰、灰則難靨,由紅而白,白而黃,黃而黑者,此出形、起發、成漿、結痂之正色也。出形而帶紫,起發而灰白,此色之變。能辨痘之形色,可知死生之期。

先賢看痘有四,曰根、曰窠、曰腳、曰地,用是以驗吉凶,斷死生,不易之法也。何謂窠,中透而起頂者是也。何謂根,外圈而紅者是也。即圈之紅否,而其中之虛實,與痘毒之淺深可見矣。即窠之起否,而根之淺深,氣血之盈虧可定矣。所謂腳地,則本乎根窠之丸混,痘子之稀密也,紅暈之處謂之腳,彼此顆粒界限分明,不散不雜者,此痘腳明淨也。空隙之處便謂之地,彼此顆粒不相連綴者,此地面明淨也。

根欲其活,窠欲其起,腳欲其固,地欲其寬,四者俱順,痘雖密,無慮矣。丸者,氣之形也,氣盛則痘窠必圓滿周淨。暈者,血之形也,血盛則痘窠必光明紅活。氣虛則頂陷,氣散則塌阻,或有氣虛極而不塌陷者,乃火載之,雖見圓滿,實空殼如泡然也。血虛則暈淡,血憊則暈枯,根必散,或有血虛極面猶紅色者,乃火上浮,雖見圈暈,實枯槁而不潤澤也。痘色之明暗,繫於血氣之虛實,如色之紅者,痘初出也。

白者,毒未解也。黃者,毒將解也。干黃者,毒盡解也。灰白者,氣衰而血不附也。紫者,毒盛而血滯也。黑者,熱極而兼水化也。焦褐者,氣血枯也。紅變白,白變黃者,順而生。紅變紫,紫變黑者,逆而死。

初驗之時,以紅紙蘸清油,燃火照之,驗其生意有無,又以手揩摩面頰,如紅色隨手轉白,隨白轉紅,謂之血活,生意在矣。如揩之不白,舉之不紅,是為血枯,縱疏不治。又看目睛神光了然,口唇尖上紅活如常,無燥白之色,乃為吉證,萬元憂也。

白話文:

有人說,診斷痘瘡(天花)不能只靠把脈,觀察痘疹的形狀和顏色就能辨別。所謂「形」,指的是痘疹的形狀。剛出現時,呈現尖形、圓形、堅硬、厚實;開始發展時,會變得茂盛生長;成熟時,會飽滿充滿漿液;快痊癒時,會收斂結痂。如果痘疹形狀像大豆、豌豆、綠豆一樣,都是正常的形狀。

但如果痘疹出現或平或陷的變化,像是剛出現時空空如蠶卵的殼,或像蚊子跳蚤的痕跡,薄得像麩皮,密得像針頭,或是像發熱時起的痱子、受寒時起的雞皮疙瘩,這些都表示痘疹無法順利發展而會死亡。如果痘疹黏糊成團,模糊不清,肌肉虛腫,柔軟脆弱,皮膚潰爛,這表示痘疹無法收斂結痂而會死亡。

所謂「色」,指的是痘疹的顏色。好的痘疹應該顏色鮮明,忌諱昏暗;應該潤澤,忌諱乾枯;應該呈現帶有蠟色的蒼白,忌諱嬌嫩。紅色不宜過於鮮豔,太鮮豔容易破裂;白色不宜像灰,像灰則難以結痂。痘疹的顏色由紅轉白,由白轉黃,由黃轉黑,這是痘疹從出現、發展、成熟到結痂的正常顏色變化。但如果剛出現時帶有紫色,發展時呈現灰白色,這就是痘疹顏色發生了變化。能分辨痘疹的形狀和顏色,就能判斷病人生死。

古代醫師觀察痘疹有四個重點,分別是根、窠、腳、地,用這些來驗證吉凶,判斷生死,是不可改變的方法。「窠」指的是痘疹中間凸起的部分。「根」指的是痘疹外圍一圈的紅色部分。觀察這圈紅色的狀況,就能看出痘毒的深淺以及痘疹的虛實。觀察痘疹的凸起狀況,就能判斷痘根的深淺,以及氣血的盈虧。「腳」和「地」則和痘疹根部、中心的整體情況,以及痘疹的疏密程度有關。紅暈的地方稱為「腳」,痘疹之間界限分明,不散亂不雜亂,就表示痘腳清晰。「空隙」的地方稱為「地」,痘疹之間彼此不相連,就表示地面清晰。

痘疹的「根」要活絡,「窠」要凸起,「腳」要穩固,「地」要寬闊。這四方面都順利,即使痘疹很密集,也不用擔心。「丸」指的是氣的形態,氣盛則痘疹中心必然圓滿周正。「暈」指的是血的形態,血盛則痘疹中心必然光明紅潤。氣虛則痘疹頂部凹陷,氣散則痘疹塌陷或受阻。有些氣虛嚴重卻沒有塌陷的,是因火氣承載的關係,看起來圓滿,其實是空殼像氣泡一樣。血虛則紅暈淡薄,血耗盡則紅暈乾枯,痘根也會散開。有些血虛嚴重卻呈現紅色的,是因火氣上浮,看起來有紅圈,其實是乾枯不潤澤。痘疹顏色的明暗與氣血的虛實有關。顏色紅潤,表示痘疹剛出現。

顏色白,表示毒素尚未解除。顏色黃,表示毒素將要解除。顏色乾黃,表示毒素已經解除。顏色灰白,表示氣衰弱,血不附著。顏色紫,表示毒素盛行,血氣停滯。顏色黑,表示熱極且兼具水濕。顏色焦褐,表示氣血枯竭。紅色轉變為白色,白色轉變為黃色,表示順利,可以存活。紅色轉變為紫色,紫色轉變為黑色,表示逆轉,會死亡。

剛開始觀察時,可以用紅紙沾清油,點火照亮痘疹,觀察其生機。也可以用手摩擦臉頰,如果顏色隨著摩擦而由紅轉白,再由白轉紅,表示血活絡,有生機。如果摩擦後不變白,放開後不變紅,表示血枯竭,即使疏通也無法治療。還要看眼珠是否明亮有神,嘴唇是否紅潤如常,沒有乾燥發白的顏色,這些都是吉兆,不必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