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7)

1. 解顱囟陷囟填總論

《萬全方》云:小兒有解顱候,有囟不合候,有囟陷候,此三者大同而小異也。解顱者,謂小兒年長,囟應合而不合,頭顱開解也。腎主骨髓,而腦為髓海,腎氣不成,則髓海不足,故骨縫開解也。其囟不合與囟陷,雖因臟腑有熱,熱氣上衝,致囟或不合或陷,然亦本於腎氣不足也。

〔薛〕腎主骨,骨氣實則腦髓充而囟早合,骨脈盛而齒早生,腎氣怯則腦髓虛而囟不合,此由父母精血不足,宜用地黃丸補之,若在乳下,當兼補其母,更以軟帛緊束其首,使其易合,皆虛火上衝,當調補脾腎為善。

囟填、囟陷,亦因所稟腎氣不足,及乳哺失宜,脾胃虧損所致,夫脾主肌肉,氣逆上衝而為填脹,元氣下陷而為囟陷也,並用補中益氣湯、地黃丸,及用狗頭骨炙黃為末,以雞子清調敷囟門。亦有瀉利氣血虛,脾胃不能上充者,亦用前法。若手足並冷,前湯加薑桂未應,虛寒甚也,急加附子,緩則多致不救。

〔張渙〕嬰兒解顱、囟不合、囟填、囟陷下不平,皆由腎經虛熱。宜用,封囟散,方

蛇蛻皮(一兩,燒灰,細研),防風,川大黃(濕紙裹,炒煨,存性),白芨(各半兩)

上件,碾為細末,入青黛半兩,同研勻。每用半錢,以豶豬膽汁調勻,用一紙囟子攤之,四邊回合各留少白紙,用淡生醋、麵糊貼囟上。不住以溫水潤動,一伏時換。

白話文:

《萬全方》說:小兒有解顱的徵兆、有囟門不閉合的徵兆、有囟門凹陷的徵兆,這三種情況大致相同但略有差異。解顱指的是小兒年紀大了,囟門應該閉合卻沒有閉合,頭骨縫隙反而打開。腎臟主管骨髓,而腦部是髓海,腎氣不足,髓海就不充盈,所以骨縫打開。囟門不閉合和囟門凹陷,雖然是因為臟腑有熱,熱氣往上衝,導致囟門不閉合或凹陷,但根本原因也是腎氣不足。

〔薛〕認為腎臟主管骨骼,骨骼強健則腦髓充盈,囟門早點閉合,骨骼發育良好則牙齒早點長出;腎氣虛弱則腦髓空虛,囟門不閉合。這是因為父母的精血不足,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補益。如果在哺乳期,也應該同時補養母親,再用柔軟的布帶緊緊束縛頭部,使其容易閉合。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虛火上衝,應該調理脾腎來改善。

囟門腫脹隆起或囟門凹陷,也是因為天生腎氣不足,加上餵養不當,導致脾胃虧損。脾主管肌肉,氣機逆亂往上衝則導致囟門隆起腫脹,元氣下陷則導致囟門凹陷。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並用炙黃的狗頭骨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在囟門處。也有因為瀉痢導致氣血虛弱,脾胃無法上充的,也用前面的方法。如果手腳冰冷,前面的藥方加薑、桂粉都沒效果,那就是虛寒很嚴重,要趕快加上附子,如果耽誤了,大多會無法救治。

〔張渙〕認為嬰兒的解顱、囟門不閉合、囟門腫脹、囟門凹陷不平,都是因為腎經虛熱。可以使用封囟散,藥方是:

蛇蛻皮(一兩,燒成灰,磨成細末),防風,川大黃(用濕紙包起來,炒煨,保留藥性),白芨(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加入青黛半兩,一起研磨均勻。每次使用半錢,用去勢豬的膽汁調勻,用一張紙裁剪成囟門的大小,塗上藥膏,紙的四邊留少許空白,用淡醋和麵糊貼在囟門上。要不斷用溫水濕潤,一個時辰換一次。

2. 解顱

(囟不合)

初虞世云:父精不足,則解顱眼白多。〔錢〕解顱,生下而囟不合,腎氣不成故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㿠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見腎虛。〔湯〕解顱者,囟大,頭縫不合如開解,故曰解顱,此由腎氣不成故也。(云云見前總論)凡得此者,不過千日,其間亦有數歲者,乃廢人也。

人之無腦髓,如木無根,古人雖有良方,吾所以不錄者,勞而無功也,亦不可束手待斃,宜依錢氏補腎,萬一有可生之理。(錢氏補腎,如地黃丸加鹿茸之類是。)〔曾〕凡得此候,不及千日之內,間有數歲者,偶因他疾攻激,遂成廢人,若氣色精明,能飲食者,多服調元散、補腎地黃丸,旬月內頗見效者,次第調理,或有可治,若投藥後如故,亦難療矣。〔田〕解顱治法,宜用生地散。

〔丹〕小兒解顱,乃是母氣血虛與熱多耳,用四君子、四物,有熱加酒炒黃連、生甘草煎服,外以綿束緊,用白蘞末敷之。

錢氏地黃丸(見前並鶴節條)

天南星散,治囟開不合,鼻塞不通,天南星大者,微泡,去皮為細末,米醋塗調緋帛上,貼囟上,炙手,頻熨之,立效。

調元散,主稟受元氣不足,顱囟開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腫,致語遲行遲,手足如筒,神色昏慢,齒生遲,服之效。

乾山藥(去黑皮,五錢),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白朮,白芍藥,熟地黃(酒洗),當歸(酒洗),黃耆(蜜水炙。各二錢半),川芎,甘草(炙。二味各三錢),石菖蒲(二錢)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溫服。如嬰兒幼嫩,與乳母同服。

〔張渙〕,玉乳丹,治嬰兒頭骨應合而不合,頭縫開解。

鍾乳粉(依古法制煉者),柏子仁(別研),熟乾地黃(依法蒸焙者),當歸(洗,焙乾。各半兩),防風(銼),補骨脂(淨揀,微炒。各一分),或加黃耆、茯苓

上件,除別研者,碾為細末,次入鍾乳粉等拌勻,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茴香湯下,乳食前。

《嬰孺方》,狗腦丸,治小兒腦長喜搖頭,解顱。

狗腦(一個),犲漆(即五加皮),甘草(炙),白朮,防風,鐘乳石,乾地黃(各一分),牛黃(二分)

上,以狗腦丸小豆大。一歲飲下二丸,日再。未知、加之。又云:兒囟常令暖,冷即病死。

小兒錮囟藥

芍藥粉

上取黃雌雞臨兒囟上,刺其冠,以血滴囟上,血止,以芍藥粉敷之,使血不見,一日,立瘥。

治小兒解顱虎骨方

虎骨,敗龜板,不灰木,乳香(各半兩)

上為末,用生豬血於手心內調,塗在頭縫開處,以舊綿子包裹七日,第八日以蔥湯水洗去前藥,再用此藥塗之,經年者已減一分,又歇三日,方再用藥塗之。又服參苓散。

人參,茯苓,白附子(炮),羌活,甘草(炙),芍藥,白朮(水煮。各一分),犀角屑,京芎,藿香(後三味減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盞,用少金銀同薄荷三葉,煎至三分,溫服,通驚氣。

《千金》治小兒囟開不合方

防風(一兩半),柏子仁,白芨(各一兩)

上三味,末之,以乳和敷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

《莊氏家傳方》治腦縫不合。

山茵陳(一兩),車前子,百合(各半兩)

上為末,用烏牛乳汁調塗腳及腦縫上,用帛子裹頭。三日一換,五上必效。〔王氏〕

封囟散,治囟開不合,頭縫開張,囟開崎陷,咳嗽鼻塞。

柏子仁,防風,天南星(各四兩)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以豬膽汁調勻,稀稠得所,攤在緋絹帛上,看囟子大小剪貼。一日一換,不得令乾,時時以湯潤動。

三辛散(三因),治小兒骨應合而不合,頭骨開也,名曰解顱。

細辛,桂心(各半兩),乾薑(七錢半)

上為末,以薑汁和敷顱上貼之。兒面赤,即愈。

又方用蛇蛻炒焦為末,用豬頰車中髓調敷頂上,日三四度。曾有人作頭巾裹遮護之,久而自合,亦良法也。

灸法,臍上臍下各五分,各灸三壯,灸瘡未發,先合。

白話文:

[解顱]

初虞世說:如果父親的精氣不足,孩子出生後可能會有解顱,眼白部分會比較多。錢氏認為,解顱是指嬰兒出生後頭顱骨縫未能正常閉合,這是因為腎氣不足導致的,長大後可能較少笑,而且眼睛的白眼球部分會比一般人多,臉色蒼白且身體瘦弱,通常會比較憂鬱,這都是腎虛的表現。湯氏提到,解顱的特徵是頭部的骨縫像被解開一樣未能閉合,也是腎氣不足的緣故。一般而言,患有這種病的孩子大多活不過一千日,但也有個別案例可以活到幾歲,但他們的健康狀況堪憂。

人沒有腦髓就像樹木沒有根一樣,古人的確有很多治療方法,但我之所以不記載,是因為這些方法往往徒勞無功。然而,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可以嘗試使用錢氏的補腎法,也許還有生機。(錢氏的補腎法,例如地黃丸加上鹿茸之類的補品。)曾氏認為,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大多活不過一千日,偶爾有活到幾歲的,往往會因其他疾病而加重病情,成為廢人。如果患者面色紅潤,能正常進食,可以服用調元散和補腎地黃丸,若在十多天內見效,可以逐步調理,或許有治癒的可能,但如果服藥後情況依然,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了。田氏認為,解顱的治療應使用生地散。

丹氏認為,小兒解顱主要是母親孕期氣血虛弱及過熱所致,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四物湯,如果伴有熱象,可以加入酒炒黃連和生甘草煎服,外部用綿布緊緊束住,再敷上白蘞粉。

錢氏的地黃丸(詳見前文並鶴節條)

天南星散,用於治療囟門不能閉合和鼻塞不通。取大塊的天南星,稍微泡軟後去皮磨成細末,用米醋調勻塗在緋色的布上,貼在囟門上,然後用熱手反覆熨燙,立即見效。

調元散,主要針對先天元氣不足,顱骨囟門開放,肌肉消瘦,腹部膨脹如腫,導致語言和行走遲緩,手腳形狀異常,精神狀態遲鈍,牙齒生長緩慢等症狀,服用後有效。

乾山藥(去黑皮)、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白朮、白芍藥、熟地黃(酒洗)、當歸(酒洗)、黃耆(蜜水炙)、川芎、甘草(炙)。以上材料均為二錢半,其中乾山藥為五錢。所有藥材混合後,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入兩片薑和一顆棗,煎至七分,無定時溫服。如果嬰兒太小,可以讓哺乳的母親一同服用。

張渙的玉乳丹,用於治療嬰兒頭骨應當閉合卻未能閉合的情況。

鍾乳粉、柏子仁(另研)、熟乾地黃、當歸、防風、補骨脂(淨揀,微炒)。以上材料除特別研磨的之外,都需碾成細末,然後加入鍾乳粉等材料拌勻,用煉製的蜂蜜和成黍米大小的丸。每次服用十粒,用茴香湯送服,最好在哺乳或進食前服用。

《嬰孺方》中的狗腦丸,用於治療小兒腦部發育不良,經常搖頭,解顱。

狗腦、犲漆(即五加皮)、甘草(炙)、白朮、防風、鐘乳石、乾地黃、牛黃。以上材料均為一分。將狗腦做成小豆大小的丸,一歲的嬰兒每天服用兩丸,一天兩次,直到見效。還有一種說法是:要保持孩子的囟門溫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

小兒錮囟藥

芍藥粉

取黃雌雞,靠近孩子的囟門上方,刺破雞冠,讓雞血滴在囟門上,等血液停止後,敷上芍藥粉,使血液不會露出來,一天後,問題就能解決。

治療小兒解顱的虎骨方

虎骨、敗龜板、不灰木、乳香。以上材料均為半兩。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用生豬血在手掌中調勻,塗抹在頭縫開裂的地方,用舊棉絮包裹七天,第八天用蔥湯水洗去藥物,再次使用藥物塗抹,對於一年以上的病程,可以減少一分,然後休息三天,再使用藥物塗抹。同時服用參苓散。

人參、茯苓、白附子(炮)、羌活、甘草(炙)、芍藥、白朮(水煮)。以上材料均為一分,犀角屑、京芎、藿香(後三種材料減半)。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水一盞,加入少量金銀和三片薄荷,煎至三分之一,溫服,有助於通驚氣。

《千金》治療小兒囟門開合不良的方子

防風(一兩半)、柏子仁、白芨(各一兩)。將三種材料磨成粉末,用乳汁調和後敷在囟門上。十天後開始見效,二十天後痊癒,每天一次。

《莊氏家傳方》治療腦縫不合

山茵陳(一兩)、車前子、百合(各半兩)。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用烏牛乳汁調和塗抹在腳和腦縫上,用繃帶包裹頭部。每三天更換一次,五次後一定會見效。

封囟散,用於治療囟門開合不良,頭縫開裂,囟門凹陷,咳嗽和鼻塞。

柏子仁、防風、天南星(各四兩)。將所有材料磨成細末,每次使用一錢,用豬膽汁調勻,稠度適中,鋪在緋色的絹布上,根據囟門的大小剪裁貼上。每天更換一次,不能讓它變乾,時常用熱水潤濕。

三辛散(三因),用於治療小兒骨骼應當閉合卻未能閉合,頭骨開裂,稱為解顱。

細辛、桂心(各半兩)、乾薑(七錢半)。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後敷在顱骨上。如果孩子的臉色變紅,即表示已經痊癒。

另一個方法是將蛇蛻炒焦後磨成粉末,用豬頰車中的髓質調和後敷在頭頂,每天三到四次。曾經有人用頭巾包裹保護,久而久之自然閉合,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灸法,臍上和臍下各五分,各灸三壯,如果瘡口未發,先進行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