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10)
集之七·脾臟部(上) (10)
1. 瀉
〔曾〕論瀉之原,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疳積釀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白色,額有汗,多用沖和飲(慢驚)、當歸散(潮熱)合和,水煨姜煎服,並守中湯(本條)參苓白朮散(不乳食)、益中膏(本條)、沉香檳榔丸(不乳食)治之。
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吊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驚)或大順飲(吐),次以錢氏白朮散(渴)主之,香薷散(吐瀉)亦佳。傷食瀉,乃脾胃素弱,復為生冷果食所傷,故大便不聚而瀉,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膩之物,自乳而過,亦能作瀉,面唇俱白,瀉稀而少,或如壞雞子,腥臭異常,身形黃瘦,宜先溫正胃氣,次理積,而後固脾,沖和飲(慢驚)、當歸散(潮熱)合和,水煨薑、棗子煎服。
理積,兒大者烏犀丸(吐),小者化癖丸(癖)、三稜散(宿食)、固脾和中散(吐瀉)、醒脾散(慢驚)。水瀉,謂之洞泄,乃陰陽不順,水穀不分,瀉黃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無度,是夏秋之際,晝則解衣取涼,夜則失蓋感冷,冷熱相激,清濁渾亂,或因母自熱中來,乳有熱氣,遽以哺之,令兒脾胃不和,水穀交雜而下,以㕮咀五苓散(驚)加薏苡仁、車前子、半夏,水姜煎服,分正陰陽,或先用大順飲(吐)、溫白湯調下香薷散(吐瀉),調中止瀉,錢氏白朮散(渴)、六和湯(吐瀉)亦好。
積瀉,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再為冷食所傷,傳之大腸,遂成泄瀉,留連不止,諸藥無效,蓋以積在脾胃,積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去積,後止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稜散(宿食)、烏犀丸(吐),續用沉香檳榔丸(不乳食)、參苓白朮散(慢驚)、和中散(吐瀉)、香橘餅(本條)調理。驚瀉,糞青如苔,稠若膠黏,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為治法。
先投五苓散(驚),次用三稜散(宿食),水姜倉米煎服,或三解散(潮熱)、神麯生薑煎湯調服,及沉香檳榔丸(不乳食),不驚丹(驚)調治。風瀉,慢驚大病後有之,其糞稀,黃褐色,或夾不消乳食同下,此因脾虛所致,或夾黑褐色者屬腎,蓋脾虛為腎水所乘故也,若久不進飲食,再有驚搐,宜疏腎水,去脾風,次補脾,則自愈,庶無復作之患。疏腎水,㕮咀五苓散(驚)加黑牽牛,半生半炒,並薏苡仁、水、姜煎服。
去脾風,瀉黃散(脾)。調脾氣,參苓白朮散(不乳食)。臟寒瀉,糞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瀉時腹痛而鳴,叫哭方瀉,多是生來三五月內有此,周歲則無,始因斷臍帶短,風冷自外逼內而成,此疾先用沖和飲(慢驚)水蔥白煎投,溫中解表,次以當歸散(潮熱)水煨姜煎服,及投勻氣散(疝)理中湯(吐瀉)。
白話文:
[瀉]這段文字討論了各種瀉的類型及其對應的治療方式,包括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以及疳積釀瀉。
冷瀉的特徵是排出大量清水,頻繁且量少,伴有腹痛和腸鳴音,臉色蒼白,額頭出汗。治療時可使用沖和飲、當歸散、守中湯、參苓白朮散、益中膏、沉香檳榔丸等。
熱瀉的表現為大便呈黃色,像吊桶中的水,瀉完後暫停,半天後再次發生,伴隨心煩和口渴,小便色黃且量少。首先使用五苓散或大順飲,接著用錢氏白朮散,香薷散也是好的選擇。
傷食瀉發生在脾胃功能較弱的個體,食用生冷食物後,大便不成形,可能是因為乳母攝取生冷或油膩的食物,再經由哺乳傳遞。這種情況下面色和嘴脣都呈現蒼白,瀉出的糞便稀薄且量少,可能像打散的雞蛋,味道腥臭,身體黃瘦。治療上應先溫暖脾胃,然後處理積滯,最後固脾,使用沖和飲、當歸散,加入薑和棗子煮水服用。
水瀉又稱洞泄,是因為陰陽失調,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分離,排出黃色水樣便,頻繁且無定時,多在夏季和秋季,白天脫衣納涼,夜晚不慎受涼,冷熱交錯導致清濁混亂,或是母親在炎熱環境中哺育嬰兒,奶水帶有熱氣,使得嬰兒脾胃不和,食物和水分一同排出。治療時可使用五苓散,加入薏苡仁、車前子、半夏,薑水煎服,也可先使用大順飲,再用香薷散調節中焦,停止瀉瀉,錢氏白朮散和六和湯也是好選擇。
積瀉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食物進入胃部後無法消化,長期積累,再受到冷食的影響,導致食物傳遞到大腸形成瀉瀉,持續不斷,一般藥物效果不佳。首先應去除積滯,再停止瀉瀉,瀉瀉停止後,實脾即可消除疾病,可使用三稜散、烏犀丸,再用沉香檳榔丸、參苓白朮散、和中散、香橘餅進行調理。
驚瀉的特徵是糞便呈青苔色,粘稠如膠,不能立即停止,治療方法為鎮靜心神,抑制肝臟,和脾胃,消乳食。
風瀉通常發生在慢驚大病後,糞便稀薄,呈黃褐或黑褐色,這是因為脾虛導致的,也可能涉及腎臟。治療上應先疏腎水,再去脾風,再補脾,這樣才能恢復健康。
臟寒瀉的糞便呈青竹色,不稀不稠,或排出青色水樣便,瀉前會感到腹痛和腸鳴音,多發生在出生三五個月內,一週歲後較少出現。治療上可使用沖和飲,薑水煎服,再用當歸散,薑水煎服,以及勻氣散、理中湯。
疳積釀瀉的特徵是面色萎黃,腹部膨脹,腳力虛弱,頭大頸細,髮稀且直立,肌肉消瘦,食慾不振,日夜溫差大,腹部可能有癥瘕氣塊,瀉出的顏色不一,味道異常,瀉瀉有固定時間,可能是每月、每半月或每十天一次,自瀉自止。治療上可用當歸散加三稜、陳皮,薑水煎服,再用烏犀丸、沉香檳榔丸、化癖丸、蘆薈丸、沒石子丸,年紀最小的兒童可使用三稜散、快膈湯。
如果瀉瀉或痢疾的顏色呈青色,或淡黃夾白,寒多熱少,這表明陰邪勝過陽氣,可使用守中湯、胃苓湯,扶助表裡,再用當歸散加陳皮、紫蘇,薑水煎服。還可以使用理中湯,空腹調服清米飲,溫脾去濕,益氣清神。對於寒氣重的情況,可在理中湯中加入熟附子,薑水煎服,再用南星腹皮飲,薑水煎服,調和脾胃,去除陰邪。
如果瀉瀉或泄瀉的顏色呈青淡色,有泡沫,黃稠,熱多寒少,也會導致面色黃,肌肉消瘦,煩躁不安。可使用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薑水煎服,分解餘邪,再用茵陳蒿、梔子仁煎湯調細末五苓散溫服,退黃色,消除陽毒,以及當歸散,薑水煎服,或服用萬安飲、四神丸。
對於大小老虛的人,無論冷熱瀉瀉,黃連、白芍藥、吳茱萸可以緩解瀉瀉。這些成分需炒至紅色,冷卻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至八九分,空腹前溫服,每日三四次,兒童根據情況調整劑量。也可用水浸泡蒸餅,製成藥丸,如桐子大小。還有一種配方包含木香,沒有白芍藥,用醋糊丸。
茅先生的香連丸用於治療瀉瀉。成分包括木香、黃連、茱萸、肉豆蔻、訶子、阿膠、硃砂。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十丸或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對於年紀小的兒童,可將藥丸碾碎。
乳香散用於治療所有瀉瀉和痢疾。成分包括乳香、肉豆蔻、白薑、甘草、草果子。製成藥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用陳米飯飲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