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三·心臟部一 (19)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19)

1.

舌者,心之候,脾之脈,絡於舌也,二經有熱,無所於泄,而發於舌。如舌絡微緊,時時舒舌,謂之弄舌。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小,謂之重舌。舌漸漸腫大,塞滿口中,謂之木舌。

白話文:

舌頭,是心的表徵,也是脾臟的經脈經過的地方。當兩種經脈都有熱氣時,它們沒有地方發散,就會表現在舌頭上。比如舌脈微緊,時常伸縮,這就是所謂的「弄舌」。在舌頭下面,靠近舌根的地方,長出一個形狀像舌頭但較小的肉瘤,這叫「重舌」。舌頭逐漸腫大,塞滿口腔,這叫「木舌」。

〔曾〕凡為此證,是脾與心肝,屢受極熱,有所謂重舌、木舌,又謂之舌黃、鵝口,名雖異,皆熱也,大抵重舌生於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絡脈系舌傍,肝之絡脈系舌本,心之絡脈系舌根,凡此三經或為濕熱風寒所中,則舌捲縮,或舒長,或腫滿,宜消黃散、綠袍散主之,及當歸散、羌活散、與服。

當歸散(發熱),羌活散(發熱)

白話文:

患上這種症狀,大都是脾臟、心臟和肝臟一再受到極度熱氣傷害。所謂重舌、木舌,又叫舌黃、鵝口,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熱病。一般而言,重舌生長在舌下,突出如舌,所以叫重舌。脾臟的脈絡系統在舌頭旁邊,肝臟的脈絡系統在舌頭根部,心臟的脈絡系統在舌頭根部。凡是這三條經脈遭受濕熱風寒侵襲,舌頭就會捲曲、舒張或腫脹。應該服用消黃散、綠袍散為主藥,以及當歸散、羌活散一起服用。

2. 弄舌

〔錢〕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田氏云:若肥實者、用牛黃散治之。)或欲飲水,醫疑為熱,用冷藥下之者,非也,飲水者,脾胃津液少故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宜加胡黃連輩。若大病未已,用藥後弄舌者凶。

白話文:

● 錢氏:如果舌頭過於靈活,表示脾臟微微發熱,令舌絡微緊,要經常伸出舌頭。治療時,不要使用寒涼藥物,也不要使用瀉下之藥,需要少量的服用瀉黃散即可。(田氏說:如果體格肥實的人,服用牛黃散治療。)有時也會想喝水,醫生誤以為是熱證,使用寒涼藥物讓腸胃下瀉,這是錯誤的。想喝水是因為脾胃津液不足,如果加上面黃肌瘦、五心煩熱的症狀,便是疳病,應該加上胡黃連輩。如果大病沒有結束,在服藥後出現靈活的舌象,就會兇險。

〔薛〕小兒舌微露而即收者,名弄舌,此屬心脾虧損,用溫脾散補之。舌舒長而良久不收者,名吐舌,乃心脾積熱,用瀉黃散主之。或兼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亦用前散。作渴飲熱,屬胃經虛熱,用四君子湯。食少作渴,或大便不實,脾胃虛弱也,用七味白朮散。

白話文:

薛立齋:小孩子的舌頭稍微伸出又立即收回去的,叫做「弄舌」,這是因為心脾氣血虧損所引起的,可以用「溫脾散」來溫補心脾。舌頭伸展很長,而且好一陣子才收回去的,叫做「吐舌」,這是因為心脾有積熱所引起的,可以用「瀉黃散」來瀉熱。或者嘴巴和舌頭上同時還有瘡,而且口渴想喝冷飲,這是因為胃經熱盛所引起的,也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口渴想喝熱飲,這是因為胃經虛熱所引起的,可以用「四君子湯」來治療。食慾不振、口渴,或者大便不成形,這是因為脾胃虛弱所引起的,可以用「七味白朮散」來治療。

口角流涎,或腮頰患腫,胃虛風熱也,先用人參安胃散,次用七味白朮散。若午後甚者,脾血虛也,四物多加參朮茯苓,未應,用補中益氣湯及審五臟相勝。若因疳瘦所致,當參諸疳門。

白話文:

口角流口水,或是腮幫子腫脹,是胃虛風熱引起的,先服用人參安胃散,然後再服用七味白朮散。如果下午發作得更厲害,是脾血虛引起的,服用四物湯加入人參、白朮、茯苓,如果效果不佳,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審查五臟相勝的情況。如果因為疳瘦引起的,應參考治療疳病的方法。

瀉黃散(脾),溫脾散(腹脹),白朮散(渴),人參安胃散(脾),四物湯(失血),補中益氣湯(虛羸)

白話文:

瀉黃散適合治療脾胃不和,溫脾散適合治療腹脹,白朮散適合治療口渴,人參安胃散適合治療脾胃虛弱,四物湯適合治療失血,補中益氣湯適合治療體虛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