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18)
集之三·心臟部一 (18)
1. 注夏
〔薛〕脾為太陰,位屬坤土,喜燥而惡濕,故凡脾胃之氣不足者,遇長夏潤溽之令,則不能升舉清陽,健運中氣,又復少陽相火之時,熱傷元氣,則肢體怠惰不收,兩腳痿弱,嗜臥發熱,精神不足,飲食少思,口中無味,呼吸短乏氣促,目中視物𥉂𥉂,小便赤數,大便不調,名曰注夏。此皆稟賦陰虛,元氣不足之證,丹溪補陰論言之詳矣,育子者,其可不知冬月養陽之道乎。
治法,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炒黑黃柏主之。若因勞役發熱,血虛脈大者,用當歸補血湯。氣血兩虛者,八珍湯。肝腎陰虧者,地黃丸。大便作瀉者,人參理中湯。若乳母肝火乘脾,寒熱少食者,柴胡梔子散。胃火作渴者,竹葉石膏湯。小兒多因乳母之氣不調而致,當戒怒氣,調飲食,適寒溫,則可以遠病矣。
又如今人夏月皆以香薷湯浸冷,代茶飲之,殊不知香薷利水,大損元陽,厚朴克伐,大瀉真氣,況脾性喜溫而惡寒,夏月陰盛於內,冷啜傷脾,若胃強有火,濕熱為病之人,固無大害,其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者,必為腹痛少食,泄瀉寒中之疾矣,此大人亦所當戒者,況小兒乎。慎之慎之。
補中益氣湯(虛熱),當歸補血湯(虛熱),八珍湯(虛羸),地黃丸(腎),人參理中湯(吐瀉),柴胡梔子散(發熱),竹葉石膏湯(發熱)
清暑益氣湯,治暑邪干衛,身熱自汗。
黃耆,蒼朮(泔浸,去皮。各一錢),升麻(七分),人參,白朮,陳皮(炒),神麯(炒),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酒浸,炒),當歸身,麥門冬(去心),青皮(炒),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杵)
上,水煎服。
清燥湯,治小兒自汗,或因熱傷元氣,大小便秘澀。
黃耆(炒),蒼朮(各五分),白朮,陳皮,澤瀉,人參,白茯苓,升麻,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生地黃,神麯(炒),豬苓,黃柏(酒拌,炒。各三分),五味子(五粒,杵),黃連(炒),甘草(炙。各二分)
上,姜一片,水一鍾,煎服。
白話文:
注夏
薛氏認為,脾臟屬於太陰,在五行中屬坤土,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所以凡是脾胃之氣不足的人,遇到夏季潮濕悶熱的時節,就無法向上提升清陽之氣,使中氣正常運作。再加上夏季是少陽相火旺盛的時候,熱氣會損傷元氣,導致身體疲憊無力、四肢痿弱、喜歡躺臥、發熱、精神不佳、食慾不振、口中無味、呼吸短促、視力模糊、小便赤黃且頻繁、大便不規律,這種情況就稱為「注夏」。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先天體質陰虛、元氣不足所造成的,朱丹溪的《補陰論》有詳細論述。因此,養育孩子的人,怎麼能不知道冬天養護陽氣的道理呢?
治療方法,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柴胡,加上炒過的黃柏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熱、血虛脈搏大的人,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氣血兩虛的人,可以使用八珍湯。肝腎陰虛的人,可以使用地黃丸。大便腹瀉的人,可以使用人參理中湯。如果是哺乳期的母親,肝火過旺影響到脾胃,出現忽冷忽熱、食慾不振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梔子散。如果是胃火旺盛而口渴,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小孩子會得這種病,多半是因為哺乳期的母親氣機不調所致,因此應戒怒、調飲食、適應冷暖變化,才能遠離疾病。
另外,現在的人夏天喜歡用香薷湯冰鎮後當茶喝,殊不知香薷有利水的作用,會大大損傷元陽,厚朴也會耗損氣血,損傷真氣。何況脾臟喜溫而惡寒,夏季體內陰氣較盛,喝冷飲會損傷脾胃。如果體質強健,胃火旺盛,或本身就是濕熱體質的人,這樣喝可能沒什麼大礙,但是對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人來說,肯定會導致腹痛、食慾不振、腹瀉等寒症。這是大人也應該戒除的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子呢?一定要謹慎小心。
以下是相關的方劑:
-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虛熱症狀。
- 當歸補血湯:適用於虛熱症狀。
- 八珍湯:適用於虛弱、消瘦的症狀。
- 地黃丸:適用於腎虛。
- 人參理中湯:適用於嘔吐、腹瀉。
- 柴胡梔子散:適用於發熱。
- 竹葉石膏湯:適用於發熱。
清暑益氣湯:用於治療暑邪侵犯肌表,導致身體發熱、自汗的症狀。
組成: 黃耆、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去皮,各一錢),升麻(七分),人參、白朮、陳皮(炒)、神麯(炒)、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用酒浸泡後炒),當歸身、麥門冬(去心)、青皮(炒)、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搗碎)。
用法: 用水煎服。
清燥湯:用於治療小兒自汗,或因熱損傷元氣,導致大小便不暢。
組成: 黃耆(炒)、蒼朮(各五分),白朮、陳皮、澤瀉、人參、白茯苓、升麻、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生地黃、神麯(炒)、豬苓、黃柏(用酒拌炒,各三分),五味子(五粒,搗碎),黃連(炒)、甘草(炙,各二分)。
用法: 加生薑一片,用水一碗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