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四·心臟部二 (13)
集之四·心臟部二 (13)
1. 初熱證治
乍涼乍熱,瘡疹常候,若遍身如火,晝夜不休,此心火亢甚,脾土益燥,為失其常,宜消詳表裡證候以施治也,如口燥渴,目赤,唇焦,大小便不利,此表裡俱熱也,雙解散、或連翹升麻湯、或黃連解毒湯(煩躁)、送下七物升麻丸(四方俱本條)。如咽喉痛,甘桔湯加牛蒡子,或射干鼠黏子湯(俱咽喉)加桔梗,使咽喉爽快,胸膈開豁,失今不治,他日咽喉閉塞,水入則嗆,谷入則嘔,暴啞失音,悔之無及。
如初發熱時時惡寒,身振振搖動如瘧之狀,其人衛氣素虛,榮血亦弱,不能逼毒快出,使毒邪留連於經絡之中,欲出不出,與正相爭,故振振者火之象也,以柴葛桂枝湯加黃耆主之,瘡出即愈。不可錯認作寒戰,妄投陳氏辛熱之劑以誤人也。
古人養生或治病者,常順四時之氣,謂之勿伐天和,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飲食起居,各有攸宜。凡瘡疹發熱之時,其初發表解肌,四時各有主方,春用羌活湯(痘發熱),夏用五苓散(驚),秋用參蘇飲,冬用五積散,四時通用人參敗毒散。又如春肝旺,風木主事,調養之法,宜四物湯(失血)加防風、黃芩、木香、青皮、羌活,以折風木之勝,又以四君子湯(不能食)加白芍藥、桂心,以補脾之受制,相間服之。夏心旺,熱火主事,宜黃連解毒湯(煩躁)加麥門冬、五味子,以補肺之不足。
秋肺旺,燥金主事,宜瀉白散(肺)合甘桔湯(咽喉)加牛蒡子、馬兜苓,以散肺中之邪,又以四物湯去川芎,加天麥門冬、天花粉,以潤其燥。冬腎旺,寒水主事,宜五積散以散表之寒,理中湯(泄利)加黃耆、炙木香、丁香,以勝里之寒。此四時之治法也。如天有暴風,連日不止,恐有風邪,桂枝葛根湯。
夏月盛暑,或非時之熱,人參白虎湯(渴)。冬月嚴寒,或非時之寒,四君子湯加桂枝、生薑。久雨濕盛,五苓散加蒼朮。此四候者,必瘡變色有異證,可依其法治之,苟無他候,不可妄治也,惟謹帷幕,遠風寒,毋令大熱,毋令大寒,但常和暖,更常服蟬蛻膏,蓋此膏能御風邪,辟惡氣,透肌快癍疹也。房室之中,常燒闢穢香(禁忌),勿得間斷。
凡初發熱二三日間有驚搐者,以導赤散(心、)羌活湯(痘發熱)、辰砂散(本條)主之。大便秘者,三黃丸(發熱)微利之。小便澀少者,導赤散。渴甚者,葛根解毒湯(痘渴)。腹中痛者,桂枝大黃湯(痘腹痛)。腰痛者,人參敗毒散(本條)。自利者,黃芩湯(痘泄利)。
吐利者,黃芩加半夏湯(痘吐利)。如脾胃素弱,自利清白者,理中湯丸(痘泄利)、或四君子湯(不能食)、肉豆蔻丸(痘泄利)合而服之。余詳各門。
〔發表〕
升麻湯,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足冷,脈數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疑二之間,並宜服之。或未經解利而瘡毒已發。又云,證候未全,或未明者,但可與解散之也。又云,患瘡疹,大便自如常者,亦可服升麻湯。蓋用升麻,其性苦寒無毒,主解百毒,殺鬼邪,闢瘟瘴蠱毒,中惡腹痛,咽喉口瘡,皆毒也,瘡痘亦毒故也。其次用葛根,性平,治消渴大熱,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治頭痛。升麻葛根二藥,皆治伏熱毒動,心恍惚,驚悸煩躁,大抵瘡疹是蘊熱毒,葛根解熱,升麻去毒也。病熱而藥性微寒,冷熱相攻,則芍藥治時行寒熱,又活血痹,使瘡痘易出也,又利小便,瘡疹有大熱者,則利小便也。次有甘草調和之,況《新書》言,瘡疹渴燥甚者,亦用炙草散主之。四者解毒治熱,調榮衛,為治瘡疹之要藥也。為其疑二之間,非瘡疹伏熱而發熱者,有傷寒、傷風、傷食、驚證兼患瘡疹,而稟氣怯者皆發虛熱,而非實熱,若服之,是瘡疹者則毒減而愈,他證者反以為害,不能盡述其由,但有壯熱而面青目白,睛不黃赤,大便不秘,小便清者,皆不可服,里無蘊熱故也。此藥治未發瘡疹之前,瘡疹已愈之後,服之消毒故也,非正出時服。
白話文:
[初熱證治]
剛開始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通常是疹子快要發作的徵兆。如果全身像火燒一樣,白天晚上都不停,這是因為心火太旺盛,脾土也變得乾燥,身體失去了正常的平衡。這時應該仔細辨別是屬於表證還是裡證,再對症下藥。如果出現口渴、眼睛發紅、嘴唇焦乾、大小便不順暢等症狀,就表示表裡都有熱。可以服用雙解散、連翹升麻湯或黃連解毒湯(如果煩躁),並搭配七物升麻丸一起服用(以上方劑都出自本篇)。如果出現喉嚨痛,可以使用甘桔湯加牛蒡子,或射干鼠黏子湯(都是針對喉嚨痛的方劑)加桔梗,來使喉嚨舒服、胸腔開闊。如果現在不治療,將來可能會出現喉嚨阻塞、喝水嗆到、吃飯就想吐、突然失聲等情況,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如果剛開始發燒時,會時常感到怕冷,身體顫抖,像得了瘧疾一樣,這是因為這個人本身衛氣虛弱,榮血也不足,無法把毒素快速排出體外,導致毒邪停留在經絡之中,想出又出不來,和正氣互相抗爭,所以才會顫抖,這是發熱的徵兆。可以使用柴葛桂枝湯加黃耆來治療,疹子發出來就會痊癒。不要錯誤地當成是寒戰,胡亂使用陳氏的辛熱藥來誤診。
古人養生或治病,常常會順應四季的變化,不違反自然規律。例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飲食起居都有適合的做法。凡是發疹子發燒時,剛開始的發散解肌,每個季節都有主要使用的方劑。春天用羌活湯(痘疹發熱),夏天用五苓散(驚嚇),秋天用參蘇飲,冬天用五積散,四季通用的是人參敗毒散。又比如,春天肝氣旺盛,風木主事,調理的方法適合用四物湯(失血)加防風、黃芩、木香、青皮、羌活,來抑制風木的過盛,再用四君子湯(食慾不振)加白芍藥、桂心,來補養被抑制的脾氣,可以交替服用。夏天心火旺盛,熱火主事,適合用黃連解毒湯(煩躁)加麥門冬、五味子,來補肺氣的不足。
秋天肺氣旺盛,燥金主事,適合用瀉白散(針對肺)搭配甘桔湯(針對喉嚨)加牛蒡子、馬兜苓,來散發肺中的邪氣,再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天門冬、天花粉,來滋潤乾燥的肺。冬天腎氣旺盛,寒水主事,適合用五積散來散發表面的寒氣,再用理中湯(腹瀉)加黃耆、炙木香、丁香,來對抗體內的寒氣。這是依照四季變化的治療方法。如果突然颳起大風,連續不停,可能是風邪作祟,可以使用桂枝葛根湯。
夏天天氣炎熱,或是非正常季節的發熱,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口渴)。冬天天氣寒冷,或是非正常季節的寒冷,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桂枝、生薑。如果連日下雨,濕氣過重,可以使用五苓散加蒼朮。以上這四種情況,如果疹子的顏色或病症有異常變化,可以依照這些方法治療。如果沒有其他異常情況,就不要隨便用藥,只要謹慎地遮擋風寒,不要讓身體太熱或太冷,保持溫暖即可,並經常服用蟬蛻膏,因為這個藥膏可以抵禦風邪、辟除穢氣,讓疹子快速發出來。房間裡也要經常焚燒辟穢香(有禁忌),不能間斷。
凡是剛發燒二三天內出現驚厥抽搐,可以用導赤散(心)、羌活湯(痘疹發熱)、辰砂散(本條)來治療。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用三黃丸(發熱)來稍微通便。如果小便澀少,可以用導赤散。如果口渴嚴重,可以用葛根解毒湯(痘疹口渴)。如果腹痛,可以用桂枝大黃湯(痘疹腹痛)。如果腰痛,可以用人參敗毒散(本條)。如果腹瀉,可以用黃芩湯(痘疹腹瀉)。
如果又吐又瀉,可以用黃芩加半夏湯(痘疹吐瀉)。如果本身脾胃虛弱,腹瀉的都是清稀的液體,可以用理中湯丸(痘疹腹瀉)、或四君子湯(食慾不振)、肉豆蔻丸(痘疹腹瀉)合起來服用。其他詳細情況,請參考各個相關篇章。
[發散解表]
升麻湯,可以治療大人小孩的時氣瘟疫,頭痛腳冷、脈搏跳動快速發熱、肢體煩痛,以及疹子疑似要發作的情況,都適合服用。或者疹子還沒有完全發出來,卻已經有毒性反應。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病症還不明顯或沒有確定時,只要用發散解表的藥就可以。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得了疹子,大便正常,也可以服用升麻湯。因為升麻的藥性苦寒無毒,主要功效是解百毒、殺鬼邪、辟除瘟疫瘴氣蠱毒,以及腹痛、喉嚨和口腔潰瘍等,都是因為毒素引起的,疹子痘瘡也是毒素引起的。其次使用葛根,藥性平和,可以治療口渴和高熱,解肌發汗,疏通毛孔,治療頭痛。升麻和葛根這兩種藥,都可以治療伏藏的熱毒發作,心神恍惚、驚悸煩躁等情況。總的來說,疹子是因為體內蘊藏著熱毒,葛根可以解熱,升麻可以解毒。發熱時,藥性稍微偏寒,可以利用冷熱相攻,芍藥可以治療時行寒熱,還可以活血通痹,使疹子容易發出來,還可以利小便。疹子發熱很嚴重時,可以利用小便來將熱排出。最後用甘草來調和藥性。《新書》中提到,如果疹子口渴乾燥得很嚴重,也可以用炙甘草散來治療。這四種藥都可以解毒、退熱、調和榮衛,是治療疹子的主要藥物。因為有些情況很難判斷,不是疹子伏熱而發熱的,而是因為傷寒、傷風、傷食、驚嚇等情況,同時又患有疹子,體質虛弱而導致的虛熱,而不是實熱。如果服用升麻湯,是疹子的話,毒素就會減輕而痊癒,其他症狀反而會有害,無法一一說明。但只要出現高熱、臉色青白、眼睛不黃赤、大便不阻塞、小便清澈等情況,就表示體內沒有蘊藏熱毒,都不可以服用升麻湯。這個藥是針對疹子還沒發作之前,以及疹子痊癒之後,用來消毒的,不是在疹子正發作的時候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