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四·心臟部二 (14)
集之四·心臟部二 (14)
1. 初熱證治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亦可為細末,湯調服。身心煩熱即溫服,寒多即熱服。
海藏云:升麻葛根湯,太陽陽明之藥。陳文中雲:身熱腹痛者、身熱泄瀉者、身熱驚悸者、身熱汗出者、身熱足冷者,俱不宜服升麻葛根湯。張巽之云:凡痘見癍點,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萬氏曰:古人謂但見紅點,便不可服升麻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此蓋為痘疏毒少者言,後人不達立言之旨,遽謂凡出痘子才見紅點,真不可服,殊不知升麻葛根湯四味,乃發表解毒、疏通血氣、升降陰陽之劑,痘出太密,正宜常服以解之,令陷者升之,燥者潤之,郁者疏之,過者平之,陰精不衰,而陽毒不亢也。苟謂痘疏毒少者,雖他藥不可服,況葛根湯乎。
古人治痘,以葛根湯為主,後世好奇,多立方法,法愈多而治愈難矣,苟能變通,自發熱以至收靨,葛根湯皆可增損用之,不特發表解肌而已,今以葛根湯為主治,隨證立增損法於後。
初發熱解表,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風。口乾渴,內熱也,加葛粉、天花粉、麥門冬。自利,加條實黃芩生用。嘔吐,加半夏、生薑。腹中痛,加木香、青皮、枳殼、山楂肉。腰疼,加獨活、北細辛。頭疼,加羌活、藁本、蔓荊子。驚搐,加木通、生地黃、燈心。小便少,加木通、車前子、瞿麥。大便秘,加大黃。衄血,加山梔仁、玄參、生地黃。
發熱三四日,熱不減,加解毒藥大力子、連翹、紫草、桔梗。瘡不出,加防風、蟬蛻、荊芥穗、紅花子。眼痛,加密蒙花、柴胡、龍膽草。
瘡出太稠密,加人參、當歸、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風、桔梗。咽痛,加桔梗、連翹。瘡干或帶紫,或色大赤者,血熱也,加當歸稍、生地黃、紅花、地骨皮、牡丹皮。瘡灰白色平陷者,氣虛也,加人參、黃耆、防風、木香、官桂。手足瘡不起,脾胃不足也,加防風、官桂、人參、黃耆。
瘡密起發不透,又渴者,此津液不足,加人參、麥門冬、天花粉。泄瀉者,裡虛也,加人參、白朮、訶子、白茯苓。瘡不著痂者,濕熱也,加黃耆、防風、官桂、白朮。(李氏,加紫蘇五分,筍尖、山楂、牛蒡子各一錢,冬月加制過麻黃一錢。)
惺惺散,治數證,皆為純陽人所用,古人處為小兒藥,非乃里寒者可服,且以藥對其證用之意,大抵渾身壯熱,必由風熱瘡疹,傷寒時氣,且先與之也,其頭痛目澀鼻流清涕者,用細辛。喘粗者,用桔梗、人參。多睡者,用茯苓。恐傷寒時氣乘里弱者,用白朮也。治風熱瘡疹,栝蔞根也。栝蔞,味苦寒,治身熱,煩滿大熱,除腸胃中痼熱,八疸面黃,燥渴,通月水,止小便利,熱而胸痹不下乳,陽證傷寒,治癰下乳,皆攻其熱也,故非裡寒者可用。其裡寒者,由身有大壯熱,不渴而大便反利,小便不赤,面青目白,睛不黃赤,皆裡寒證也,其中雖有白朮以溫,終作為虛熱者用。人之臟腑寒,則寒藥先效,熱藥未必能制之,臟腑熱,則熱藥先效,寒未能制之,此勢之自然也,豈得不辨表裡冷熱而用藥也。《和劑方》小兒傷寒壯熱,當先服此,大效。次服羌活散。如壯熱未退,切不可與通利大便及涼藥,恐是瘡疹,服藥則誤矣。
白話文:
初熱證治
將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等量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後溫服,不拘時間。也可以磨成細末,用熱水調服。如果感到身體發熱心煩,就溫服;如果覺得寒冷較多,就熱服。
金代醫家張元素說:升麻葛根湯是治療太陽、陽明經病症的藥方。元代醫家陳文中認為:凡是出現發熱腹痛、發熱腹瀉、發熱驚悸、發熱出汗、發熱手足冰冷等症狀,都不宜服用升麻葛根湯。明代醫家張巽之說:凡是出痘時出現斑點,要忌用葛根湯,恐怕會導致表虛。明代醫家萬全說:古人認為只要看到紅點,就不可服用升麻葛根湯,恐怕會導致表虛。
這些說法是針對痘瘡初期毒氣疏散較少的情況而言。後人沒有理解古人立論的真正含義,就草率地認為凡是出痘子只要看到紅點就絕對不可服用,這是不對的。殊不知升麻葛根湯這四味藥,是發表解毒、疏通血氣、調升降陰陽的藥劑。如果痘瘡出得太密,正應該經常服用此方來解毒,使陷下的痘瘡升起,使乾燥的痘瘡變得滋潤,使鬱滯的痘瘡疏通,使過於旺盛的痘瘡恢復平和。這樣,陰精就不會衰退,而陽毒也不會過於亢盛。如果說痘瘡毒氣疏散少的,即使其他藥也不可以服用,更何況是葛根湯呢?
古人治療痘瘡,以葛根湯為主。後世的人喜歡標新立異,創立很多方法,方法越多反而越難治療。如果能夠靈活變通,從發熱到痘瘡結痂,都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葛根湯來使用,不僅僅是發表解肌而已。現在以葛根湯為主來治療,然後將根據不同症狀增減藥物的法則記錄在下面:
初發熱,需要解表時,可以加入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風。口渴,是內熱,可以加入葛粉、天花粉、麥門冬。腹瀉,可以加入條芩、黃芩(生用)。嘔吐,可以加入半夏、生薑。腹痛,可以加入木香、青皮、枳殼、山楂肉。腰痛,可以加入獨活、北細辛。頭痛,可以加入羌活、藁本、蔓荊子。驚悸抽搐,可以加入木通、生地黃、燈心草。小便量少,可以加入木通、車前子、瞿麥。大便乾燥,可以加入大黃。流鼻血,可以加入山梔仁、玄參、生地黃。
發熱三四天,熱度不減,可以加入解毒藥,如大力子、連翹、紫草、桔梗。痘瘡發不出來,可以加入防風、蟬蛻、荊芥穗、紅花子。眼睛疼痛,可以加入密蒙花、柴胡、龍膽草。
痘瘡出得太密集,可以加入人參、當歸、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風、桔梗。咽喉疼痛,可以加入桔梗、連翹。痘瘡乾燥或呈紫色,或顏色鮮紅,是血熱,可以加入當歸梢、生地黃、紅花、地骨皮、牡丹皮。痘瘡呈灰白色、扁平凹陷,是氣虛,可以加入人參、黃耆、防風、木香、肉桂。手足的痘瘡發不出來,是脾胃不足,可以加入防風、肉桂、人參、黃耆。
痘瘡密集難以透發,又感到口渴,這是津液不足,可以加入人參、麥門冬、天花粉。腹瀉,是裡虛,可以加入人參、白朮、訶子、茯苓。痘瘡不結痂,是濕熱,可以加入黃耆、防風、肉桂、白朮。(李氏方,加入紫蘇五分,筍尖、山楂、牛蒡子各一錢,冬天加入炮製過的麻黃一錢。)
惺惺散,可以治療多種疾病,都是針對純陽體質的人使用的。古人把它當作小兒藥,但不是針對體內有寒氣的人可以服用的。這需要根據病症來用藥,大致上是說,全身壯熱,必定是由於風熱瘡疹、傷寒時氣引起的,應該先用此藥來治療。如果頭痛、眼睛乾澀、流清鼻涕,就用細辛。呼吸急促,就用桔梗、人參。嗜睡,就用茯苓。擔心傷寒時氣侵入體內導致虛弱,就用白朮。治療風熱瘡疹,可以使用栝蔞根。栝蔞,味苦性寒,可以治療身體發熱、煩躁、大熱,消除腸胃中的頑固熱邪,治療黃疸、面色黃、口渴,通月經,止小便不利,熱邪導致胸痹、不下奶,屬於陽證的傷寒,也可以治療癰腫、下奶,都是針對熱邪而使用的,所以不是體內有寒氣的人可以使用。如果體內有寒氣,即使身體有壯熱,但是不口渴,反而腹瀉,小便不發黃,臉色發青、眼睛發白,眼珠不黃不紅,這都是體內有寒的症狀。其中雖然有白朮來溫補,但終究是作為治療虛熱來使用的。人的臟腑寒冷,那麼寒涼的藥物先起效;熱性的藥物未必能夠壓制。臟腑熱,那麼熱性的藥物先起效,寒涼的藥物未必能夠壓制。這是自然規律,怎麼能不辨別表裡寒熱就隨意用藥呢?《和劑局方》說,小兒患傷寒、出現壯熱,應該先服用此藥,效果很好。然後再服用羌活散。如果壯熱沒有消退,千萬不要使用通利大便或寒涼的藥物,恐怕是患了瘡疹,如果服錯藥就耽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