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24)
集之七·脾臟部(上) (24)
1. 熱痢用涼藥
梔子仁,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柏,地榆(微炙,銼。各三分),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烏梅散,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黃連(去須,微炒),藍葉(各一分),犀角(屑),阿膠(搗碎,炒令黃燥),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形證》治赤痢,開胃散
白朮,茯苓,人參(各半錢),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
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孔氏)治赤白痢骨立。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升半,去滓,煎如餳,空腹服。
黃連例(錢氏法),加黃柏,為二聖丸(治疳)。加橘皮,為橘連丸(治疳)。加榆仁,為榆連丸(治疳)。加黃芩、大黃,為三黃丸(治積熱)。加阿膠、茯苓,為阿膠丸(治痢)。加訶子、木香,為小香連丸(治痢)。加豆蔻、木香,為豆蔻香連丸(治瀉)。加木香、白附子,為白附子香連丸(治痢)。加阿膠、當歸、乾薑,為駐車丸(治痢)。
白話文:
熱痢用涼藥
用梔子仁、炒過的當歸(各半兩)、黃柏、稍微烤過的切碎地榆(各三分)、去除鬚根並稍微炒過的黃連(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用粥湯調和半錢,一天服用三到四次,用量根據兒童大小酌情增減。
烏梅散,治療小兒熱痢,症狀為高燒口渴,痢疾不止。
用稍微炒過並去除果核的烏梅(二枚)、去除鬚根並稍微炒過的黃連、藍葉(各一分)、犀角屑、搗碎並炒至黃色乾燥的阿膠、稍微烤至微紅並切碎的甘草(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放溫後服用,不限時間,用量根據兒童大小酌情減少。
《形證》治赤痢,開胃散
用白朮、茯苓、人參(各半錢)、去除外皮和內心的石蓮子(十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藿香湯送服半錢。
(孔氏)治療赤白痢導致身體虛弱。用一斤地榆,加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再煎熬成麥芽糖狀,空腹服用。
黃連的配方變化(錢氏的方法):加上黃柏,製成二聖丸(治療疳病)。加上橘皮,製成橘連丸(治療疳病)。加上榆仁,製成榆連丸(治療疳病)。加上黃芩、大黃,製成三黃丸(治療積熱)。加上阿膠、茯苓,製成阿膠丸(治療痢疾)。加上訶子、木香,製成小香連丸(治療痢疾)。加上豆蔻、木香,製成豆蔻香連丸(治療腹瀉)。加上木香、白附子,製成白附子香連丸(治療痢疾)。加上阿膠、當歸、乾薑,製成駐車丸(治療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