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28)
集之三·心臟部一 (28)
1. 噫氣
〔薛〕經曰:脾病則面黃善噫。噫者,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而為噫。又善思善味,其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經曰:脾主四肢,有是者脾也。又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何謂也?竊謂上焦受氣於中焦,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為噫耳。
中焦,亦脾胃之分也,脾土虛寒,由命門火衰,不能溫蒸水穀,古人有服菟絲子旬日間飲食如湯沃雪,亦此義也。補脾宜人參理中湯。補右腎宜用八味丸。胃氣虛不能運化水穀者,六君子加木香。鬱結傷脾者,加味歸脾湯。木剋土者,四君柴胡、升麻,兼嘈雜者,加吳茱萸、半夏。
治者審之。
理中湯吐瀉)八味丸虛羸)加味歸脾湯(驚悸)
《本事》枳殼散,治心下痞悶,或作痛多噫。
枳殼(去瓤,炒),白朮(各半兩),香附子(炒,一兩),檳榔(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調下。
四味萸連丸,治腹脹噫氣吞酸,食不能化。
吳茱萸(炒),黃連(炒),神麯,荷葉(各等分)
上為末,煮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黃連,當量病微甚,或炒黑炒黃用之。
白話文:
《薛氏醫案》說:脾臟生病,臉色會發黃,而且容易打嗝。打嗝是因為寒氣侵入胃部,氣機逆亂,從下往上散發,又從胃部出來,就形成了打嗝。還有一種情況是,經常思慮或太講究食物的味道,這種情況會在肚臍周圍感覺到有氣在動,按壓時會覺得裡面硬硬的或疼痛。這種病會導致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疲倦想睡,四肢無力。經脈說:脾主四肢,所以出現這些症狀就是脾的問題。另外還說:當兩陽經和一陰經同時發病時,會出現驚恐、背痛、頻繁打嗝的症狀。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上焦的氣是從中焦來的,中焦的氣如果運行不順暢,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打嗝。
中焦,也分為脾和胃的功能,脾土如果虛寒,是因為命門的火衰弱,不能溫暖脾胃來消化水穀,古代有人服用菟絲子,幾天內就感覺飲食像被雪融化一樣快速消化,也是這個道理。調理脾虛應該服用人參理中湯。補右腎應該服用八味丸。胃氣虛弱,不能運化水穀的,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如果因為情緒鬱結而傷脾,可以服用加味歸脾湯。如果因為肝木剋制脾土,可以服用四味柴胡、升麻,如果同時感到胃中嘈雜不舒服,可以加吳茱萸和半夏。
治療時要仔細辨證。
理中湯治療吐瀉;八味丸治療身體虛弱;加味歸脾湯治療驚悸。
《本事方》中的枳殼散,可以治療心下痞悶、疼痛、頻繁打嗝的症狀。
枳殼(去瓤,炒過),白朮(各半兩),香附子(炒過,一兩),檳榔(三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用米湯調服。
四味萸連丸,可以治療腹脹、打嗝、吞酸、消化不良等症狀。
吳茱萸(炒過),黃連(炒過),神麯,荷葉(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煮過的神麯糊做成藥丸,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白開水送服。黃連的用量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可以炒黃或炒黑後使用。
2. 下氣
〔薛〕劉河間云:腸胃鬱結,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喜噫下氣也。若癲癇勞瘵,氣下泄而不止者必死,乃真氣竭絕,腠理閉塞,穀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婁全善云:下氣屬心虛。經云: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氣為泄者是也。經又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此平人也。
若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過度,致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不能輸化,故下氣也。又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者,乃五穀之精,上榮心肺,以降腎肝,故曰其人壽。陽精者,乃胃中之清氣,陷入腎肝,不能升浮,上輸心肺,故曰其人夭。
若飲食過度,腸胃鬱結,用平胃散。癲癇勞瘵,用補中益氣湯。心氣虛弱,用補心丸。心氣虛寒,用補心湯。脾胃虛寒,用理中湯。肝木乘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脾氣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命門火衰,用八味丸。腎氣不足,用六味地黃丸。大凡噫氣下氣者,其脈不及本位,內經云:短則氣病。
以其無胃氣也。諸病見此脈難治,但純補胃氣為善。
平胃散不能食)補心丸即茯神散為丸,方見驚悸)補心湯痞)理中湯吐瀉),加味歸脾湯驚悸)八味丸(不能食)
白話文:
[下氣]
劉河間說,腸胃的氣機鬱結,食物的精氣在體內發散,卻無法順利從腸胃排出,所以會頻繁打嗝、放屁。如果是癲癇、勞損、癆病等情況,氣不斷向下排泄不止,那是因為真氣已經耗盡,身體的毛孔閉塞,食物的精氣無法正常從腸胃排出,只能從腸胃中洩出,這樣的情況一定會死亡。婁全善認為,頻繁放屁是心氣虛的表現。《黃帝內經》說,夏天脈象屬心,心脈虛弱不足,就會發生頻繁排氣、腹瀉的情況。經書又說,食物進入胃後,會遊走、散發精氣,往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氣散發,往上歸於肺臟,再由肺臟疏通水道,往下輸送到膀胱,水精散佈全身,五臟的經脈才能順暢運行,這是一般健康的人的狀態。
如果因為情緒上的傷害、外感六淫邪氣、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等原因,導致脾土的陰氣受損,脾臟的運化功能失調,無法正常輸化,就會導致頻繁排氣。還有人說,如果能保存陰精,人就會長壽;如果陽精下泄,人就會夭折。陰精指的是五穀的精華,能夠向上滋養心肺,然後向下滋養腎肝,所以說這樣的人會長壽。陽精指的是胃中的清氣,如果清氣下陷到腎肝,無法上升、向上輸送到心肺,這樣的人就會夭折。
如果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腸胃氣機鬱結,可以用平胃散來治療。如果是癲癇、勞損、癆病等情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心氣虛弱,用補心丸。心氣虛寒,用補心湯。脾胃虛寒,用理中湯。肝木過旺而克制脾土,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脾氣鬱結,可以用加味歸脾湯。脾氣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命門火衰,可以用八味丸。腎氣不足,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一般來說,頻繁打嗝、放屁的人,脈象會弱而不到位,《黃帝內經》說,脈象短弱是氣病。
這是因為胃氣虛弱。凡是出現這種脈象的疾病,都難以治療,但重點是補養胃氣,這才是治療的根本。
(平胃散不能在吃不下東西的時候使用;補心丸就是茯神散做成的丸劑,藥方在治療驚悸的方子裡;補心湯能治療胸腹痞塞;理中湯能治療吐瀉;加味歸脾湯能治療驚悸;八味丸不能在吃不下東西的時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