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一·初生門 (8)
集之一·初生門 (8)
1. 斷乳法
小兒年至四五歲當斷乳,而不肯斷者,宜用畫眉膏斷乳之道,方可漸與肉食,則無疳癖之患。
白話文:
幼童四五歲時,到了斷奶的年齡,如果孩子不願意斷奶,可以嘗試使用畫眉膏的方法讓孩子斷奶。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逐漸適應沒有母乳的日子,也可以避免孩子因為斷奶而出現疳癖等疾病。
畫眉膏
山梔(參個,燒存性),雄黃(少),硃砂
白話文:
畫眉膏的配方包括:山梔子(三顆,燒至存性),雄黃(少量),朱砂。
上為極細末,入生麻油、輕粉各少許調勻。候兒睡著,濃抹於兩眉上,醒來便不食乳。未效,再用,加黃丹一錢。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生麻油和輕粉,少量調勻。等到孩子睡著後,濃濃地塗抹在兩眉上,等孩子醒來後就不吃母奶了。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使用一次,並添加一錢黃丹。
2. 雜將護法
萬全論田婦護兒,絕無他疾,譬之草木生於深山大澤,容易合抱,至於異果奇材,縱加培養,間有不秀實者,豈貴賤異哉!兒數見風日,即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以田舍兒較之相似。田氏曰: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提抱生癰,喂飼生癖,最宜慎之。張渙曰:乳母須每日三時摸兒項後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之,使微汗即愈。
白話文:
萬全論述農村婦女的護兒經驗,田婦所護之兒絕對沒有其他的疾病,就如同草木生長在深山大澤,容易長得粗壯高大。至於一些珍貴的果樹名木,即便精心培育,偶爾也會有不結果實的情形,難道是因為貴賤不同嗎?農村的兒童經常接觸風日,所以他們的血液凝固、氣血旺盛,肌肉堅硬緻密,能夠耐受風寒,與田舍的兒童相比,相似之處很多。田氏說:大凡小兒過於溫暖會產生熱氣,熱氣太盛會生風,抱著會生出癰疽,餵養不當會生出癖病,最應該慎重對待。張渙說:乳母每天要三次撫摸孩子的後頸風池穴,如果孩子發燒了,就要立即熨灸,讓孩子微微出汗就可以痊癒。
諺云:戒養小兒,謹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疾微,切不可妄針灸,亦不用輒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兒經絡,吐下傷動臟腑故也。嬰兒暑中,常令在稍涼處,乳母勿禁新水,即不宜多。嬰兒春夏間有疾,不可亂有動下,使下焦虛,上焦熱,變成大病矣。
白話文:
古諺語說:要謹慎護理好小兒,必須保護好風池穴。風池穴在頸項筋兩旁,只有生病時才治療,如果病情輕微,千萬不可隨便針灸,也不用輕易給小兒吐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針灸會損傷小兒的經絡,吐下會損傷臟腑。嬰兒在夏季,應當經常讓其待在稍微涼爽的地方,乳母不要禁止嬰兒喝生水,但也不宜喝太多。嬰兒在春夏季有疾病時,不可隨便用瀉下藥物,以免下焦虛弱,上焦熱盛,變成大病。
嬰兒須看稟受南北之殊,蓋地土寒溫不同故也。嬰兒生後兩滿月,即目瞳子成,能笑,識人,乳母不得令生人抱之,及不令見非常之物。嬰兒百晬,任脈生,能反復,乳母當存節喜怒,適其寒溫。嬰兒半晬,尻骨已成,乳母當教兒學坐。嬰兒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教兒地上匍匐。
白話文:
嬰兒必須根據其出生地的不同來照料,因為各地區的氣候、溫度不同。嬰兒出生後兩個月,瞳孔形成,能夠微笑,認人,乳母不得讓陌生人抱他,也不得讓他看到奇怪的東西。嬰兒一百天,任脈生長,能夠翻身,乳母應控制自己的喜怒,適應他的寒暖。嬰兒五個月,尻骨已經形成,乳母應教孩子學著坐。嬰兒出生後二百天,掌骨形成,乳母應教孩子在地上爬行。
嬰兒三百日,臏骨成,乳母教兒獨立。嬰兒周晬,膝骨已成,乳母教兒行步。上件,並是定法,蓋世之人不能如法存節,往往抱兒過時,損傷筋骨,切宜戒之,為吉。羅謙甫曰:一小兒五月間,因食傷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逾七八年不已。
白話文:
嬰兒滿三百天,膝蓋骨形成,乳母教孩子獨立。嬰兒滿一週歲,膝蓋骨已形成,乳母教孩子走路。以上都是規定好的法則,世上的人不能依法存節,常常抱著孩子超過時間,損傷筋骨,切記要戒掉,為吉。羅謙甫說:有一名小孩五個月大的時候,由於吃了傷冷的粉絲,肚子疼,便在市集藥鋪中買了神芎丸服用,肚臍和腹部逐漸變得又冷又痛,時發時止,過了七年八年還沒有停止。
因思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痛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小兒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其本,當用和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
白話文:
古人說過,寒症要用熱藥來治療,好的醫生不能廢除這個原則,而改變治療方法。根據受損的部位,是寒症,治療的藥物,也是寒性的,寒上加寒,會傷害胃,因此導致冷痛,是可以預見的。一般人的脾胃,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何況是小孩子,血氣還很弱,經受不住寒冷,所以陽氣潛藏,寒毒積聚,長期下去就不容易消除。治療疾病,必須先從根本著手,應該使用和中養氣的藥物,來補救先前的失誤,服用一個月左右,才會痊癒。
嗚乎,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亦不可不說其病源,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中發藥者,亦不審病源而以藥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
東坡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白話文:
唉,康子送來藥物,孔子拜謝後接受了,但由於還不知道藥方的來歷,不敢服食,這就是保護生命的重要舉措啊。怎麼現在的人卻默不作聲地讓人把脈,認為這樣就能知道病情了?況且脈搏是人體的血氣,依附於經絡之間,熱盛則脈搏急促,寒盛則脈搏緩慢,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患的是什麼病,哪能憑脈象來區分出它的形體呢!醫生不能不審慎地探究病因,而患者的家人也不能閉口不談病因。更有甚者,這個孩子的父親不把病因告訴醫生,反而去市場上求取藥物,而藥鋪發藥的人也不詢問病因,就把藥給了他們,以至於七八年來的疾病,全都是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啊。孫真人說,沒有診斷就先詢問,是最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