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10)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10)

1. 夏秋治里

二順散,治中暑霍亂吐瀉,煩悶燥渴,小便赤澀,便血肚疼。

豬苓,澤瀉,茯苓,白朮,甘草(炙),官桂,乾薑,杏仁(各一兩,去皮尖雙仁,炒)

上為末。每服半錢,不拘時,水調下,或水煎服。

六和湯,治心脾不和,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咳嗽胸滿,頭目疼痛,嗜臥倦怠,並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成痢,中酒作渴,心逆畏食。

人參(去蘆),縮砂仁,甘草(炙),杏仁(泡去皮尖),半夏(湯煮透,銼,焙乾。各一兩),白扁豆(炒熟,銼去殼,一斤,碎切,爛杵,拌勻,釀、經一宿,焙乾),藿香,赤茯苓(去皮),木瓜(各二兩),香藿,厚朴(去粗皮,薑製,慢火焙乾。各四兩)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鹽半字同煎。

白話文:

二順散,治療因中暑引起的霍亂,症狀有嘔吐、腹瀉、心煩、口渴、小便發紅澀痛、大便出血、肚子疼痛。

藥材包含:豬苓、澤瀉、茯苓、白朮、甘草(炙烤過)、肉桂、乾薑、杏仁(各一兩,去除外皮和尖端,並將雙仁的杏仁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時間不限,用開水調和後服用,或用水煎煮後服用。

六和湯,治療心脾不調和、氣機升降失常,引起的霍亂、嘔吐、腹瀉、咳嗽、胸悶、頭痛、頭暈、嗜睡、身體疲倦。也治療陰陽不協調、因暑氣潛伏體內引起的煩躁、拉肚子、飲酒過多引起的口渴、心中不適、不想吃東西等症狀。

藥材包含:人參(去除蘆頭)、縮砂仁、甘草(炙烤過)、杏仁(浸泡後去皮尖)、半夏(用熱水煮透,切碎,烘乾,各一兩)、白扁豆(炒熟後,去殼切碎,搗爛,拌勻後靜置一晚,再烘乾,共一斤)、藿香、赤茯苓(去皮)、木瓜(各二兩)、香藿、厚朴(去除粗皮,用薑汁炮製過,用小火烘乾,各四兩)。

將以上藥材,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杯,生薑兩片,紅棗一顆,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溫服。也可以加入少許鹽一起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