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9)
集之七·脾臟部(上) (9)
1. 夏秋治里
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八月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嘔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田〕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之。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
〔潔〕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也。有熱而瀉,用黃連、黃芩、大黃(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逆也)。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重昏倦也)。有肺病而瀉用芍藥、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多檳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喘嗽也)。
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痘發熱)導過後,用入臟君臣藥調之,宜益黃散。
〔曾〕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所謂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姜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
有數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致,蓋先感熱,後感冷,陰陽相搏,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又曰: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詳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薛〕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
手足指冷,作渴飲熱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凡病屬陰證誤用寒涼者,死則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香薷飲,治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吐痢心腹疼痛,發熱煩悶。
香薷(三兩),白扁豆,厚朴(各一兩半),生甘草(二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
車前子散,治暑月霍亂吐瀉,煩悶引飲不止,小便不利。
白茯苓,豬苓,香薷,車前子(炒),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燈心湯調下。
不換金正氣散,治脾胃不和,寒熱往來,臟腑虛熱,霍亂吐瀉。
厚朴(薑製),藿香,陳皮,半夏,蒼朮(米泔浸),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為什麼會拉出青褐色水便?這是因為腸胃極度虛弱,寒冷到極點的緣故。用藥治療就能痊癒。
在八月秋分之後,出現嘔吐、腹瀉、全身發冷,這是體內陽氣不足的表現,患者會無法吃下母乳,乾嘔、打嗝,並拉出青褐色水便。這時應該補脾,用益黃散來治療,絕對不能用瀉藥。
一般來說,小兒在盛夏時出現嘔吐、腹瀉,若是邪熱在下焦(腹部),就會腹瀉;若是在上焦(胸部),就會嘔吐。如果體液流失,一定會口渴。這時用玉露散來治療,即使有嘔吐,也要時常給他喝一點,三天後一定會好。如果出現發燒、脈象較大、小便發黃,就要用五苓散和益元散各一半,用熱水調和後溫服。如果身體發涼、脈象細弱、小便發青,早上就用益黃散,下午用玉露散。如果過了四五天還是虛弱,就應該用異功散、和中散或開胃丸來治療。
如果腹瀉是因風邪引起的,就用防風、羌活來治療(這類嘔吐腹瀉也常伴隨肝病引起的抽搐、肢體拘緊);如果是因熱邪引起的腹瀉,就用黃連、黃芩、大黃來治療(這類嘔吐腹瀉也常伴隨心病引起的身熱);如果是因寒邪引起的腹瀉,就用附子來治療(這類嘔吐腹瀉也常伴隨腎病引起的身冷、或腳踝冰冷逆流);如果是因濕邪引起的腹瀉,就用白朮、茯苓來治療(這類嘔吐腹瀉也常伴隨脾病引起的多睡、身體沉重、昏沉疲倦);如果是因肺病引起的腹瀉,就用芍藥、桂心,定喘的麥冬、人參來治療,嚴重的話多加檳榔,大便不通暢時加大黃(這類嘔吐腹瀉也常伴隨肺病引起的喘咳)。
更要仔細判斷病情的新舊,如果是新發的病就止住它,如果是久病就要考慮是腸風的問題,應該用推陳致新的方法,先用宣風散(痘疹發熱時使用)來疏導,之後再用能入臟腑的藥來調養,宜用益黃散。
有些小孩在盛夏初秋時,晚上吹風,口渴喝水,或吃了過多的生冷瓜果,刺激腸胃,就會突然嘔吐、腹瀉,甚至傳變成手腳麻木、筋脈攣縮疼痛,痛起來就心神不寧。如果當成驚嚇來治療就錯了。所謂筋脈遇寒就會收縮,而且陽明經脈是養護筋脈的,陽明經屬胃和大腸,由於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造成嘔吐和腹瀉,胃氣虛弱,無法養護筋脈,也導致筋脈攣急。這種情況下,患者口氣溫熱、面色蒼白、脈象沉緩,用手按壓他的膝蓋下方和手腕下方,可以看見筋脈收縮,在皮膚底下突顯出來,這就是診斷的依據。治療上,用理中湯加上半生半炮的附子,以及老薑煮成湯藥,在空腹時溫服,還要仔細區分虛實寒熱,才能對症下藥。
有些幾歲大的小孩突然發生嘔吐、腹瀉,多半是因為在夏秋時分,白天待在極熱的地方,然後脫掉衣服乘涼,晚上又睡在當風的地方造成的。這應該是先感到熱,後又感到冷,陰陽之氣互相搏擊,衝擊中焦,叫做「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來調理治療,因為香薷散能分辨水穀、調升降陰陽。此外,《活人書》還說:熱症多想喝水的,用五苓散;寒症不想喝水的,用理中丸。仔細考慮這種治療方法,目的不也是要平復中焦嗎?一般來說,夏天出現嘔吐、腹瀉,如果手腳發熱,口渴想喝冷飲,這是屬於陽證,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
如果手腳冰冷,口渴想喝熱飲,這就是屬於陰證,應該用溫補的藥物治療。凡是屬於陰證卻誤用寒涼藥的,死時手腳會呈現青黑色,甚至全身都是這樣。
香薷飲,可以用來治療因為夏秋季節臟腑冷熱失調、飲食不節制引起的嘔吐、腹瀉、心腹疼痛、發燒煩悶。
香薷(三兩)、白扁豆、厚朴(各一兩半)、生甘草(二兩)。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碗煎服。
車前子散,可以用來治療暑天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煩躁口渴想不停喝水,小便不暢。
白茯苓、豬苓、香薷、炒過的車前子、人參(各等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燈心草煮的水調服。
不換金正氣散,可以用來治療脾胃不和、寒熱交替、臟腑虛熱、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
厚朴(薑製)、藿香、陳皮、半夏、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炙甘草(各等分)。每次服用二三錢,用薑、棗煮的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