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77)
集之二·肝臟部 (77)
1. 疝
〔曾〕按《內經》大奇論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證。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蓋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故令臍腹絞痛者是也。又,巢元方曰: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傷,榮衛不調,二氣虛弱,風冷入腹而成。
故《脈經》云:急者,緊也,緊則為寒,為實,為痛,血為寒泣(音澀)則為瘕,氣為寒聚則為疝,皆因本臟氣虛,外感於寒濕,內傷於生冷,遂使臍腹絞刺激搏而痛,無有定處,倉卒之際不堪忍者,謂之疝也。並宜先用五苓散沸湯調服和解,輕則但以白芍藥湯、烏梅散、釣藤膏為治,重者金茱丸、散氣丸,未有不愈也。
〔仁齋〕㿗疝者,陰核氣結腫大而釣痛也,多因小兒啼怒不止,動陰氣,故陰氣下系,結聚不散而得之,或胎婦啼泣過傷,令兒生下,小腸氣閉,亦變此證,惟是陰氣不得流行,加以風冷入焉,白水聚焉,故水氣上乘於肺,先喘急而後疝痛,其狀有如李者,亦有稀軟者,亦有並腎腫大者,亦有大硬者,臍下痛楚,皆不能忍,用藥行心氣逐腎邪、利其大小二便,更無補法。
〔薛〕小兒陰腫疝氣者,多屬肝腎氣虛,及坐臥寒濕之地,或風邪所傷,血氣相搏,或啼叫氣逆,水道不行,或稟父肝經虛熱,或妊娠肝氣鬱結,或乳母怒動肝火而致者。若兒肝經熱,用梔子清肝散。兒啼躁怒,用勻氣散。乳母恚怒,用柴胡清肝散。肝火氣逆,用加味逍遙散。
小腹作痛,小便澀滯,用龍膽瀉肝湯。久坐冷地,小便不利,用四苓散加柴胡、山梔、車前子。不時寒熱者,加味小柴胡湯。經云:肝氣熱則莖痿,宗筋弛縱,腎莖腫脹,或出白液癢痛,或裡急筋縮,挺縱不收,或精隨便下者,此名筋疝,俱屬肝火,不繫於腎,宜詳治之。
茱萸內消丸,治小兒陰㿗,偏大上攻,臍腹㽲痛,膚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
川楝子(炒,一兩半),大腹皮,五味子,海藻(洗),玄胡索(各一兩二錢半),桔梗,青皮,山茱萸(去核,各一兩),木香(七錢半),蘹香(炒),桂心,川烏頭(炮,去皮臍),吳茱萸,桃仁(麩炒,另研),食茱萸(各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當歸散,治小兒㿗疝。
牽牛(微炒,取仁),辣桂(各半兩),當歸,大黃(各二錢半),全蠍(一錢半),桃仁(湯泡,去皮尖,二錢半)
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一鍾,入蜜半匙,煎至五分,食前服。以利為度。
川楝丸,治小兒㿗疝,小腹痛引腰脊,攣曲身不能直。
木香,檳榔,三稜,蓬莪朮(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川楝肉,芫花(米醋浸,炒。各半兩),辣桂,牽牛(生,取仁。各三錢),巴豆(不去油,一錢)
白話文:
[疝氣]
根據《內經》中的記載,腎脈或肝脈出現緊張且下沉的情況,都可能引發疝氣。心脈搏動滑急是心疝的徵兆;肺脈下沉搏動則是肺疝的症狀。疝氣是由於寒氣在體內凝結導致的,常引起臍部和腹部劇烈疼痛。此外,巢元方指出,各類疝氣是因爲體內的陰氣積聚,加上受到寒氣侵襲,使得氣血運行不調,正氣虛弱,風冷之氣進入腹腔所造成的。
《脈經》提到,疝氣表現爲緊縮感,緊縮則代表寒氣,寒氣聚集則形成實證,實證則引起疼痛。血受寒則凝滯,形成瘕積;氣受寒則凝聚,形成疝氣。這都是因爲臟腑本身氣虛,再加上外部感受寒溼,內部又受到生冷食物的影響,導致臍腹部出現劇烈疼痛,疼痛部位不定,突發時難以忍受,這就是疝氣。
治療上,可以先使用五苓散,用沸水調服以調和身體,病情較輕的可以用白芍藥湯、烏梅散、釣藤膏來治療;病情嚴重的則用金茱丸、散氣丸,通常都能痊癒。
小孩子的疝氣,多是因爲肝腎氣虛,或是長時間處於寒冷潮溼環境中,或被風邪所傷,血氣相搏,或是哭鬧過度導致氣逆,水道不暢,或是遺傳父親的肝經虛熱,或是母親懷孕期間肝氣鬱結,或是哺乳的母親情緒波動,導致肝火旺盛。如果孩子肝經有熱,可用梔子清肝散;如果孩子哭鬧煩躁,可用勻氣散;如果哺乳的母親有恚怒,可用柴胡清肝散;如果肝火氣逆,可用加味逍遙散。
小腹疼痛,小便不暢,可用龍膽瀉肝湯;長時間坐在冰冷的地面上,小便不順,可用四苓散加柴胡、山梔、車前子;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可用加味小柴胡湯。
茱萸內消丸用於治療小兒疝氣,腫大疼痛,臍腹劇痛,膚囊腫脹,或有瘡瘍,時出黃水。主要成分包括川楝子、大腹皮、五味子、海藻、玄胡索、桔梗、青皮、山茱萸、木香、蘹香、桂心、川烏頭、吳茱萸、桃仁、食茱萸。
當歸散用於治療小兒疝氣。主要成分包括牽牛、辣桂、當歸、大黃、全蠍、桃仁。
川楝丸用於治療小兒疝氣,小腹痛連腰脊,身體彎曲無法伸直。主要成分包括木香、檳榔、三棱、蓬莪朮、青皮、陳皮、川楝肉、芫花、辣桂、牽牛、巴豆。
五苓散用於治療驚搐。
白芍藥湯用於治療冷疝腹痛,以及誤汗誤下後形成的傷寒症狀。在使用其他對症藥物之前,應先服用此藥。
烏梅散用於治療腹痛,以及初生嬰兒臍下冷痛,疝氣等疾病。
金鈴散用於治療疝氣腹痛,在嘗試其他藥物無效後,可以服用此藥。
釣藤膏用於治療夜啼。
金茱丸用於治療冷疝氣痛及膚囊浮腫。
散氣丸用於調理各種疝氣,小便不暢或不通,臍下劇痛,無法忍受。
湯劑用於治療小腸疝氣,爲家傳祕方。
勻氣散用於調理補益,通利後及冷疝腹痛,氣滯不和。
木香飲用於治療小兒小腸氣痛。
梔子清肝散、柴胡清肝散用於治療發熱。
龍膽瀉肝湯用於治療肝經溼熱不利,下部生瘡,兩拗腫痛,或腹中作痛,小便不暢等症狀。
四苓散即五苓去桂。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