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14)
集之二·肝臟部 (14)
1. 不治證
搐而不休,休而再搐。驚叫發搐。汗出足冷。痰滿胸喉。口開目直。
急驚眼睛翻轉,口中出血,兩足擺跳,肚腹搐動,或神緩而摸體尋衣,或證篤而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不嚏,心中熱痛,忽大叫者不治。慢驚四肢厥冷,吐瀉咳嗽,面黯神慘,鴉聲胃痛,兩脅動氣,口生白瘡,髮直搖頭,眼青不轉,涎鳴喘嗌,頭軟,大小二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皆為不治。
慢脾身冷黏汗,直臥如屍喘嗽,頭軟背直,口噤搖頭,痰如牽鋸之聲,面無潤澤之色,縮唇氣粗者,不治。
白話文:
持續抽搐不停,停止後又再次抽搐。驚恐尖叫並伴隨抽搐。流汗且腳冰冷。胸口和喉嚨充滿痰液。嘴巴張開,眼睛直視。
急性驚風發作時眼睛翻轉,口中出血,雙腳擺動跳動,肚子抽動,或是神情遲緩而摸索身體或找衣服,或是病情嚴重而神智不清、呼吸急促,餵藥也無法吞下,用藥刺激鼻子也打不出噴嚏,心中發熱疼痛,突然大聲叫喊,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慢性驚風發作時四肢冰冷,嘔吐腹瀉咳嗽,臉色黯淡神情淒慘,發出像烏鴉叫的聲音,胃痛,兩側肋骨部位有氣在竄動,口中長出白色瘡口,頭髮直立搖頭,眼睛發青無法轉動,口水聲和喘鳴聲,頭部軟弱無力,大小便失禁,手腳單側被牽引,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
慢性脾虛導致身體冰冷、黏膩出汗,像屍體一樣直挺躺著,咳嗽喘氣,頭部軟弱無力、背部僵直,嘴巴緊閉搖頭,痰液發出像鋸子拉木頭的聲音,臉色沒有光澤,嘴唇收縮呼吸粗重,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
2. 禁忌
治小兒急驚方搐,不用驚擾,此不足畏,慢驚雖靜,乃危病也。急驚方搐時但扶持之,不可擒捉,蓋風氣方盛,恐流入筋脈,或至手足成拘攣也。
白話文:
治療小孩子突然發作的抽搐(急驚),不用太過驚慌,這種情況並不可怕。反而是慢性的抽搐(慢驚)雖然看起來安靜,卻是危險的疾病。當孩子急性抽搐發作時,只要扶著他、保護他就好,不要用力抓住他,因為這個時候風氣正盛,如果用力抓住,恐怕會使風邪侵入筋脈,甚至導致手腳僵硬、攣縮。
3. 驚悸
〔薛〕人身有九臟,心藏神,肝藏魂,二經皆主於血,血虧則神魂失寧而生驚悸也。經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又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驚者,心卒動而恐怖也,悸者,心跳動而怔忡也,二者因心虛血少,故健忘之證隨之,用四物安神之類。丹溪謂:亦有屬痰者,宜用溫膽湯加辰砂、遠志、之類。
若思慮便動,虛也,用養心湯。時作時止,痰也,用茯苓丸。觸事易驚,心膽虛怯也,用溫膽湯。臥驚多魘,血不歸源也,用真珠母丸。夢寐不寧,肝魂失守也,用定志丸。恐畏不能獨處,膽氣虛冷也,用茯神湯。睡臥煩躁,膽氣實熱也,用酸棗仁丸。眩運驚悸,風痰內作也,用《本事》辰砂遠志丸。
思慮鬱結,脾虛氣滯,用歸脾湯。前證雖曰屬心與肝,而血之所統,實主於脾,脾之志曰思,思慮多則血耗損,而不能滋養於肝心者,脾使之也。思慮內動,未嘗有不役其心者,夫心為君火之臟,十二官之主也,夫君之德,不怒而威,無為而治,故宜鎮之以靜謐,戒之以妄動,動則相火翕合,煽爍陰精,精血既虧,則火空獨發,是以驚悸怔忡之所由生,五志之火,心所不能制者矣。
故治脾者不可不知養心,養心者不可不知鎮靜而寡欲,然人孰無思也,思之正,則無妄動之欲矣。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養於心者也。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膽虛不能制脾,則脾之水飲作矣。
半夏(湯洗),竹茹,枳實(麩炒),橘皮(去白。各二兩),甘草(炙,一兩),白茯苓(一兩半)
上,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寧志丸,治心虛多驚,若有痰,宜吐之。
人參,白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當歸,酸棗仁(溫酒浸半日,去殼),遠志(炒。各半兩),乳香,硃砂,石菖蒲(各三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棗湯下。
茯神散,治五臟氣血虛弱,驚悸怔忡,宜用此安神定志。
茯神(去木),人參,龍齒(另研),遠志(去心),桂心,防風,獨活,酸棗仁,細辛,白朮(炒。各三錢。),乾薑(炮,三兩),
上為末。每服四五錢,水煎服。蜜丸亦可。
《治要》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喜悲愁怒,衄血面黃,五心煩熱,或咽喉間痛,舌本作強。
茯苓(四錢),桂心,甘草(炒。各三分),紫石英(煆),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一錢),大棗(二枚)
上,水煎服。
茯神湯,治膽氣虛冷,頭痛目眩,心神恐畏,不能獨處,胸中煩悶。
茯神(去木),酸棗仁(炒),黃耆(炒),梔子仁(炒),白芍藥(炒),五味子(杵,炒),桂心,熟地黃(自制),人參(各一兩),甘草(五錢,炒)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
酸棗仁丸,治膽氣實熱,不得睡臥,神志不安,驚悸怔忡。
茯神(去木),酸棗仁(炒),遠志(去心),柏子仁(炒),防風(各一兩),枳殼(麩炒),生地黃(杵膏。各半兩),青竹茹(二錢五分)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湯下。
定志丸,治心神虛怯,所患同前,或語言鬼怪,喜笑驚悸。
人參,茯苓(各一兩五錢),菖蒲,遠志(去心。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湯下。
《治要》茯苓散,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得,心神恍惚。
茯神,麥門冬(各一兩半),通草,升麻(各一兩二錢半),紫菀,桂心(各七錢五分),知母(一兩),大棗(十二枚),淡竹茹(五錢),赤石脂(一兩七錢五分)
上,每服一兩,水煎。
朱雀丸,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苓(二兩),沉香(半兩)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參煎湯下。
世傳密陀僧散,治驚氣入心絡,不能語者。昔有人為狼及犬、蛇所驚,皆以此而安。
密陀僧(研極細末如粉)
上,茶清調一錢匕。
丹溪硃砂丸,治勞役心跳。
硃砂,當歸身,白芍藥,側柏葉(各三錢),川芎,陳皮,甘草,黃連(炒。各一錢半)
上用豬心血為丸,粟米大。每服百丸,龍眼湯下。
《本事》辰砂遠志丸,消風化痰,鎮心安神。
人參,石菖蒲(去毛),遠志(去心),茯神(各一兩),川芎,山藥,白附子,麥門冬,細辛,鐵粉,辰砂(各五錢)
上為末,用生薑汁入水糊丸,綠豆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一二十丸,臨睡生薑湯下。
加味歸脾湯,去丹皮山梔,即歸脾湯,治脾虛弱損,健忘驚悸等證。
人參,黃耆,茯神(去木,各一錢),甘草(五分),白朮(炒一錢),木香(五分),遠志(去心),酸棗仁(炒,研),龍眼肉,當歸,牡丹皮,山梔(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
愚按:前方,若乳母憂思傷脾,血虛發熱,食少體倦,或脾虛不能統攝,以致陰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盜汗,或肢體腫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調,晡熱內熱,或繭唇流注等證,致兒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辰砂膽星膏,治小兒痰熱氣熱,氣急喘嗽,驚悸不安。
辰砂(一錢),牛膽南星(一兩),琥珀,青礞石末(各一錢),天竺黃(二錢),甘草(五分),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不拘時,生薑湯化下。
木通散,治小兒肝心有熱驚悸,用此藥瀉肝風,降心火,利驚熱。
羌活,山梔子(各二錢),大黃(煨),木通,赤茯苓,甘草(各一錢)
上銼。每服二錢,入紫蘇葉些少,水一盞,煎至五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驚悸】
人體內有九臟,心臟儲藏精神,肝臟儲存魂魄。心和肝這兩條經脈都主管血液,如果血液不足,那麼精神和魂魄就會失去平靜,從而產生驚恐和心悸的情況。古書上說:東方的青色,與肝臟相通,肝臟疾病會導致驚恐和恐懼。又說:二陽一陰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驚恐。驚是心臟突然跳動並感到恐怖,悸是心跳加速並且有怔忡的感覺。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心臟虛弱和血液不足造成的,因此會伴隨著記憶力減退的症狀,治療時可以使用四物安神類的藥物。丹溪先生認為:也有屬於痰濕的,適合用溫膽湯加辰砂、遠志等藥物。
如果思考事情容易心慌,這是虛弱的表現,可以使用養心湯。如果時好時壞,這可能是痰濕的問題,可以用茯苓丸。遇到事情容易驚恐,這是心膽虛弱的表現,可以使用溫膽湯。睡覺時容易做惡夢,這是血液不能回到心臟的徵兆,可以使用珍珠母丸。睡眠不安穩,這是肝臟無法控制魂魄的問題,可以使用定志丸。害怕獨自一人,這是膽氣虛弱的表現,可以使用茯神湯。睡覺時煩躁不安,這是膽氣過熱的問題,可以使用酸棗仁丸。眩暈和驚悸,這是風痰在體內活動的表現,可以使用本事辰砂遠志丸。
思考事情鬱悶,脾臟虛弱,氣血瘀滯,可以使用歸脾湯。前面提到的病症雖然說是心臟和肝臟的問題,但血液的管理實際上是由脾臟負責的。脾臟的特性是思考,思考太多就會消耗血液,不能滋養肝臟和心臟,這是脾臟的作用。思考事情時,往往都會讓心臟負擔加重。心臟是主宰全身器官的君主,它的特性是不需要發怒就能有威嚴,不需要作為就能治理好身體。因此應該保持心臟的平靜,避免胡亂行動。如果心臟過度活動,就會引發相火,消耗陰精,一旦精血虧損,就會導致火氣旺盛,這就是驚悸怔忡的原因。五志之火,是心臟無法控制的。
因此,治療脾臟時,不能不知道如何養心;養心時,不能不知道如何保持平靜和節制慾望。然而,誰能沒有思考呢?只要思考正確,就不會有胡亂行動的慾望。朱熹先生說:必須讓道心成為身體的主宰,而人心應該服從道心的命令。這是善於養心的人。
「溫膽湯」,治療心膽虛弱,遇到事情容易驚恐,或者夢境不好,導致心驚膽戰,氣鬱產生涎沫,涎沫和氣鬱相互作用,產生各種症狀,或者呼吸短促,心悸乏力,或者大量出汗,膽虛無法控制脾臟,脾臟的水分就開始增多。
「寧志丸」,治療心臟虛弱,容易受到驚嚇,如果有痰濕,應該先清除。
「茯神散」,治療五臟氣血虛弱,驚悸怔忡,可以用這個方法安神定志。
「茯苓補心湯」,治療心臟氣血不足,容易悲傷、憂愁、憤怒,鼻出血,面色萎黃,五心煩熱,或者咽喉疼痛,舌根僵硬。
「茯神湯」,治療膽氣虛弱,頭痛目眩,心神恐懼,無法獨自一人,胸部煩悶。
「酸棗仁丸」,治療膽氣過熱,無法睡覺,神志不安,驚悸怔忡。
「定志丸」,治療心神虛弱,和前面的症狀相同,或者說胡話,喜笑驚悸。
「茯苓散」,治療心臟實熱,口乾煩渴,無法睡覺,心神恍惚。
「朱雀丸」,治療心臟疾病,心悸不停。
「密陀僧散」,治療驚恐進入心臟網絡,無法說話。以前有人被狼、狗、蛇驚嚇,都用這個方法治好了。
「丹溪硃砂丸」,治療勞累心跳。
「本事辰砂遠志丸」,消除風邪,化解痰濕,鎮定心神。
「加味歸脾湯」,去除丹皮山梔,就是歸脾湯,治療脾臟虛弱,健忘驚悸等症狀。
最後,「辰砂膽星膏」,治療小孩痰熱氣熱,氣急喘嗽,驚悸不安。
「木通散」,治療小孩肝心有熱驚悸,用這個藥物瀉肝風,降心火,利驚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