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三·心臟部一 (48)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48)

1. 王爛瘡

《聖惠》云:夫小兒腑臟有熱,熱熏皮膚,外為濕氣所乘,則變生瘡,其熱偏盛者,其瘡發勢亦盛,初生如麻子,須曳王大,汁潰爛如湯火所傷灼,故名王爛瘡也。治小兒王爛瘡,一身盡如麻子,有膿汁,乍痛乍癢,或時壯熱。

白話文:

《聖惠方》說:小孩子的臟腑有熱,熱氣燻蒸皮膚,外被濕氣侵襲,就會變化成瘡。熱氣特別旺盛的,瘡發出來的勢頭也旺盛。剛開始生瘡的時候,像芝麻那麼大,漸漸擴展到蠶豆那麼大,膿汁潰爛,像被火傷或開水燙傷一樣,所以叫做王爛瘡。治療小孩子的王爛瘡,全身到處都是瘡,像芝麻一樣,有膿汁,時而疼痛時而發癢,有時還會發高燒。

赤芍藥,甘草,白蘞(各三分),黃芩,黃連(去須),黃柏(微炙。各半兩)

白話文:

赤芍藥、甘草、白蘞(各三錢),黃芩、黃連(去除須)、黃柏(微炙。各半兩)

上為末。蜜水調塗,日三兩上,瘥。

治小兒王爛瘡及惡瘡。

秫米,竹筱,

上,燒灰細研。以田中禾下水調塗之,立效。

白話文:

上面的材料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勻塗抹,每天使用兩到三次,直到痊癒。

治療小兒的王爛瘡和惡性瘡瘍。

秫米,竹筍,

上述材料燒成灰後細細研磨。用田中的稻田水調勻塗抹,立即見效。

治小兒王爛瘡,初患一日肉色變,二日⿰夋包漿出,或四畔時赤,漸長,若⿰夋包漿匝身,即不可治,其狀如湯火燒,宜速用,黃連散

黃連末,胡粉(各一兩)

上,研勻。以生油調塗之。

白話文:

治療小兒王爛瘡,剛患病時,第一天肉色發生變化,第二天出現黃色的漿糊狀物質,或者四面顏色變紅,逐漸擴大,如果黃色漿糊狀物質環繞周身,即不可治癒,病症狀如火燒一樣,應該快速使用黃連散藥方。

治小兒王爛瘡,初起疱漿似火燒瘡,宜用此方。又,桃仁,湯浸,去皮,研細,以面脂和塗。又,以艾燒灰敷,干,即用生油塗。又,十字街土、並釜下土研敷之。又,燒牛糞灰敷。又,酒煎吳茱萸汁塗。又,酥和赤地末敷。

白話文:

治療兒童王爛瘡,早期出現像火燒瘡一樣的泡狀漿液,可以用以下方法治療:

  1. 桃仁:將桃仁用熱水浸泡,去掉外皮,研磨成細粉,與面脂混合後塗抹患處。

  2. 艾草灰:將艾草燒成灰,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待灰燼乾燥後,用生油塗抹。

3.十字街土和鍋底土:將十字路口的土壤和鍋底的土壤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1. 牛糞灰:將牛糞燒成灰,敷在患處。

  2. 吳茱萸汁:將吳茱萸用酒煎煮,取其汁液塗抹患處。

  3. 酥和赤地末:將酥油與赤地草研磨成粉末混合,敷在患處。

2. 浸淫瘡

治小兒身體發瘡,初出甚小,後有膿汁,浸淫不已,漸大,名浸淫瘡,若先從四肢起,漸向頭面者難治也。

鯽魚(一尾長三寸者),豆豉(一合)

上杵如膏塗之。又療馬鞍瘡。

白話文:

治療小孩身體長瘡,開始時很小,後來會流出膿水,不斷擴散變大,這種病稱為浸淫瘡。如果病灶先從四肢開始,再逐漸向上蔓延到頭臉部位,則較難治療。

使用鯽魚(一條約三寸長)和豆豉(一杯量)搗爛成膏狀,塗抹於患處。此方也能治療馬鞍瘡。

又方,苦瓠(一兩),蛇蛻(半兩,燒),露蜂房(半兩,微炙),梁上塵

白話文:

另一種方子:苦瓠(一兩)、蛇蛻(半兩,燒成灰)、露蜂房(半兩,微火烘烤)、樑上塵。

為末,油調塗。又方伏龍肝(三分),亂髮(三分,燒),為末,豬脂和塗。又方,取雞冠血塗。雞冠血和黃連末塗。煎鯽魚膏塗。生切鯽魚片,和鹽貼患處。燒胡燕窠,水和塗之。

白話文:

磨成粉末,用油調勻塗抹。另一個方法是使用伏龍肝(三份),亂髮(三份,燒成灰),磨成粉末,與豬油混合塗抹。還有一種方法是取雞冠血塗抹。雞冠血與黃連粉混合塗抹。煎鯽魚膏塗抹。將生鯽魚片切片,加鹽後貼在患處。燒胡燕巢,用水調勻塗抹。

3. 紅絲瘡

有一種紅絲瘡,雖非丹胗,其毒實同,多生於兩手中指節上,男左女右,則尤甚也。其狀,但一水泡,清澄光瑩,如小雞頭大,其底下濈濈然數十小針孔,不癢不痛,都無妨礙,泡邊當有一絲脈如紅絲,隱隱在皮里,其行甚速,循臂而上,過肘則危,至心即死。有此證者,急以針迎頭挑斷,或剜耳塞,或嚼白梅封之,絲即不行。

白話文:

有一種叫「紅絲瘡」的病,雖然不是「丹胗」,但其毒性其實一樣,多數發生在兩手的中指節上,男性發生在左手,女性發生在右手的情況,則尤其嚴重。它的外觀,只有一個水泡,清澈透亮,像小雞頭那麼大,水泡下方有許多細小的針孔,不癢不痛,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在水泡周圍有一條像紅絲一樣的脈絡,隱隱在皮下,移動速度非常快,沿著手臂向上蔓延,如果超過手肘就會有生命危險,到達心臟就會死亡。如果有這種症狀,要趕快用針挑破水泡,或者用挖出來的耳垢塞住,或者嚼碎白梅敷在水泡上,紅絲就會停止蔓延。

紹興庚午,無為宰方梓,字楚材,與先子為同年,秩滿代歸,三日而殂,詢其所以,云無疾,但左手中指生一小水泡耳,蓋不知其為紅絲瘡也。又衛提轄宜人云:比鄰有女子,忽中指節生一水泡,色極清澈,其底盡細細針孔,歷歷可數,傍有紅絲一縷,舉家嬉笑,忽有老嫗來見,驚曰,此紅絲瘡也,當害汝命,急就其泡上灼艾數十壯,仍於絲上數處挑斷,遂免。

白話文:

紹興庚午年間,無為縣的知縣叫方梓,字楚材,與我父親是同年出生。他任期屆滿後回鄉,三天後就去世了。詢問他死因,說是沒有生病,只是左手中指上生了一個小水泡而已。後來才知道,那其實是紅絲瘡。另外,衛提轄的妻子也說:鄰居有一位女子,突然在中指節上生了一個水泡,顏色極其清澈,其底部全是細細的針孔,歷歷可數,旁邊還有一縷紅絲。全家人都在嬉笑,忽然有一個老婦人來拜訪,驚訝地說,這是紅絲瘡,會害了你的命。趕快在她水泡上灼艾數十次,又在絲上數處挑斷,才免於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