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72)
集之二·肝臟部 (72)
1. 淋
〔曾〕《巢氏病源》曰: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裡,主水下入小腸,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溲,腎氣通於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熱、曰血、曰石,各具於後。膏淋,見小便有肥脂似膏,而浮於小便之上,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冷淋,先戰慄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澀而戰慄。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澀,間有鮮血而同來者。血淋,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流而入於胞,則為血淋。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沙石從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此痛之使然。
蓋五淋者,雖曰腎虛所致,然小腸為受盛之府,氣通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通於腎,余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水道澀而不利,出入起數,臍腹急痛,蘊作有時,或如豆汁膏血,並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雞蘇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補腎地黃丸、與之疏導補益為上。
〔薛〕夫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二經相為表裡,俱主水道,水入小腸,下行於胞則為溺,若膀胱熱,則津液內涸,水道不通。腎氣熱,則小便淋瀝,或少腹引臍而痛。夫淋有五,石淋者,腎熱化石,內塞水道,痛引膀胱。氣淋者,肺氣壅熱,小腹脹滿,小便澀滯。熱淋者,三焦有熱,傳入腎、膀胱,流入於胞,小便赤澀。
血淋者,心熱,血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寒淋者,膀胱氣冷,與正氣交爭,寒戰氣解是也。亦有因妊母肝熱,及乳母恚怒者,當分五臟蓄熱治之。若心臟有熱者,導亦散加黃連。肝臟有熱者,柴胡梔子散。大便不通瀉青丸。脾臟有熱者,瀉黃散。脾氣不足者,異功散。脾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肺臟有熱者,瀉白散。肺氣虛熱異功散加炒黑山梔。腎臟有熱者,地黃丸。或因乳母肝經熱者,用梔子清肝散。恚怒者,用柴胡清肝散。乳母厚味者,用加味清胃散。心小腸熱者,用清心蓮子飲。
或兒早近色欲,小便澀滯或作痛,及更去後大小便牽痛者,皆屬肝腎不足也,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加牛膝、車前、肉桂,未應,當參五臟所勝,不可輕用滲泄寒涼之藥,大損胃氣,仍參前小便不通證覽之。一小兒小便不通,服五苓之類不應,頦間及左腮色赤。乃肝腎虛熱也。
用四物、山梔、及地黃丸而愈。後因感冒誤汗,小便仍不利,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安。一小兒小便不利,莖中澀痛,時或尿血。此稟父腎熱為患也。先用五淋散以疏導,又用滋腎丸、地黃丸,補肝腎漸愈。後出痘,色紫,小便短赤,頦間右腮或赤或白,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前證並愈。
白話文:
淋
《巢氏病源》說:各種淋病都是腎虛引起的,腎和膀胱互為表裡,負責將水液導入小腸,再通往膀胱,經過陰部排出小便,腎氣通暢與陰部,是水液向下流動的通道。淋病有五種名稱,分別是膏淋、冷淋、熱淋、血淋和石淋,它們的具體情況在後面說明。
**膏淋:**小便中有像脂肪一樣的油狀物質,漂浮在小便的表面,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控制體內的脂肪液體,導致它們向下流出。
**冷淋:**先感到發抖,然後才小便,這也是因為腎虛,導致下焦受寒,寒氣進入膀胱,與體內的正氣相互抗爭,所以小便不順暢,並且感到發抖。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到腎臟,再流入膀胱,導致小便顏色發黃、量多且排尿困難,有時會夾雜著新鮮的血液一起排出。
**血淋:**是熱淋發展到極致的表現。心臟是血液的主宰,血液在體內運行於經絡和臟腑,當體內熱盛時,血液運行就會失去常道。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因此熱會向下流到膀胱,導致血淋。
**石淋:**腎臟主導體內的水液,水液凝結就會形成結石。腎臟被熱邪侵襲,當小便排出時,會感到陰莖疼痛,無法順利排尿,疼痛會牽引到小腹,然後沙石會隨著小便排出,嚴重時會阻塞尿道導致劇痛,令人昏迷,全身出汗後才能清醒,這都是劇痛造成的。
總之,五種淋病,雖然都說是腎虛引起的,但小腸是接受和容納食物的器官,它的氣與膀胱相通;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它的氣與腎臟相通。其他的病因,像是體內多餘的水液無法正常向下排出,都可歸咎於腎氣不足。熱邪進入膀胱,會導致水道阻塞不暢,排尿次數增多,臍腹部感到急迫疼痛,有時會出現像豆汁或膏狀血塊一樣的物質,可以使用《局方》中的五淋散配合龍腦雞蘇丸來治療,自然就能痊癒,同時配合香芎丸、補腎地黃丸等藥物來疏通和補益身體。
薛氏認為:小兒各種淋病,都是由於腎臟和膀胱有熱引起的,這兩個經脈互為表裡,都主導體內的水道,水液進入小腸,再向下流到膀胱形成小便。如果膀胱有熱,會導致津液耗盡,水道不暢。如果腎氣有熱,就會出現小便淋漓不盡,或者小腹牽引至肚臍的疼痛。淋病有五種,石淋是因為腎熱導致結石,堵塞水道,引起膀胱疼痛;氣淋是因為肺氣壅塞有熱,導致小腹脹滿,小便不暢;熱淋是因為三焦有熱,傳入腎和膀胱,流入膀胱,導致小便發紅且澀痛;血淋是因為心臟有熱,血液散亂,失去正常的運行軌跡,滲入膀胱;寒淋是因為膀胱受寒,與正氣相互抗爭,出現發抖,當寒氣散去時,身體才能恢復。
也有因為孕婦肝熱,以及哺乳期母親生氣發怒所導致的淋病,應該根據五臟的熱邪情況來分別治療。如果是心臟有熱,應使用導赤散加黃連。如果是肝臟有熱,應使用柴胡梔子散。如果大便不通暢,應使用瀉青丸。如果是脾臟有熱,應使用瀉黃散。如果是脾氣不足,應使用異功散。如果是脾氣下陷,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肺臟有熱,應使用瀉白散。如果是肺氣虛弱,有虛熱,應使用異功散加炒黑山梔。如果是腎臟有熱,應使用地黃丸。
如果因哺乳期母親肝經有熱,應使用梔子清肝散。如果因為母親生氣發怒,應使用柴胡清肝散。如果母親飲食肥膩,應使用加味清胃散。如果心與小腸有熱,應使用清心蓮子飲。
如果孩子過早接觸性慾,會導致小便不順暢或疼痛,甚至排尿後大小便都會感到牽引疼痛,這些都屬於肝腎不足,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加牛膝、車前子、肉桂來治療,如果沒有效果,應該根據五臟的盛衰情況來治療,不能輕易使用滲泄寒涼的藥物,以免大傷胃氣,同時要參考前面提到的關於小便不通的論述。
有一個小孩小便不通,服用五苓散等藥物沒有效果,下巴和左臉頰呈紅色,這是肝腎虛熱導致的。使用四物湯、山梔子和地黃丸就治好了。後來因為感冒誤用發汗藥,導致小便再次不暢,我使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就治好了。
有一個小孩小便不暢,陰莖疼痛,有時會尿血,這是因為遺傳了父親的腎熱而導致的。先用五淋散來疏通,再用滋腎丸、地黃丸來補益肝腎,病情逐漸好轉。後來出了痘疹,顏色發紫,小便短少發紅,下巴和右臉頰有時發紅有時發白,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之前的症狀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