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四·心臟部二 (16)

回本書目錄

集之四·心臟部二 (16)

1. 初熱證治

上,姜一片,水煎,臨服加蔥白汁五茶匙。

正氣散

甘草(炙,三分半),陳皮,藿香(去梗),白朮(各五分),厚朴(薑製),半夏(薑製,各一錢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調解散

青皮,陳皮,枳殼(麩炒),桔梗(去蘆,炒),人參,半夏(炮七次),川芎,木通,乾葛(各四分),甘草,紫蘇(各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一方,加紫草、糯米。

蘇解散,治痘初壯熱,頭疼腰痛,腹疼作脹,一切熱毒甚者。

紫蘇,葛根,防風,荊芥,白芷,蟬蛻,紫草,升麻,牛蒡子,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加燈心蔥白各七根,水煎,熱服。

和解湯,解表和中。

升麻,乾葛(各一錢半),白芍(一錢),人參,防風(各七分),川芎(八分),甘草(五分)

上,用姜一片,水煎服。

上十七方,發表平劑。

王朝奉四物解肌湯

芍藥,黃芩,升麻,葛根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服。或云,小兒傷寒疫癘,潮熱瘡疹,五日已衰,疑似不能辨別者,並皆辛涼之劑調之,即以四物湯解肌之類。海藏云:此論即有表也,若內傷腹中有物,未得大便而發熱者,當以食藥去其物則可,若得便後,仍發熱在表者,亦宜此解肌湯,比錢氏升麻葛根湯減甘草,加黃芩,以有表熱之意也。

防風蒼朮湯,治小兒邪熱在表,惡風惡寒,瘡疹未出,可解表、發癍疹。

防風,甘草(炙。各半兩),蒼朮,石膏(各一兩),川芎,黃芩(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薄荷七葉,水煎,日二服。

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益元散、二方也。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薄荷葉,大黃,連翹(各五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桂枝,荊芥穗(各二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

上,銼細。加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葛根橘皮湯,治冬溫未即病,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得其寒解,冬溫始發,

肌肉斑斕,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吐清汁,服此。

葛根,橘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知母,黃芩,麻黃(去節),甘草(炙)

上銼散,等分,每服抄三錢,用水一盞,同煎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上四方,辛涼之劑,表有實熱者宜之。

五積散

白芷,川芎(各三分),桔梗(一分半),芍藥,茯苓,甘草(炙),當歸,桂枝,半夏(各二分),陳皮,枳殼,麻黃(各五分),蒼朮(一錢),厚朴(四分)

上,除桂枝、枳殼二味別為粗末外,一十二味銼細,慢火炒令轉色,攤冷,次入二味末,令勻。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白話文:

初熱證治

第一種:

用薑一片,加水煎煮,快要喝的時候加入五茶匙的蔥白汁。

第二種:正氣散

炙甘草(約2克)、陳皮、藿香(去梗)、白朮(各約3克)、薑製厚朴、薑製半夏(各約6克)。

將藥材切碎,分成一份,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服用。

第三種:調解散

青皮、陳皮、麩炒枳殼、去蘆炒桔梗、人參、炮製七次的半夏、川芎、木通、乾葛(各約2克)、甘草、紫蘇(各約1克)。

將藥材切碎,分成一份,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服用。另一種做法,可以加入紫草、糯米。

第四種:蘇解散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痘疹初期發熱,伴隨頭痛、腰痛、腹痛、腹脹等症狀,以及一切熱毒很嚴重的情況。

紫蘇、葛根、防風、荊芥、白芷、蟬蛻、紫草、升麻、牛蒡子、木通、甘草(各等量)。

將藥材加燈心草、蔥白各七根,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第五種:和解湯

這個藥方用來解表和中(調和內外)。

升麻、乾葛(各約6克)、白芍(約4克)、人參、防風(各約3克)、川芎(約3克)、甘草(約2克)。

加入生薑一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以上十七個藥方,屬於發表(發散)的平和藥方。

第六種:王朝奉四物解肌湯

芍藥、黃芩、升麻、葛根。

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約一杯半煎煮至剩一半,去渣後服用。有人說,如果小兒患上傷寒或傳染病,出現潮熱、瘡疹,病程五天後症狀減弱,但又難以辨別,都可以用辛涼的藥方來調理,例如使用四物解肌湯之類的藥方。海藏說:這種說法其實是有表證的,如果體內有積滯,還沒排便而發熱,就應該用藥物排除體內積滯;如果排便後仍然發熱,就屬於表證,也適合用這種解肌湯。這個方子比錢氏升麻葛根湯減少了甘草的用量,增加了黃芩,是因為它更偏重於處理表熱。

第七種:防風蒼朮湯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小兒外感邪熱,出現怕風怕冷、瘡疹還沒發出來的情況,可以解表、使疹子透出來。

防風、炙甘草(各約15克)、蒼朮、石膏(各約30克)、川芎、黃芩(各約60克)。

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6克,加生薑三片、薄荷七片,用水煎煮,每天服用兩次。

第八種:雙解散

這個藥方結合了防風通聖散、益元散這兩個藥方的功效。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薄荷葉、大黃、連翹(各約3克)、石膏、桔梗、黃芩(各約5克)、白朮、桂枝、荊芥穗(各約1克)、滑石(約10克)、甘草(約4克)。

將藥材切細。加入生薑三片,用水兩杯煎煮至剩一杯,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第九種:葛根橘皮湯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冬天潛伏的溫病,到了春天因為受寒而無法發作,到了夏天,寒邪被解開後,冬天的溫病才發作。症狀包括肌肉出現斑點,類似錦紋的皮疹,伴有咳嗽、胸悶、嘔吐清澈液體,可以服用此方。

葛根、去白橘皮、去皮尖杏仁、知母、黃芩、去節麻黃、炙甘草。

將藥材切碎,等分混合,每次取約9克,加一杯水煎煮至剩半杯,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以上四個藥方,屬於辛涼性質,適合治療表證有實熱的情況。

第十種:五積散

白芷、川芎(各約2克)、桔梗(約1克)、芍藥、茯苓、炙甘草、當歸、桂枝、半夏(各約1克)、陳皮、枳殼、麻黃(各約3克)、蒼朮(約4克)、厚朴(約2克)。

將藥材中除了桂枝、枳殼兩味分別磨成粗末外,其餘十二味切碎,用小火炒至變色,攤涼,然後加入桂枝、枳殼的粗末,混合均勻。加水約一杯半,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一杯,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